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台灣今日建築樣貌的成形,首先當認識台灣過去建築發展的脈絡。1950至1970年戰後是台灣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台灣現代建築風格有相當明顯的轉變。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銀行大廈、華視大樓、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這些象徵台灣現代建築發展自二次大戰後邁入新時代里程的重要標誌,都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先生的代表性作品。
1983年華視大樓戶外空間 ( 照片提供:高而潘建築師 )
1983年華視大樓外觀全貌 ( 照片提供:高而潘建築師 )
華視大樓模型
從事設計與教學多年,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現年93歲的高而潘,是現今台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也是台灣在二戰之後所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他認為設計思考一定要從社會脈動著手,如此才能對當代社會提供最貼切的設計。高而潘建築師的經典代表作品,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工廠、車站、美術館、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皆為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台灣實踐的見證,更忠實地紀錄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
為了對高而潘致力於創造台灣現代建築的貢獻表達肯定並向其致敬,由李乾朗及徐明松兩位研究現代建築的學者擔任策展人的《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展覽,帶領眾人認識現代建築的在地實踐。「高而潘出身台北大稻埕望族家庭,身處於戰前與戰後交接、新舊交替的大時代中,他繼承了傳統台灣待人的寬厚謙讓之品格,但也勇於嘗試接受前衛的設計思潮。」策展人李乾朗和徐明松共同表示,回顧高而潘建築師的早年作品,會發現他勇敢地挑戰社會的成規,在困境中堅持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
「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展場
13件作品模型看見現代建築思維
《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精選跨越1960至1990年代的13件設計作品,這關鍵的30年正是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生重大轉變的分水嶺。其中60年代的作品為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了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70年代的三明大樓、臺北市銀行大廈與臺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為都市的高層商業辦公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而臺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為都市公共空間做出貢獻。
1969年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外觀全貌 ( 照片提供:高而潘建築師 攝影:張敬德 )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模型
80年代的作品為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華視大樓,臺北市立美術館發揮了代謝建築(Metabolism)空間延展的概念,是台灣現代建築的里程碑。華視大樓競圖案,底層及地下的公共空間為市民所享用,是一項突破創舉。這次也特別展出台北龍山寺的兩側建築設計,說明現代設施如何與古蹟協調共構,曾經參訪龍山寺的人幾乎都不曾察覺新設施的存在,其實出自建築師的巧思。
1981年順益企業教育中心,月裡山莊
193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外貌舊照 ( 照片提供:高而潘建築師 )
就台灣現代建築史的發展脈絡而言,高而潘是代表性的經典人物。因應展出,臺博館自2007年開始徵集「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除了圖檔之外,尚有許多珍貴的模型、紀錄片、錄像等多元的文化典藏應持續進行徵集及紀錄。臺博館舉辦「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不僅是向前輩建築家致敬,更是為了彰顯高而潘建築師所代表的二戰後第一代建築專業者,能在時代洪流裡,意志堅定地突破現實的挑戰,並且始終憑藉著厚實的專業能力,穩定地貫徹自我理想的軌跡。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109年8月23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展覽期間另有專家導覽(8月9、15及16日下午2點)及講座(8月22日下午2點)
詳情請見臺博館官網
via / 國立臺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