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公廁美學計畫「THE TOKYO TOILET」!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坂茂等16位大師參與

THE TOKYO TOILET 坂茂

日本公廁至今仍存有陰暗、髒亂的問題,於是日本非營利機構「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發起一項公廁再設計「THE TOKYO TOILET」美學計畫,邀來16位知名建築師和設計師如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坂茂、隈研吾、藤本壮介、槇文彦、佐藤可士和等,在充滿流行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東京澀谷區(渋谷区 )展開設計提案,除了為公共設計注入有趣創意,還要呈現對多樣化社會的包容性。

MAP-926x1024

大家對於公共廁所的印象是什麼?市區公園裡有著灰色外觀、室內舖滿磁磚的陰暗空間?還是河濱公園內有著鮮明色彩的塑膠方塊體?說起廁所,日本百貨、車站內的廁間設計絕對令人印象深刻,不論是明亮光線加上潔淨的空間氛圍,還是讓人驚嘆的多功能硬體設施,乾淨、人性化的如廁環境堪稱「全球第一」,其中蘊含細膩的款待之道、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友善觀念,更形塑了日本特有的廁所文化。

 

廁所美學展開

此計畫在澀谷區的17個地點展開,設計者在發揮創意之餘,每座公廁的設計需包含以下條件:提供符合輪椅使用者、帶有人造排泄器具的無障礙設計、在男女廁之外設置無性別的多功能廁間、衛生器具包含免治馬桶並由衛浴品牌TOTO監修,還要有日本建築標準的規格,為的就是讓公廁能在不分年齡、性別和殘疾等狀況下,提供更友善的使用空間。除了廁所空間設計,公廁的清潔維護也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此計畫也邀來時裝設計師NIGO監製設計清潔人員的制服,讓公廁美感更具一致性,未來日本財團也會和澀谷政府機關、澀谷觀光協會共同維護這些公廁設施,讓這些設計能持續提供人們舒適的使用環境,及為當地帶來美麗的地景。

03_14

1+2. 坂茂| 代代木深町小公園、春之小川公園  透明廁所

目前「THE TOKYO TOILET」計畫已完成五座公廁,如建築大師坂茂在代代木深町小公園與春之小川公園的兩座彩色透明廁所,即是考量人們在進入公園廁所前,往往對乾淨程度和裡頭是否有人感到擔憂,於是他運用最新科技打造可變色的彩色玻璃牆面,當廁所無人使用時,人們可以經由透明玻璃看到廁內狀況,當門鎖上時,玻璃牆則會自動變為不透明,過30分鐘後則會自動解鎖。這兩座公廁各有三個隔間,到夜晚則會亮起朦朧光暈,宛如公園裡的彩色燈籠,不僅為公園注入活潑色彩,也讓人們在夜間使用公廁時更有安全感。

代代木深町小公園 ( 代々木深町小公園トイレ ,渋谷区 富ヶ谷1-54-1) 

THE TOKYO TOILET坂茂3.

THE TOKYO TOILET坂茂5

▼春之小川公園 ( 代々木深町小公園トイレ ,渋谷区 富ヶ谷1-54-1) 

THE TOKYO TOILET坂茂2
 

THE TOKYO TOILET坂茂6
 

3. 田村奈穗|東尾久三丁目  紅色三角幾何廁所

由設計師田村奈穗(Nao Tamura)打造的亮紅色公廁,位於東尾久三丁目、鄰近惠比壽車站旁的三角畸零地上。設計師有感於在紐約生活時,看到當地提供LGBTQ+族群友善的生活環境,於是在設計這座公廁時,便以提供多元需求為出發點,試圖讓公廁能成為連結安全、隱私和符合緊急需要的公共空間。她以日本傳統禮品包裝的手法Origata為靈感,將包裝摺線化為鋸齒狀結構的三個獨立空間。設計師希望能重新定義公廁與人們之間的關係,也一如日本細膩優雅的贈禮文化,希望未來讓澀谷區大量的外國旅人感受到日本的貼心款待。

