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師李易暹的建築攝影總以乾淨的畫面,無論是如多片浪帆組成的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有巨大流線外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是佇立在林子裡的狹山湖畔墓園會堂、伏於山坡上的福山教堂,將建築收攝於方寸間,又或者聚焦材質紋理、線條等獨特排列,讓人領略建築中靜謐的細節之美。這位年輕的攝影師,曾與荷蘭建築事務所Mecanoo architecten合作拍攝在台灣的建築案如衛武營、台南圖書館和高雄火車站等,而累積不少國際攝影獎項的他,正在台灣的建築攝影領域大放異彩。
從紀實街拍到建築攝影
李易暹並非一開始便投入建築攝影。學生時期主修經濟系的他,喜歡走上街頭、進行紀實性的街拍,在街上聆聽到的故事,就是他的攝影靈感。而後隨著年紀改變,李易暹不再熱衷於參於他人的生活,於是他將目光轉到街頭上的環境與空間,剛好那時期任職於家具公司,也因緣際會開始進行空間攝影,到2019年前,他已是個獲得如Nikon世界攝影大賽第三名等數十項國際攝影獎項的創作者。
但真正讓他踏上建築攝影領域,則是在2014年抽中打工簽證,前往英國居住的那段時期。在英國尋找工作機會的他,因為過去累積不少攝影作品,於是很快地成為倫敦地產商的正職室內攝影師,後來在簽證快要到期時,為了精進自己的空間攝影能力,李易暹透過替公司製做攝影工作流程,換取前往倫敦藝術大學的攝影短期課程。「當時原本是希望能在空間攝影上有更多突破,但是並沒有這樣的課程,最接近的領域就是建築攝影了。」
|
|
▲日本狹山湖畔墓園會堂
陰錯陽差進入建築攝影課程的他,學習由曾為OMA、隈研吾拍攝作品的英國建築攝影公司NAARO所主講的課程內容,在短短的一週內,李易暹快速地從理論和實務中獲得高濃度的攝影養分,「那時我非常著迷於很大的結構,其中會有整齊的陣列、不同的紋理和圖案,這樣的東西在室內空間很難得到,於是我發現可以探索的東西也比空間更多。」這也讓李易暹下定決心,走往建築攝影的世界,回到台灣後,更要以專精在建築的攝影為職業。
鏡頭裡的和諧韻律
目前李易暹接受委託的知名建築攝影案包含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台南市立圖書館、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設計的住宅「富富話合」、BIAS Architects設計的桃園政黨競選總部等,李易暹認為建築攝影就是要呈現建築最真實的樣子,因此在他的鏡頭裡,建築與周圍環境總以極簡乾淨的畫面呈現,即使是帶有繁複線條的室內空間如國家兩廳院,也能在他的鏡頭安排下,以安靜、穩定卻極富張力的畫面展現,對他而言,「畫面越是乾淨,心裡越覺得舒服。」
不少建築師的設計理念中,時常強調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若看過李易暹的作品,不難發現人物在他的畫面中也形成有趣的存在,尤其展現建築宏偉、靜謐的畫面中,出現停駐或匆匆走過的人物身影,更為他的攝影增添了不少日常的「人味」,其中又以人物與建築呈現的尺度對比,更是他影像中時常出現的畫面,「人在建築前的渺小,或是人在建築中的侷促等等,都能夠在觀者閱讀到影像的那一秒立刻感受到建築的大小。另外,若是對比使人感到衝突,則更能夠加深觀者的印象。」「我喜歡在畫面中擺放『合理』使用著空間的人物,因為他們能相當直接地訴說著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李易暹說道。
除了人物在空間裡的安排,李易暹鏡頭裡的水霧,也讓動態的水氣在建築中凝結成優雅、具有層次的畫面,如「供霧所」、「高雄水水」等,其中對於光線的掌握,更是讓建築中擴散而出的水霧,彷若輕盈的舞者,以靈動且有秩序的姿態在畫面流瀉著。以「供霧所」為例,李易暹在來回五六趟後,終於在一個清晨捕捉到建築師想要的感覺。在拍攝過程中,他讓戲劇性的光線側著打向作品,水霧因此變的立體,這時建築結構只是背景或是畫面中的一小部分,而光線在整個畫面中能與各種元素和諧共處,「重點是水霧的型態,越靠地面越緊密,越靠天空越散去,在光的配合下,水霧會產生漸層的特色。」
建築是探討人、空間和周圍環境的設計,而在建築攝影中,能完美地整合這些元素並非容易的事,李易暹認為,他的影像正是在這些元素中尋找平衡點,「簡單的說,就是希望能在畫面中呈現各元素的『和諧』,讓和諧形成的平靜來訴說建築自己的故事,或許是帶著韻律,能領著眼神在畫面中探索;也可能是休止符的安靜,彷彿讓影像安靜地在耳朵旁邊出現了嗡嗡的聲音。」
重新體會攝影的過程
過去站街頭在進行街拍時,有故事的畫面需要運氣,而現在從事商業性的建築攝影時,李易暹認為運氣的成分更是少不了,「基本上就是個看天吃飯的工作,在客戶的商業需求下,我們會需要適當的光線與氣候來拍攝。」而為了捕捉建築的精髓,李易暹在前置作業時會希望與設計者交談,並透過導覽了解其設計理念,為了確保拍攝能順利進行,他還會特別觀察拍攝日期的天氣預報、陽光走向,若有時間則會先去進行場勘,否則就透過Google Earth線上勘景。
從事建築攝影至今,李易暹每年會讓自己有一個月的時間待在國外,到處走走看看,累積屬於自己的攝影經驗值,而近期他更迷上用底片相機攝影,在每個案子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角度,拍攝一系列照片,讓光打到底片、最後顯影到相紙上,以手作的方式還原曾經看到的場景。想要重新拾回傳統攝影的方式,對李易暹而言,「其實就是重新感受拍照這件事。」「數位拍攝的腳步太快了,若有出差的話,一天可以拍到多達上千張照片。
但用底片相對可以放慢角度去思考某個畫面值不值得拍?而且拍攝時,還會放上腳架很細心地對焦,整個體會又不一樣。」影像會說話,李易暹善於捕捉建築的比例和尺度,讓建築在寧靜之中仍有豐富的表情、獨特的個性,畫面往往讓人驚艷於建築設計的美感,而其影像魅力也吸引著人們想到現場一探究竟。
更多李易暹建築攝影作品
Photo credit/Yi-Hsien Lee and associates、黑鳥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