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主管台灣162萬公頃的國有森林,相當於全台60%的土地面積,林務局對多數民眾來說,卻似乎沒什麼存在感,直到2018年的一場「月曆年輕化」大改造,聲勢水漲船高,海內外紛紛敲碗「加印,加印!」令人不禁大為好奇,改款的點子從何而來?而林務局又如何透過美學導入,為保育推廣的業務加分?
以往,林務局的月曆上頭都是風景照,展示著台灣山林的雄偉與壯麗,但局長林華慶一上任便大刀闊斧,和種籽設計聯手進行月曆的改款,「手繪風比較溫潤,可以打中稍微年輕一點的族群,讓大家願意收藏它。」回顧自己走訪森林遊樂區時,身旁總為退休族和家庭,的確很少看到大學生或年輕人,「住在台灣之所以有水喝、有乾淨的空氣可以呼吸,其實和國有森林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它的服務,卻對它很無感。」林華慶希望透過改版後的年曆,吸引年輕族群關注大自然。
從2018年至今,林務局與種籽設計的合作已邁入第3年,除了驚豔眾人的月曆,近期出版的繪本《樹上的魚》和剛剛功成身退的里山動物彩繪列車,也都符合林務局和「美學」作朋友的動機—喚醒大眾和森林之間的親密關係,並落實環境教育。
其實我們都只是求好心切
不同於一般公部門的設計發包案,多半是投標後讓廠商自行發想設計,林務局則是自行企畫月曆裡所出現的每個元素,舉今年的《木作之森》月曆為例,6月份畫面便詳載了製作達悟族拼板舟所需的7個樹種,更別說一年份的內容須包含多少手繪物件,而這些全由種籽一筆一畫繪製而成,「他們是追求完美的團隊,不太在乎成本預算,願意配合我們來回修改。」林華慶表示,種籽本就關心自然生態,因此目標一致,也正因雙方都求好心切,成果才會如此深得民心,為公部門美學合作樹立典範,「以前我們東西很多都是花花綠綠、塞滿整個版面的,現在,美學在同仁身上也慢慢內化了。」
|
|
身為自然保育機關,林務局仔細把關物種特徵的正確性,細至蝸牛殼的漩渦為右或左漩、植物葉子的確切生長方向等,都聘請學者專家來審訂;但林華慶也強調,專家不能干涉設計方的美學表現,「自然和設計的專業是相互調和,不是一方凌駕另一方,這是我一再提醒的。」圖鑑和插畫畢竟不同,「動物的高矮胖瘦可以自由發揮,就像月曆上的石虎也是胖胖的,野外的石虎就沒有這樣。」
「過去是12個月份加封面,等於是13張影像,可是我們不是影像,是很密集的插畫。」由於動物、森林等領域並非種籽設計的專業,總監淦克萍表示,面對成標後議價、議價完40天內要提出完整初稿的挑戰,每年都需要動員全公司的人力才能完成,但即便過程辛勞,仍堅持至今,「因為這些題目真的很好,可以溝通到更多的人,所以還是會很用力做出來。」但她也坦言,要產出好的內容,的確需要時間來醞釀,就像植物沒有經歷撒種、翻土、日曬便不會冒芽,唯有公部門、企業與大眾不斷溝通與交流,才能互利共生,打造出優質的國家文化品牌形象。
「有力量的內容,透過好的設計,就能碰到你的心。」服務過許多國際品牌的淦克萍認為,設計是實用的藝術,必須要能解決問題,因此需要一再檢視雙方溝通的成效;而溝通時,誠懇與否將十分關鍵,也因為看見林務局長改革的決心,更期許自己要加倍努力,好比參與里山列車的彩繪工程提案時,團隊一口氣畫出200多個物種供對方選擇,「辛苦是必然的,但往往都是苦勞後才有功勞,也才能和受眾、市場溝通。」每回的挑戰都是一種進步,只要全力以赴,終將獲益良多,「在進步的路上你會發現,奮鬥的美,其實也是很美的,就連『試圖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這件事也是一種美。」
注入美學 環境教育更容易
2018年,林務局向台鐵租借一輛火車,以彩繪列車的形式推廣「里山」的概念,一共行駛了兩年,最近風光落幕;里山泛指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交疊的地方,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期盼人與環境能和諧共存。由於火車外觀的貼膜工程需每年定期更換,里山動物列車也從第一年的8個手繪風野生動物,加碼至4個生態系的龐大物種數,儼然成為移動中的生態嘉年華,獲得廣大迴響。
林華慶認為,美學與設計是很好的溝通媒介,一旦事情被關注,改變就在不遠處;但他也坦言,最初推動時,曾遭保育界質疑花錢不在刀口上,「他們認為山林的調查和研究才是保育,但保育也包含教育啊!」數據會說話,兩年下來,已有超過100萬人次接觸過里山動物列車,近期也可見網友在粉專留言,不捨列車的停駛。很顯然,林務局策略成功。
最新出版的繪本《樹上的魚》,同樣擔負著環境教育的責任,內容來自阿美族作家桂春‧米雅從長輩那聽來的一則神話,「如果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聽過這個故事,台灣的環境一定會更好。」初聞此故事時,林華慶即大為動容,他舉例,防風植物「林投」在神話中是海岸守護者,「但其實林務局也是這十幾年在海岸區造林時,才比較廣泛運用林投。」原住民對自然的深刻觀察著實令人敬佩,作為親子自然教育的輔助教材再適合不過,因此決定將「寓教育於無形」的內容轉化為繪本形式,最後也交由種籽操刀插圖設計。
《樹上的魚》原本要在今年3月前往德國萊比錫書展(Leipziger Buchmesse)參展,但最後因疫情臨時取消,淦克萍表示,在歐洲,永續環境、友善種植等自然議題相關的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書籍,早已處於遍地開花的狀態,尤其德國在該領域的製書工藝更是到達頂峰,雖然今年無法前往德國發表,但也計畫明年再次參展,汲取歐洲自然書寫系統的精華,帶回家鄉台灣。
生態手繪一向是種籽設計的專業所在,所呈現的插圖溫潤而充滿活力,除了和林務局合作,他們接下水土保持局的標案,設計綠能操作手冊,將較為生硬的綠能新知轉化成易讀的繪本;最近也和屏東縣政府合作6本觀光小型錄,淦克萍笑說,「我又把這個議題搞得很複雜,將屏東所有的鯨豚都畫完,連身體的部位詳解都是。」付諸時間和心力,只為了在所重視的自然與永續議題上持續累積能量,一步步梳理出不同的生態系統。「我不希望插畫只是個裝飾、花邊而已,在作品裡面,我都希望它們擁有最好的位置。」這是種籽設計的初心,而在與林務局的合作中,也為雙方帶來出色的成果。
淦克萍
種籽設計總監,喜歡寫字、畫畫及手作,作品曾獲 iF概念設計獎、金鼎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金點設計獎。有感於華人節氣飲食文化浩瀚,2012年成立節氣飲食研究室,長期關注環境整合和食育相關議題。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長期從事野生動物與濕地保育,致力農田生態體系保全與里山倡議推廣,目前正推動國土綠網,翻轉大眾對林業的想像。曾任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林務局、文化部、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種籽設計、林務局
更多設計美學報導請見La Vie雜誌 2020年7月號《台茶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