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首飾在東方的發展依舊是鮮少有人注意,一方面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首飾存有刻板印象,不自覺得會將昂貴的寶石連結起來,讓人覺得難以接近。另外,因為東方人不像西方人常參加各類的party,所以大家對於首飾的佩戴,相對的保守和喜歡極簡風格。這些都阻礙了當代首飾的發展。
當代首飾多元發展
其實,當代首飾至今已經發展得十分多元,藝術家選擇使用各種不同媒材,並試圖將想法具象化,完全顛覆傳統選擇昂貴寶石鑲嵌的美學鑑賞。材質範圍含括金屬、陶、纖維、塑料、樹脂、木、水泥、毛髮甚至到不同的現成物。除了材質,當代首飾更近一步在討論的是創作者將自己獨特的語言帶入作品中。視作品為載體,傳達創作者對文化與社會的觀察; 視身體為載體,作品如果無法在身體上呈現,就無法傳遞其完整性。
例如藝術家吳淑麟的系列作品《穿.戴.陶》,她認為陶不應該只是實用器皿或者是裝飾使用,也可以成為生活的配件,像是項鍊、手環、戒指等。她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結束駐村後,創作出含有亞洲元素和情色符號的作品,將概念延伸,試圖在美感與情色中取得平衡。
張皓涵以金工媒材創作身體首飾,在南藝碩士期間,在閱讀《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後,便以系列作品《失序》和《窸窣》探究人造化學物質對於人的關聯性。畢業後,進駐新竹鐵道園區時,將概念擴大,近一步以《四氯乙烯》系列探討疾病與身體的相互關係。利用電鑄技法表現惡性腫瘤增生的變異狀態,將作品穿戴在模特兒身上,透過影像傳達逐步的腐敗與消逝。
曾經在台中20號倉庫駐村過的藝術家廖幸玲,其身體首飾的金工系列作品《衍》,以13件作品記錄自己一段生命結束,回到原點沉澱,然後打開另一扇門,進入未知章節,不斷的重生與循環。每一件作品中有著不同的組合,利用黃銅釘、以及無數的邊材,透過焊接的方式拼貼起來,其中在加入一些天然媒材像是礁石、水晶、樹枝等,每件單一作品各自形成一個對話的多寶盒,彼此間各自連結。
而說到首飾,珐瑯絕對是最常見的媒材。吳竟銍以琺瑯為最主要的創作基底,從小型的飾品到大型的雕塑,透過組合的形式將空窗琺瑯技法延伸,將金屬製作出類似歐洲彩繪玻璃的感覺,透過琺瑯層層堆疊。《萬孔集》系列討論物種如何在氣候變遷下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觀看物種的變化,透過顯微鏡下放大受限的肉眼無法得到的視覺,在燈光的輔助下,可看到更多的變化。
最後,在為各位介紹在現代社會少見最正港的春仔花,是另一種身體首飾使用的最佳範例。在婚禮的時候,有時會看到新娘、婆婆、媒人或媽媽會繫上一朵很優雅的小花在頭上,只是現在都是塑膠做的居多,但以前的作法可是用絲線,透過編與纏將紙片完整的包覆,帶有細緻的光澤,有著祝福的意思。傳統工藝師施麗梅,為了將此技法透過教學傳承給更多有興趣的人,把傳統婚禮使用的春仔花作為原型,發展出穿戴飾品和供佛的系列。也成功地和當代藝術家陳漢聲將此工藝融入新媒體創作,做出會動的作品。
不只是工藝,更是藝術能量的「重新演繹」
當代語彙結合工藝媒材和手法,更加強調的是精神性和概念性,藝術的能量以多元的方式向外推廣與向下扎根。一方面是文化的傳承與衍生,另一方面藝術與社會相互影響下,連結的是美感經驗、在地族群記憶、文化探索、與身體對話等,創造與時代的關係,透過不同手法,表達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身體首飾可以穿戴,在行動間投射與身體間的親密對話。
展覽名稱:轉身之藝-從駐村看當代工藝
時間:2020年5月2日至10月18日
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文化館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via /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