▼東尾久三丁目(東三丁目公衆トイレ,渋谷区 東3-27-1)


4. 片山正通|惠比壽公園  15片混凝土牆廁所

由片山正通(Masamichi Katayama)及其領軍的設計公司Wonderwall操刀的公廁「Modern Kawaya」,位在惠比壽公園內,此設計的靈感來自日本新石器時代的廁所形式kawaya,這些小屋通常位於河邊,並由硬土或綁在一起的木材質建成。為了打造一座現代的kawaya小屋,設計師將15片散發原始、質樸氛圍的混凝土牆,以不同方向串連在一起,人們在模糊的空間界定中,因為牆面的引導,將進入包含男性、女性和無障礙等廁所空間,而面向不同方位的出入口,更讓這座公廁宛如遊戲場一般,佇立於公園內。

▼惠比壽公園(恵比寿公園トイレ渋谷区 恵比寿西 1-19-1

片山正通

THE TOKYO TOILET片山正通5

5. 槙文彥|惠比壽東公園  通透純白廁所

建築師槙文彥設計的公廁,位於惠比壽東公園內。這座社區公園有著蓊鬱綠意,還有顯眼的紅色章魚遊戲器具,深受當地孩子喜愛,因此還被稱為章魚公園。槙文彥在設計公廁時,希望它不只是個如廁場域,還能如公園涼亭般,在兼顧安全、舒適的條件下,提供孩童甚至上班的人們一處稍微休息的場所。於是公廁的四個空間採分散式佈局,讓人們能方便地看到各個角落,帶有波浪造型的屋頂不僅為公園帶來趣味性,也為公廁帶來通風效果及明亮採光,公廁的一角還設置有座椅,讓前來的親子、經過公園的人們都可以舒服地坐下休息。整體以白色調加上毛玻璃的設計,賦予公廁輕盈的感受,也讓這座建築成為公園內活潑的一角。

▼惠比壽東公園(恵比寿東公園トイレ,渋谷区 恵比寿 1-2-16)

槙文彥2

槙文彥1

除了這五座公廁,其餘的最晚將在明年完工,由於日本即將迎來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於是日本財團也希冀這項計畫未來能在日本各處實行,除了讓人們不再對公廁的衛生和安全產生疑慮,也希望日本公廁能以熱情好客的形象,成為世界旅人矚目的日本文化。

撰文/陳岱華

Photo credit / THE TOKYO TOILET 

via / THE TOKYO TOILET日本財團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於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全新開幕的「PoMo」當代美術館,座落於一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地標——特隆赫姆主郵局中,結合活潑的現代筆觸與既有的建築特色,致力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

百年郵局大樓的現代重生

PoMo所在的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共佔4000平方公尺、五層樓高,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而後由法國建築師India Mahdavi與挪威建築師Erik Langdalen攜手進行改造與翻新,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當代活力、卻又保留歷史元素的藝術場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這座新藝術風格建築於1911年完工,由挪威建築師Karl Norum設計(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的前身為一棟百年郵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翻新工程中,建築師們在屋頂裝上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搶眼的彩虹視覺指引訪客前來。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屋頂為瑞士藝術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Our Magic Hour》(圖片來源:PoMo)

順著參訪動線,團隊將大門漆上亮粉色、螺旋梯漆上亮橘色、紀念品店則以鮭魚粉呈現,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挑高設計的中央展廳,則搭配白色牆面、淺色磨石地板與八角形天窗,營造明亮開放的空間;位於頂樓的閱覽室,則交由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以在地自然景色與北歐民俗藝術為靈感,打造溫馨如家的氛圍。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大門漆上亮粉色,為老建築注入活潑大膽的色彩(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鮮橘色的旋轉梯(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鮭魚粉色調的紀念品店(圖片來源:PoMo)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頂樓閱覽室荷蘭藝術家FreelingWaters操刀(圖片來源:India Mahdavi)

