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黃偉倫和兒子的共享秘境!走訪民生社區的居家工作室

窩在家也別有洞天 黃偉倫頂樓上的浩瀚奇想

策展人的工作,多數是在閱讀、研究、思考架構,總愛在書籍尋找靈感的黃偉倫,2012 年搬到台北民生社區富錦街後,就決定將家裡結合書房與工作,成為個人工作室。空間的設計與布置,是他個性的延伸,更是活動與展覽最初發想雛形的源頭。

窩在家也別有洞天 黃偉倫頂樓上的浩瀚奇想

窩在家也別有洞天

沿著家裡的室內樓梯直通工作室,黃偉倫第一句話不是介紹空間,而是拿出一本關於「蛋」的書籍,他說這是和兒子最近著迷的研究,前幾天兒子還找到了一顆紋路極像水墨畫的蛋殼。

流浪狗雕塑是黃偉倫發想《讀衣》策展空間的靈感。

異於常人的興趣,才有異於常規的策展,生猛破格的創意,就潛藏在工作室的方寸空間。在草字頭新辦公室落成以前,同事都會聚在這裡工作,因此空間陳設以圓桌為基底,方便大家討論。現在這裡則是他早晚沉澱思緒與發想創意的空間,音響和線香是工作必備,能夠專注提神,室外種滿植物,讓腦袋更放鬆、柔軟。這段時間,他很常邊工作邊聽廣播,透過人聲的陪伴度過疫情下遠離人群的孤寂。

黃偉倫喜歡平面的空間,大大的圓桌可以放置眾多書籍和物品。

在居家工作室裡 穿梭未來過去

這裡看不見一般工作室理性冷靜的調性,取而代之的是黃偉倫一貫顛覆奔放的性格。最醒目的兩根斑駁柱子,是當初打掉牆面刻意留下的。「在同一個空間,如果可以看到以前發生的事情,也預留以後可以發生的事情,我會覺得比較好玩。」這麼一說才發現,樓梯口的白牆內側有一個內凹挖痕,留下的空間能放東西,或是再加欄杆等改裝;圓桌是藝術家用來裝作品的木箱改造而成,地板則是原本鋪設房子外牆的木頭。蘊藏時間流動的空間,也因為老舊物件的存在,讓他有了安定的感覺。

黃偉倫喜歡平面的空間,大大的圓桌可以放置眾多書籍和物品。

燒焦的火柴棒如蝌蚪般排列,是黃偉倫兒子的創意。

他的藏書之多,在這間居家工作室中,卻不見垂直聳立的櫃子,而是水平長條的書櫃,以及地上一落落的書堆。「我很喜歡平面,平面可以讓你坐,也可以讓你工作。」對他來說,櫃子就是在垂直的空間處理很多平面,而地板的使用邏輯等同桌面,坐在地上看書的使用經驗才是最棒的。周圍滿滿從跳蚤市場、二手市集甚至路邊撿來的收藏,如潛意識般植入工作思維。新一年度的的董陽孜《讀衣》展覽,他負責空間設計,看著櫃子上的流浪狗雕塑,想到模特兒人台一向呈現人類理性、有精神的一面,於是有了結合董陽孜書法律動、東方氣功肢體的構思。

和兒子共享的居家辦公室

共享辦公室現正流行,黃偉倫的居家工作室也和兒子「共享」,今年7歲的兒子,在角落占了一塊空間,說是自己的辦公室。「這間居家工作室至今的改變就是東西越放越多,以前都是我在放,現在兒子的主控權比我還大。」但他喜歡研究兒子擺放物件的邏輯,追問他有悟出了什麼道理嗎?他搖頭笑說其實沒什麼邏輯。或許就是這樣自在與萬千思緒共存,這間棲身家屋裡的小小工作室,才能召喚出怪奇創意的浩瀚宇宙。

黃偉倫的兒子在角落圍起一塊空間,說這是自己的
辦公室。

工作室充滿從來自跳蚤市場、二手市集等的收藏

黃偉倫

線上媒體、策展單位「草字頭Double-Grass」與藝術創作工作室「空場Polymer」創辦人。統籌多項藝術策展計畫,包括《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文博會文化大學堂混水釣蝦場、芬蘭藝術家Kustaa Saksi《少少醒少少睡》展覽、「睡眠林床試驗」、「爆力蕉嘉年華」,擅長以大膽創意與細膩布局,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感受。

文 張以潔 

攝影 蔡耀徵

欲知更多生活空間場域意義,請見La Vie 2020年5月號《共同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