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使大量年輕人從原民部落外移至城市尋找出路,但產業動能需要年輕勢力來驅動,土地更是延續文化的根基;近年來,部分原住民青年帶著藝術能量,返鄉為原民文化播種,透過藝術集結,以及文創聚落的培育,訴說土地的故事,努力創造新的人生下半場。
TTICC臺東縣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是一處以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為核心的文創聚落,提供進駐空間與文創商品開發設備,為原民青年的返鄉之路,搭起接連夢想與現實生活的橋樑,像是出萃生活、米麻岸、瓦力原創、Senayan等工作室,都是這些年輕人將傳統文化跟現代生活整合在一起的美好見證。
投注熱情,把傳統工藝轉化為美麗藝術
來自台東金峰鄉排灣族的謝聖華,在都市學設計,他返回台東後,使用自然材質、回收再生材料,或是舊物重新改造再利用,為老東西賦予新生命,也會將花卉、園藝的觸角延伸到室內,讓空間與自然綠意產生連結,用「50/50」的設計哲學,讓使用者和設計師各掌握一半的風格建構,慢慢成長為喜歡的樣子,並堅持環境友善、維持空間的永續性精神。
另外,轉換對自身文化的情感,投入在藝術創作領域,也是返鄉原民青年的一大特色。像是米麻岸工作室的莎莎,從台北返回都蘭,重新學習母語及部落老人們的傳統工藝,轉化為新世代的「阿美式」潮流,她以毛球和十字繡作為創作基底,更延伸到檳榔鞘天然素材的運用,變化成可輕鬆穿戴的飾品,在日常生活拾回與自身文化的連結。卑南族的莊志豪,回到台東成立瓦力原創設計工作室,他從部落的祭儀、生活之中,採集圖紋及故事,進化成自己想要的創作,再轉譯成各式居家生活用品,創造屬於新世代的符碼。對纖維材料很有興趣的潘子甦,用族名Senayan設置工作室,向部落長輩學習傳統工藝技法與天然材質應用,並運用於家飾用品上,也與夥伴共同創立品牌「島風」,期待以島嶼的風俗創作出生活的美感,用織品紀錄不停在演進的文化歷程。從TTICC的文創聚落發展,看見部落青年為台東這塊土地獻出的熱愛與熱情,進而使城鄉獲得新的創生能量。
TEXT / Iain 圖片暨資料提供 / 秀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