波蘭裔德國籍當代藝術家 Alicja Kwade,利用鋼鐵和石頭完成了作品,但她真正使用的材料,其實是時間和空間。」2019年春天,《紐約客》(The New Yorker)替Alicja Kwade的創作下了這樣詩意的短評,搭配幾乎滿版的照片,裡頭是她替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屋頂花園展覽(The Roof Garden Commission)製作的「ParaPivot」:方框造型的巨大鋼構和彩色玉石交錯並置,觀者在其中每走一步,都能重新感受「方」和「圓」共譜的視覺韻律。
這不是Alicja Kwade首次躍上世界級的舞台。2017年,她在威尼斯雙年展,用石、木、鐵、鏡子等材料做出的現地裝置「WeltenLinie」,同樣獲得極高評價,被《紐約時報》封為該屆展覽最傑出的十件作品之一。投身創作近20載,Alicja Kwade近年在全球當代藝術界大放異彩,作品更獲龐畢度藝術中心、德國納粹防空洞(Sammlung Boros)等知名機構收藏。2020年,其作品終於在台灣文心藝所首度展出。由文心藝所基金會策畫的《ALICJA KWADE—Hypothetical Reality》,帶來她最著名的創作之一「Trans-For-Men11」。
從「相對性」看見人類的微小
|
|
「我並非認為萬物皆幻象(illusion),我只是覺得,並沒有所謂針對物件真正『獨立』或『中性』的認知。物件被定義的方式,必和所處的脈絡,以及你的主觀想法有關。而這就是我創作的主軸。」2019年「Trans-For-Men11」被借展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當代美術館時,Alicja Kwade曾對波士頓媒體WBUR如此說道。
替Alicja Kwade策畫大都會博物館屋頂花園展覽的策展人Kelly Baum,曾詮釋其創作是從「懷疑」(disbelief)出發,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相對。物件是什麼(What),來自你何時(When)、何地(Where)、如何(How)觀看,當然也與你是誰(Who)有關。從這個哲學式的思辨出發,她拉出空間、時間、物質性等多層次的辯證。例如,相較於浩瀚的宇宙,我們各自不過是地球上70億人口分之一;相較於永恆的時間之流,我們能擁有的也僅是一剎那的生命。倘若理解這點,人類的煩惱、甚或互相殘殺,不都顯得愚蠢嗎?
一列石頭的自我辯證
不論大都會博物館的「ParaPivot」,或威尼斯雙年展的「WeltenLinie」,觀者都會在穿梭其中時,看見非常物理和數學式的「點」「線」「面」不斷重組又解構的過程,進而體驗何謂「相對性」。「Trans-For-Men11」也是如此:這件作品以置於中心的花崗岩為起點,以費式數列演算,分別向左右各延伸出五枚體積相同,但一邊逐漸變化成正方形,另一邊則逐漸轉為圓形的複製石。複製石因混凝土、陶瓷、拋光冰晶等不同材料的顏色,整體構築出一種淡雅的印象。
總共11枚石頭排成筆直一列,兩兩中間又豎立鏡子,讓視覺既延伸、又夾藏材質的斷然轉換,就像上帝親手落下的暗號,簡單卻深奧,是自然與人造物永無止境的對話。自然和人為的分界何在?自然如何(被)決定要往哪一端變化?自然的真實又存於何方?宛如柏拉圖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的辯證,藝術家藉由平凡的石與鏡,叩問這人類始終難解的哲學問題。
|
|
繼之前的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丹麥藝術家傅丹(Danh Vo),鎖定當代藝術展為主軸的文心藝所,這次再度獻上國際重要當代藝術家的大作。配合展覽,現場同步展售許多Alicja Kwade的作品集和相關出版品。來這裡點杯招牌冷萃咖啡,到二樓收藏建築和藝術書籍的文心書店逛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親身體會「Trans-For-Men11」的魅力。從你的角度,在石列中能發現什麼?轉換對眼前世界的思考邏輯,就從這裡開始。
《ALICJA KWADE—Hypothetical Reality》
展覽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展覽日期:即日起~7.19
Facebook: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via / 文心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