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的茶業形式非常獨特,每個茶農家都是一座小型加工廠,從採茶、製茶、成品到銷售都能自己完成,再加上近幾年青農紛紛返鄉種茶和製茶,他們成立協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包種茶,並在茶轉型中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新勢力。
茶樹種植,少說是30年以上的事,即使茶改場推出新品種茶,茶農想改變,或把農地從慣行農法轉型成有機耕種都不是簡單的事,另方面,台灣種茶與製茶技術精良的精品茶農,主攻外銷市場已經足夠生存,還需要談茶轉型嗎?答案是不只需要,他們還有十足的迫切感。就以坪林包種茶為例,這裡是水源保護區,沒辦法開發,茶葉是他們數十年來賴以為生的資產,近幾年接棒的青農,深化在地茶產業,並以地方創生成功案例之姿,在茶界嶄露頭角,並自組協會,把眼光拉回台灣,積極做在地行銷推廣,讓台灣人重新認識包種茶,這是上一輩老茶農不曾想過的轉型之道。
茶農的新形象
2018年坪林青農以「新茶世代」在台北國際茶文化產業暨文創美學展中現身,一群年紀30歲左右的年輕人,深藍色襯衫職人裝扮和重新設計的產品包裝,一看就知道是有經過精心打造的視覺統籌,完全不同於過去大家對茶就等於老派的印象。最有意思的是背後負責活動企畫的主導人蔡威德,既不是茶農,也不是坪林在地人,2013年為了做論文研究來到坪林,沒想到就這樣住下來,這幾年還做了不少推廣在地觀光和茶產業的活動。
「我剛來這裡的時候,大家不覺得需要改變什麼,但後來認識當地青農,他們偶爾會抱怨坪林和以前差很多,也不難發現閒置空間愈來愈多,這裡沒辦法像宜蘭廣設觀光工廠,吸引大量觀光客進來,但也是我們的優勢,這裡就像一塊璞玉,生態資源豐富又有深厚的茶文化底子。」後來蔡威德在茶展上注意到,「坪林有一群很棒的青農,但參展時怎麼還是穿農會衫?形象上好像缺了點什麼,大家一起討論,第二年就以新茶世代亮相。」這個做法確實引起各方關注,也打響坪林青農在市場的聲量,甚至還有「坪林12少」的新稱號,為茶農做出不同以往的新形象。
年輕人說了算的新時代
但為什麼以外銷為主的精品茶農,非得給自己找麻煩,還要想辦法行銷坪林推廣包種茶?當地早已累積無數獲獎經驗、擁有穩定外銷通路的白青長茶作坊第五代老闆白俊育,2011年回家幫忙茶事業,本來只是消極完成父親指派任務,2013年才真的認真把父親這套製茶技術學起來,2016年和其他青農組成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集結新北市與茶業有關的青年,一起計畫做更多有助於推廣的事,「當時想法很簡單,我們這群青農應該被看到,茶農的角色也應該更積極地往外走,一直以來坪林包種茶也缺少新形象,台灣人偏好高山茶,對包種茶沒有太深刻的印象。」
另方面,有鑒於自己當初剛回家幫忙的消極態度,他深刻地知道,如果青農沒有話語權,永遠都只是奉命完成長輩交辦的製茶機器,坪林的茶就永遠不會進步,成立協會就是讓青農有發聲的場域,他們不但一起討論各種行銷坪林的方式,還會聚在一起互相切磋,這都是過去埋頭苦做的老茶農不會做的事,蔡威德補充:「比起賣更多茶,我們做這些事,是希望能影響更多青農願意回家做茶。」種茶和製茶的人增加,才會被看見,市場也才會變大。
協會還有個有意思的規定,會員年紀以50歲為上限,但45歲以上的會員沒有表決權,這絕對不是歧視,白俊育解釋:「年輕人應該要有十足的發言權,應該由年輕人主導,才能發揮協會成立的意義。」由新北市統計該區茶農約150位、其中青農約50位,目前加入協會共34人,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新勢力。不過他們一開始被認為只是搞文創玩玩而已的毛頭小孩,「這幾年我們協會青農,紛紛得到全國製茶冠軍,鄭家興製茶廠的二代鄭佑昇去年還得到特等獎,是全坪林1,000多個品項的第1名,今年協會青農們囊括近30個頭等獎,只要領獎我們就會穿著協會制服,上台領獎馬上一目瞭然。」蔡威德也說:「以前都是老師傅制霸比賽冠軍,協會成立後,得到冠軍和頭獎的得主年紀不斷下修,回來幫忙的青農,最年輕的只有25歲。」
回家學茶邁入第9年的白俊育,已經可以和父親一起討論,該如何調整製茶程序的細節,接下來他還要把父親製茶的「心」法,做成工作日誌(製茶師一直都是靠經驗不記錄),並詳細記載各種微氣候對茶製程的影響和改變,讓以後製茶技術更有本,每年推出的茶葉品質也能更穩定。
茶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我們問到,茶本身需要轉型嗎?白俊育說:「現在包種茶都做茶葉,但還有茶油、冰品、甜點、蛋糕,這些高附加價值的伴手禮卻很缺乏。」蔡威德則以日本為例:「當你到宇治,可以看到茶麵、茶丸子,形成風格獨特的茶藝一條街。」這些都是他們目前能力不可及,卻亟待更多人投入的事。如果就茶的本業來看,白俊育說:「我們現在不是在思考把茶賣到哪裡去,而是台灣市場已經夠大,但推廣茶這件事過去卻很少人做。」接下來白俊育計畫推出一系列從初階、中階到高階,關於茶知識的體驗活動、集結在地好茶,以協會為品牌行銷,推出品質有保證的協會包種茶、計畫為青農設計視覺統一的專屬職人制服等,蔡威德說:「我們希望以美感為出發,做形象推廣,先吸引大家關注,才能再來討論關於茶文化和價值,這些我們真正想說的事。」
文、攝影 | 詹筱苹
圖片提供 | 坪感覺、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7月號《台茶新日常》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喝茶新知,請見La Vie2020年7月號《台茶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