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快速回應收藏?從倫敦V&A、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窺探當代博物館新趨勢

島嶼的想像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8月號《島嶼的想像》

陳時中部長坐鎮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身穿的背心、樂天桃猿代替真人進場「10號隊友」人形看板、宮廟暫停公事的大紅海報,這些防疫日常物件,通通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朝思暮想希望收藏到的夢幻逸品。與平常博物館典藏總是年代久遠的印象大不相同,針對當代社會重要事件而生的「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儼然成為國際博物館間的新趨勢。

AF5W2660

今天眼前的新聞,就是明日重要的歷史。想到博物館典藏的物件,總會有種年代久遠、與我們每日生活沒有直接關聯的感覺;但近10多年來,快速回應收藏成為國際博物館間的新趨勢。所謂的快速回應收藏,就是透過蒐集當代重要事件的相關物件,對於當前議題或事件做出記錄和處理。這樣的方式,和過往博物館收古物的印象大不同,更能夠即時回應發生在眼前的國際大事件。


國際指標V&A  以設計物件為當代史畫座標

談到國際間這股趨勢的興起,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後簡稱V&A)可以說是最指標性的代表案例。從2014年起,V&A就開始導入快速回應收藏機制,並將這類物件歸於館內的「當代建築、設計及數位」部門所管轄。首先被蒐為館藏的物件,包括:一把開源的3D列印手槍、一隻曾被擲向前香港特首的IKEA狼玩偶、剝削廉價勞工製造的樂壇天后凱蒂佩芮(Katy Perry)個人品牌假睫毛等等。

根據V&A的準則指出,每一件館方收藏的物件,「都回應了設計與製造之於當代史的重要時刻。不只因為它們推進了設計所能做到的,更因為它們也揭露了我們如何生活的真相。」而在國際上也有許多重要博物館或研究單位都已經導入快速回應收藏制度,像是紐約歷史協會(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就曾在911期間進行物件蒐集行動。

New Extinction Rebellion acquisitions go on display at the V&A. Photo by Chris J RatcliffeGetty Images for The V&A (4)

而近期肆虐全球COVID-19則又掀起另一次的博物館行動,不僅英國博物館協會(the Museums Association)特別提供疫情特殊情況下的當代收藏道德指南;像是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更已經指派策展人及研究員針對疫情現況做影像記錄,以便日後推出展覽;V&A展開的「全球大流行疫情物件」(Pandemic Objects)編輯計畫,一方面挑選既有相關館藏重新詮釋,另一方面也公開徵集家庭自製的加油標語,V&A博物館策展人Brendan Cormier在接受《衛報》專訪時特別提到,「我們的任務在於,記錄下屬於我們的時代。」

318公民運動起 當代蒐藏行動Action

這股快速回應收藏的概念,近幾年在台灣也開始發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後簡稱臺史博)基於這樣的理念,今年5月初在官方臉書公告「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蒐集計畫」,不到一個月就募集到各式防疫公告、防疫手冊、口罩套超過百件,可以見得民眾的迴響之熱烈!

001_F6A8885_PRINT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展場02_臺史博提供

而這項計畫就是屬於臺史博的「當代蒐藏」行動系列之一,「嚴格來說,臺史博有類似於V&A快速回應收藏的概念導入,是從318公民運動開始」,主導防疫物件蒐集計畫的臺史博研究組研究助理曾婉琳表示。回顧318之際,這項行動是由中研院史語所黃銘崇研究員發起,非常驚人地廣蒐了現場7,000多樣物件,將其數位化典藏於「三一八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庫」(public.318.i)之後,這批實體物件自2016年起就轉交於臺史博保存。

而為什麼會有一個事件會有如此大量的收藏件數?這也與臺史博本身的「歷史」取向有直接關連。像是以設計為導向的V&A,通常面對重要議題只精選一件或少數關鍵物件,例如2017年華盛頓及全球各地在抗議川普歧視女性言論的遊行,V&A只收藏群眾們集體配戴的那一款「開源設計」粉紅色小野貓帽(pussy hat)就是一例,對V&A來說,選件重點在於—呈現重大事件中具代表性的設計概念。「但從臺史博建立當代史的角度來說,可能很難只用一頂帽子來代表,如何去建立『事件完整性』是我們比較在意的。」曾婉琳分析了不同博物館主軸下,進行當代快速回應收藏的切入角度差異。

3._Inflatable_Cobblestone_1

連儂牆選舉罷韓 如何建立客觀中立的物件蒐藏制度

在臺史博已著手逐步規畫當代收藏制度的同時,隨著社會各類型事件的不斷發生,目前也已經有許多類型物件在陸續蒐集中。「之前台南中國城拆除時,我們做音聲研究的同事,就有去蒐裡面音樂城與文夏相關的宣傳招牌,和郭一男印製歌仔冊的相關資料;去年我們也有去台大公館地下道蒐集連儂牆的便利貼。」曾婉琳細數近幾年來,因為研究趨向和社會議題而啟動的幾次蒐集行動,「選舉史料也是我們蒐集的重點之一,從館成立以來每屆選舉都有,再加上從國史館轉過來的5,000多件史料物件;包括之前罷韓時,我們也有去現場蒐集。」

然而,當代蒐藏處理的議題和社會事件,一方面選擇的主題本來就需要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這些議題可能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在蒐集物件時,館方應該如何拿捏並力求中立呢?「相較於318期間的大環境,近年因為我們導入了快速回應收藏機制,有足夠的中立度、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來進行蒐藏」,曾婉琳進一步說明,「因為是從歷史角度切入,我們希望正反意見的物件都收到。像318期間,就很遺憾沒有收到白狼在國會場外示威的物件。如果不收,會失去某程度上自我辯解的機會;如果中立且正反都收,不管面對誰都站得住腳。」

文 方敘潔 、攝影 張藝霖 

圖片提供 臺灣歷史博物館、樂天桃猿、V&A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新博物館思維,請見La Vie2020年8月號島嶼的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