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巨型的蜘蛛網中,用手輕撥絲線,會聽到空間中傳來單音──就如敲下一枚鋼琴鍵,或撩動小提琴弦那樣。不同絲線不同音階,若你巧妙掌握節奏,倒像一小段充滿極簡主義感的即興演出。
當然,真正的蜘蛛絲不會發出人類能聽見的聲響。這些可彈奏的「琴弦」,其實是打結的黑色聚脂纖維繩,彼此交纏並向四面八方延伸,同時把感受到的振動,傳導至埋藏地板下方的八隻麥克風,引發電腦軟體產生音調。
「彷彿讓大家待在同一架鋼琴上,而不是一組交響樂團。」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曾如此形容這件他所製作並命名為「Algo-r(h)i(y)thms」的系列互動裝置。他表示,這件「樂器」,象徵了大至宇宙、小至迷你無脊椎動物,皆彼此相連。作品名稱也同樣指涉了遙遠星系團「PSZ2 G099.86+58.45」的頻率範圍。
現代達文西般的藝術工作者
光從「Algo-r(h)i(y)thms」,便能發現托馬斯跨越了藝術、生物、天文、音樂、以及建築等多重領域。這和他的背景有關: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大學在家鄉接受建築教育,後投入藝術創作,又去NASA修學程,還駐村麻省理工學院,造就了不同於一般創作者的思維廣度。2018年他受邀於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舉辦目前最大個展《ON AIR》時,策展人雷貝嘉(Rebecca Lamarche-Vadel)曾指出:「托馬斯是偉大的藝術家,像杜象或甚至達文西一樣,總能用跳脫的方式思考,並整合各種領域的專業。」
儘管興趣廣泛,但托馬斯的創作軸心卻始終明確:人與環境如何更好。就像他早期提出的「Cloud Cities」概念,打造懸浮於空中的透明球,預示未來人類可以遠離戰爭和汙染,居住進騰空的城市;或投入多年耕耘的熱氣球計劃,強調只用陽光和空氣便能使之飛翔——該計劃於今年(2020)有了突破性進展,飛越阿根廷以開採鋰聞名的鹽湖,證明僅靠自然力也能移動,不需非得仰賴破壞環境的鋰電池和石油。他始終關懷環境、甚至是整座宇宙暗藏的生命秘密,並用理性且詩意的方式完成作品,因此深獲全球藝壇注目。除了巴黎東京宮,他還在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大都會博物館屋頂花園、K21等地展出,更曾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計劃。其作品經常蘊含的互動性,也使展覽廣受觀眾的喜愛。
一張蜘蛛網,一座無垠宇宙
近年托馬斯明顯把專注力放在「蜘蛛網」,並發展出一系列相關的創作。今年七月底在台北文心藝所,《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個展》展出其四件作品也都和蜘蛛網的概念有關。
除了「Algo-r(h)i(y)thms」之外,作品「Biosphere 05」同樣以黑色纖維繩交織成網,但包裹一粒用泵系統調節氣壓的透明氣球。另一件「GSC 06214-00210 b-M+I」,則以黑色金屬架勾勒泡泡般的結構,搭配網狀的黑色繩結,和鑲嵌其中的彩色透明壓克力板,充滿幾何趣味又帶夢幻感。兩件作品皆呼應早期「Cloud Cities」,討論漂浮、未來城市的議題,但又巧妙地用「蜘蛛網」,推展到「宇宙」的層次。
根據理論,宇宙大爆炸後,形成星系團和星群彼此連結的「宇宙網」。對托馬斯而言,蜘蛛網一如迷你版的宇宙網,藉著振動,完成物種間的溝通,背後隱藏的規則可對應宇宙運行的邏輯。人類總是太自大,繼而忽略這些重要訊息。他難以忘懷童年住過的百年老屋,閣樓爬滿了蜘蛛,當時他自問,究竟是蜘蛛住在我家,或我闖入了牠的居所?這問題如今看來,也可以說究竟是蜘蛛誤闖人類的世界,或人類始終讀不懂背負上億年歷史的牠吐露的天羅地網,其實含有太多意義?
為了讓大家更親近蜘蛛網的奧秘,展中第四件、也是位在出入口處的作品,托馬斯放了兩隻不同種的蜘蛛依序吐絲,再將蛛網藉蒸薰的方式染上微量墨色,以玻璃立方體懸吊展示。素描般的絲線,流洩出一種微妙的層疊秩序,暗示蜘蛛的社會性,也彰顯了一個安靜而神秘的生態觀和宇宙觀。
欣賞蛛網的結構也好,伸出你的手指輕撥「Algo-r(h)i(y)thms」裝置的「蛛絲」,把你的訊息透過振動發射給宇宙也好,藝術家欲透過這看似脆弱、卻又無比堅韌的纖細之物,把最渺小的,和最浩瀚的,全串在一起。面對太多環境問題而快無路可走的我們,或許便能發現,可知和不可知的,其實都在同一條線上,答案也因此就位在不遠處。
《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個展》
Venue/文心藝所(台北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Date/即日起~10.18
Facebook/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via / 文心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