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受疫情影響而延期的《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如今終於在6月20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開展。本次展出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在1948年至1949年及1958年兩次在中國大陸拍攝的紀實攝影,呈現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
強烈個人風格翻轉報導攝影框架
1908年生於法國,布列松攝影風格受到早年的繪畫訓練、以及成長歷程中超現實主義興起的影響,拍攝時特別注重人物神情與整體構圖,對動作細節的巧妙刻畫,為其作品塑造強烈臨場感。「對我而言,唯有人才是我所關注的,別無其他。」關注人物交流更勝事件本身的他,在當時動亂的社會下,卻也能捕捉日常的寧靜片刻,創造宛如身處不同時空的錯覺。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坐在食肆窗內的跑堂或店主,苦力在簷下用餐,北平,1948年12月》
布列松對於攝影,最關注的是按下快門的瞬間,以35釐米萊卡相機將稍縱即逝的真實留存永恆,也正因他對攝影視角的獨特堅持,不僅顛覆此後報導攝影的風格,更成為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貢獻。
透過鏡頭見證政權遞嬗的中國
1948年布列松受到當時全球單期發行量超過五百萬本的美國《生活》(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記錄政權即將易主的關鍵時刻。在北平不足半月的日子裡,布列松共拍攝了26捲底片、超過900張的照片,這一系列照片隨後在《生活》雜誌1949年首刊號以〈北平的最後一眼〉為名刊登專題,在國際間廣為流傳。
隨後布列松輾轉行經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城市,在九個月之內見證了上海金圓券風暴、國共兩黨南京協商破裂後國民政府自南京撤退、解放軍進駐南京等歷史事件,並用他的鏡頭捕捉時代巨輪下的軌跡。其在1948年12月23日所捕捉的上海金圓券風暴照,畫面中混亂推擠,擠兌人群身體重疊交錯,眼神驚慌的瞬間,這張照片實為「多出來」意外驚喜,傳統膠卷36張外,他忍不住按下的快門,成了珍貴第37張底片。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一日將盡,排隊的人們仍抱著希望能買到黃金,上海,1948年12月23日》
1958年,布列松再訪北京與上海,時逢共產黨「大躍進」發起之時,布列松見到的中國已與十年前氛圍大大不同。在中共當局的陪同之下,布列松側拍了如建國慶祝遊行、學生參與挖建游泳池等畫面。這系列照片向國際展現了中國歷經政權更迭的不同面貌,引起國際關注。
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孩童正從一幅寫著「…媽媽們都是上學去…」宣傳標語的看板前經過,北京,1958年7月》
其不流於制式標準的敏銳觀察,即使身處動盪,鏡頭下掌握複雜的人物與社會情境仍維持一貫的嚴謹構圖;系列紀實照片相互獨立,展現布列松著名的「反紀錄式」的攝影特色(anti-documentary style),冷靜而中性地捕捉歷史瞬間的人物形色。
170件珍貴原件重現時代動盪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由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根據布列松的行旅足跡與時序,以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共10大區域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鋪陳時代的動盪。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布列松的報導攝影作品,凝視並捕捉上個世紀中國的轉變與遞嬗,亞洲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於攝影畫面中隱然可見,展覽具有綴補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
|
|
在布列松基金會安排下,本次展出之照片均為原版照片,更首度展出電報、印樣、原版雜誌等檔案文件,共170件珍貴展品。此一歷史檔案在北美館展出,在數量及規模上均最為完整,並成為全球巡迴首站,後續將巡迴北京、米蘭等地。配合展覽開幕,策展人費佐特別錄製專題講座,介紹布列松當時至中國的拍攝背景。影片將在6月20日開展當日晚間9點30分於北美館Youtube官方頻道進行公開首播。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Henri Cartier-Bresson: 1948-1949|1958)
展期:2020.06.20-2020.11.0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區
*由於原版照片脆弱,基於借展單位作品規範,本次展覽全面不開放閃光燈攝影。
文字整理:Carol Chien
via 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