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城市移動到另一個城市,鐵道打破區域空間的隔閡,載運著記憶,退役的舊鐵道伴隨著都市發展,被賦予新時代意義。鄰近台北北門,原為日本時代鐵道部、戰後台鐵總局本部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歷經16年修復,終於在今年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前身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08時因應台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於1918年時開始逐漸建設鐵道部,隨後則做為臺灣鐵路營運總部長達70年之久,在2007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由臺博館負責修復與再利用為博物館。致力推動鐵道部保存活化,2013年臺博館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簽訂合作契約,啟動第一期修復工程。
空拍鏡頭底下,可驚喜看見臺博系統中面積規模、建物數量最多之館舍樣貌。鐵道部園區內的古蹟本體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6座建物,另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
鐵道部的修復過程精細繁複,臺博館及交通部臺鐵局共同合作,邀來古蹟修復專家學者及匠師,從古蹟建物、園區景觀、室內裝修,延伸至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及石板道,將園區進行大規模整合修復,分別榮獲許多殊榮,包括公共工程金質獎、第一屆光環境獎及文化資產保存獎。
園區內佔地最大的「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老房,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並採用近似於「英國安妮復興式」建築手法。廳舍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意象,一樓順著路口轉角設計圓弧造型,並於兩側各設三根古典柱式。大廳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間,由木作中央樓梯至二樓,二樓為雙柱支撐的兩米陽臺外廊,單斜屋頂上置大型老虎窗,室內多處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並採用台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近年來臺博館致力推行「臺灣博物館系統」,以臺博館本館座居臺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交叉點為起點,規劃串連「古生物館」、「南門館」,配合各館舍建築的歷史脈絡,重新再利用與活化古蹟建築。
見證台灣百年來的發展及變遷,結合園區歷史背景與古蹟建築脈絡的常設展,主題涵蓋《鐵道文化常設展》及《園區歷史暨古蹟修復常設展》,更有針對親子觀眾策劃「蒸汽夢工廠」兒童展。
也因應館舍地理區位,《臺灣平行線上的動力革命》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重現1970至1980年代臺灣鐵路縱貫線電氣化及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時代,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前臺北第三代火車站周邊場景。
除了常設展,台博館也特別策劃《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及《臺灣鐵道旅館》兩檔特展,帶領觀眾重返「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探索當時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並邀請觀眾體驗1908年因應縱貫線鐵路開通而建造的台灣第一座西式旅宿《臺灣鐵道旅館》,深度認識台灣現代性發展的軌跡。
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展出地點: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開放時間:09:30-17:00(週一休館)
展覽類型:常設展
更多資訊請見官網
Text/Daisy Yang
via國立臺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