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La Vie雜誌 2020/6月號《推測未來的設計》
林沛瑩以病毒為主題的推測設計作品《病毒之愛》,正在台南展演,而《病毒之愛》的「晚餐表演隔離版」也將於6月底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推出。當然,今年初以來的一連串疫情發展,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中。或應該說,是存在於她的推測設計作品之中。
「病毒很理性,對人類一視同仁,也能映照出其他事物的感性」,對林沛瑩來說,人們與病毒的互動關係,原本只是作品裡假設的未來情境(scenario),期待能藉這樣的設定,有機會觸動人們,進而讓思考或行為改變。未來,從來沒人能準確預料,但越是大膽推測,卻意外地越有可能一舉命中。
像是擁有理性與感性的雙面特質,林沛瑩在累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以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設計互動系碩士的學術養成後,持續投入推測設計創作領域,就讓她與我們分享,到底推測設計師怎麼想?
|
|
Q1 推測設計概念對你的設計創作帶來哪些影響?
我在RCA的老師Dunne&Raby在2013年時提出推測設計這個概念。而我在學的2012年時,雖然他們沒有在課堂上正式提過,但卻可以感受到概念大方向的成形。因為大學生科背景,而且也接觸互動藝術的關係,我逐漸累積出「以物為媒介,反應出人們各式行為」的興趣。我還記得當時RCA的面試題目,是要我們挑選一個神話故事,再轉以科技情境來重新描述。對我來說,接觸推測設計是延續我對物的興趣,但就像Dunne&Raby時常要我們做的練習:先想像一個遙遠未來情境,再拉回近一點的未來設想,在這過程中,透過設計研究方法,以及建立與科學家或社科學家合作的模式,我擁有了更深入討論議題的能力。
Q2 為什麼近期設計作品都聚焦在病毒議題呢?
我想討論病毒和人類共處的狀態可能。病毒是很理性的,不管人類的種族或收入,牠都一視同仁,也因為這樣,更能映照出其他事物的感性。另一方面,我在RCA接觸到推測設計概念的系名是設計互動系,就是設計人/物、物/物、人/人之間的互動方法,透過創造情境、或是人們不熟悉的物件,讓人們的行為因此改變,也就是關於各種「互動關係」的討論。病毒在生活裡無色無味又難以現形,只能透過互動來表達,在本質上很適合作為互動設計的選題。
Q3 在與科學家合作時,如何確保科學知識的準確,同時也能達到推測設計大膽假設的目標呢?
在合作倫理上,最重要且基本的,就是不能讓大眾對科學家的研究產生誤解。而模式上,以諮詢的方式,也可以讓合作雙方保有主體性。而在內容層面,請科學家在沒有預設的情況下,回應主題背後的科學準則,反覆修正的過程就很重要。此外,像在進行〈病毒馴獸師〉(Tame is to Tame)時,原本想運用柔軟材質,設計出讓人願意親近的病毒玩偶,但在與科學家討論得知病毒蛋白質外殼反倒偏硬時,就立刻翻轉了原本的材質設定。因為,推測設計的重點在於以物建立起的情境,所以確認一切物質性的表現方式就很關鍵,像是器材、儀器、圖表以及所有的步驟環節,都需要釐清原因。
Q4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你來說,有什麼樣的啟發嗎?對未來的創作有哪些影響?
我自己也沒想過會那麼快發生。創作上,會覺得未來要擔起的責任感,比想像中的多;同樣地,可以做的也還有很多。我觀察到很多人的欲望和恐懼,也更想到,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和對待病毒的理性程度,要如何才可能累積到一個程度。
林沛瑩
台灣藝術家與設計師,現居荷蘭恩荷芬。曾獲Ars Electronica 2015年Hybrid Arts類別榮譽提名、2016年BioArt and Design Award、2015年Core 77設計獎Speculative Concepts專業組第二名,並曾於CERN駐村、2017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基金會3 Package Deal駐村。作品〈植物性顧問公司〉為斯洛維尼亞建築與設計博物館永久收藏。
|展演資訊|
走味大稻埕:台南限定店—〈病毒之愛〉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南寧街83巷9號3樓
時間|即日起∼07.30(病毒晚餐秀暫定06.28第一場,詳情請見展覽網址)
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 線上計畫
時間|06.20∼07.26
﹡林沛瑩 X C-LAB —〈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隔離版,線上即時串流表演:06.20 19:30-21:00
文|方敘潔
圖片提供|林沛瑩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 2020/6月號《推測未來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