打造「每個人的美術館」

從空間設計就能看出,PoMo與傳統美術館截然不同。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即使是那些從未踏入美術館的人,也可以輕鬆地造訪PoMo。創辦人Ole Robert Reitan表示:「對許多人來說,踏進美術館可能是一種壓力。我們希望拆除這些看不見的藩籬,創造一個真正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於親近」為目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為此,PoMo在展覽與收藏策略上做出多項突破,像是為了彌補挪威美術館館藏的性別失衡,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展品橫跨不同媒材與年代,從Katharina Fritsch《聖母像》到Ann Veronica Janssens霧氣裝置藝術,呈現藝術體驗的多元性。而開幕展《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以平易近人的「明信片」作為視覺隱喻,回應建築歷史並為其開啟全新篇章。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近60%的藏品來自女性藝術家(圖片來源:PoMo)

未來,PoMo計畫每年舉辦兩檔特展,為挪威觀眾帶來全球重量級的藝術作品,也將推出一系列深度藝術體驗、兒童專屬互動體驗等活動,並與鄰近的劇院、飯店合作打造文化街區,期望藉由文化發展帶動城市經濟。

百年歐洲郵局變身當代美術館!挪威「PoMo」為傳統建築注入大膽色彩,建立共融藝術場域
PoMo美術館外觀(圖片來源:Erik Langdalen Arkitektkonto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日本「橫濱美術館」重新開館:歷經3年大規模整修,打造更為開放的「Grand Gallery」空間

1989年開館的「橫濱美術館」,於2021年3月休館,歷經3年多的大規模整修後,2024年開放部分空間,也終於在今(2025)年2月8日全面重新開幕。

由日本建築巨匠丹下健三設計的橫濱美術館,擁有氣勢滂礡的對稱性外觀,且不論是在外牆或是館內,也可見圓形與方形的設計元素;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則是使用大量御影石(花崗岩的一種)打造,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グランドギャラリー)」空間。

「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

丹下健三在設計時,希望美術館不單單是欣賞藝術的場域,也是能促進市民交流與文化活動的中心。他認為,比起單純的展覽室,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目的的空間」,比如讓人們在欣賞作品前駐足,或在展覽室之間移動時稍作停留的地方。因此,像Grand Gallery這般開放、自由的大空間,便是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挑高且開放感十足的「Grand Gallery」空間,為橫濱美術館的一大特色。(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石材的色彩與家具相輝映

而在這次的整修中,以Grand Gallery為中心的自由使用區域,也變得更加開放。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並翻新玻璃天花板,以及設置可開關的百葉窗,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由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的空間規劃,從丹下健三運用的御影石中汲取出不同顏色,打造了別具特色的家具。(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乾久美子建築設計事務所)

根據不同場景變化的模組化家具

進入館內可見的「まるまるラウンジ(Marumaru Lounge)」(まる為日文中的圓形之意),擁有各式尺寸、可以根據不同場景組合變化的模組化家具,不論是獨自前來或與朋友同行,都能在此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而在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館內哺乳室也增設至3間,並新增沖泡奶粉的設備,讓親子來訪者能夠更安心舒適地度過美術館時光。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空間也新增了脫鞋區,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在這裡自在休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當自然光灑落,石材的色彩也將與家具相輝映,營造出柔和舒適的氛圍。(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重新規劃指標系統

另外還有其他改造項目,包含:新增了兩處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8、Gallery 9,其中,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重新翻新的美術館商店與咖啡廳,也變得更加舒適;Grand Gallery內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讓空間更具開放感;美術館外也將設置桌椅,人們在這裡能感受海風,優閒享受美術館的氛圍;攜手設計師菊地敦己重新規劃的館內指標系統,也更為清晰易懂。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可以免費參觀的Gallery 9為玻璃外牆設計,人們從外面也能窺見展覽內容。(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Grand Gallery內也新增了一座透明電梯。(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在這次全面更新之際,館內的指標設計也採用了更清晰易懂的設計。(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設計師菊地敦己以1989年設計師淺葉克己打造的Logo為基礎,創作了紀念美術館重新開放的特別Logo與標準字。(圖片來源: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資料來源|橫濱美術館横浜市芸術文化振興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