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工作,多數是在閱讀、研究、思考架構,總愛在書籍尋找靈感的黃偉倫,2012 年搬到台北民生社區富錦街後,就決定將家裡結合書房與工作,成為個人工作室。空間的設計與布置,是他個性的延伸,更是活動與展覽最初發想雛形的源頭。
窩在家也別有洞天
沿著家裡的室內樓梯直通工作室,黃偉倫第一句話不是介紹空間,而是拿出一本關於「蛋」的書籍,他說這是和兒子最近著迷的研究,前幾天兒子還找到了一顆紋路極像水墨畫的蛋殼。
異於常人的興趣,才有異於常規的策展,生猛破格的創意,就潛藏在工作室的方寸空間。在草字頭新辦公室落成以前,同事都會聚在這裡工作,因此空間陳設以圓桌為基底,方便大家討論。現在這裡則是他早晚沉澱思緒與發想創意的空間,音響和線香是工作必備,能夠專注提神,室外種滿植物,讓腦袋更放鬆、柔軟。這段時間,他很常邊工作邊聽廣播,透過人聲的陪伴度過疫情下遠離人群的孤寂。
在居家工作室裡 穿梭未來過去
這裡看不見一般工作室理性冷靜的調性,取而代之的是黃偉倫一貫顛覆奔放的性格。最醒目的兩根斑駁柱子,是當初打掉牆面刻意留下的。「在同一個空間,如果可以看到以前發生的事情,也預留以後可以發生的事情,我會覺得比較好玩。」這麼一說才發現,樓梯口的白牆內側有一個內凹挖痕,留下的空間能放東西,或是再加欄杆等改裝;圓桌是藝術家用來裝作品的木箱改造而成,地板則是原本鋪設房子外牆的木頭。蘊藏時間流動的空間,也因為老舊物件的存在,讓他有了安定的感覺。
|
|
他的藏書之多,在這間居家工作室中,卻不見垂直聳立的櫃子,而是水平長條的書櫃,以及地上一落落的書堆。「我很喜歡平面,平面可以讓你坐,也可以讓你工作。」對他來說,櫃子就是在垂直的空間處理很多平面,而地板的使用邏輯等同桌面,坐在地上看書的使用經驗才是最棒的。周圍滿滿從跳蚤市場、二手市集甚至路邊撿來的收藏,如潛意識般植入工作思維。新一年度的的董陽孜《讀衣》展覽,他負責空間設計,看著櫃子上的流浪狗雕塑,想到模特兒人台一向呈現人類理性、有精神的一面,於是有了結合董陽孜書法律動、東方氣功肢體的構思。
和兒子共享的居家辦公室
共享辦公室現正流行,黃偉倫的居家工作室也和兒子「共享」,今年7歲的兒子,在角落占了一塊空間,說是自己的辦公室。「這間居家工作室至今的改變就是東西越放越多,以前都是我在放,現在兒子的主控權比我還大。」但他喜歡研究兒子擺放物件的邏輯,追問他有悟出了什麼道理嗎?他搖頭笑說其實沒什麼邏輯。或許就是這樣自在與萬千思緒共存,這間棲身家屋裡的小小工作室,才能召喚出怪奇創意的浩瀚宇宙。
|
|
黃偉倫
線上媒體、策展單位「草字頭Double-Grass」與藝術創作工作室「空場Polymer」創辦人。統籌多項藝術策展計畫,包括《草率季 Taipei Art Book Fair》、文博會文化大學堂混水釣蝦場、芬蘭藝術家Kustaa Saksi《少少醒少少睡》展覽、「睡眠林床試驗」、「爆力蕉嘉年華」,擅長以大膽創意與細膩布局,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感受。
文 張以潔
攝影 蔡耀徵
欲知更多生活空間場域意義,請見La Vie 2020年5月號《共同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