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師李易暹鏡頭下的詩意建築!用和諧平靜美感訴說建築故事

李易暹

台灣攝影師李易暹的建築攝影總以乾淨的畫面,無論是如多片浪帆組成的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有巨大流線外觀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還是佇立在林子裡的狹山湖畔墓園會堂、伏於山坡上的福山教堂,將建築收攝於方寸間,又或者聚焦材質紋理、線條等獨特排列,讓人領略建築中靜謐的細節之美。這位年輕的攝影師,曾與荷蘭建築事務所Mecanoo architecten合作拍攝在台灣的建築案如衛武營、台南圖書館和高雄火車站等,而累積不少國際攝影獎項的他,正在台灣的建築攝影領域大放異彩。

路易威登基金會3
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 

日本金澤海未來圖書館

日本金澤海未來圖書館

從紀實街拍到建築攝影

李易暹並非一開始便投入建築攝影。學生時期主修經濟系的他,喜歡走上街頭、進行紀實性的街拍,在街上聆聽到的故事,就是他的攝影靈感。而後隨著年紀改變,李易暹不再熱衷於參於他人的生活,於是他將目光轉到街頭上的環境與空間,剛好那時期任職於家具公司,也因緣際會開始進行空間攝影,到2019年前,他已是個獲得如Nikon世界攝影大賽第三名等數十項國際攝影獎項的創作者。

portrait by 黑鳥音像
李易暹 

但真正讓他踏上建築攝影領域,則是在2014年抽中打工簽證,前往英國居住的那段時期。在英國尋找工作機會的他,因為過去累積不少攝影作品,於是很快地成為倫敦地產商的正職室內攝影師,後來在簽證快要到期時,為了精進自己的空間攝影能力,李易暹透過替公司製做攝影工作流程,換取前往倫敦藝術大學的攝影短期課程。「當時原本是希望能在空間攝影上有更多突破,但是並沒有這樣的課程,最接近的領域就是建築攝影了。」

狹山湖畔3
狹山湖畔2

▲日本狹山湖畔墓園會堂  

陰錯陽差進入建築攝影課程的他,學習由曾為OMA、隈研吾拍攝作品的英國建築攝影公司NAARO所主講的課程內容,在短短的一週內,李易暹快速地從理論和實務中獲得高濃度的攝影養分,「那時我非常著迷於很大的結構,其中會有整齊的陣列、不同的紋理和圖案,這樣的東西在室內空間很難得到,於是我發現可以探索的東西也比空間更多。」這也讓李易暹下定決心,走往建築攝影的世界,回到台灣後,更要以專精在建築的攝影為職業。 

福山教會3
 烏來福山教會  

福山教會

鏡頭裡的和諧韻律      

目前李易暹接受委託的知名建築攝影案包含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台南市立圖書館、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設計的住宅「富富話合」、BIAS Architects設計的桃園政黨競選總部等,李易暹認為建築攝影就是要呈現建築最真實的樣子,因此在他的鏡頭裡,建築與周圍環境總以極簡乾淨的畫面呈現,即使是帶有繁複線條的室內空間如國家兩廳院,也能在他的鏡頭安排下,以安靜、穩定卻極富張力的畫面展現,對他而言,「畫面越是乾淨,心裡越覺得舒服。」

國家兩廳院
國家兩廳院2
  

不少建築師的設計理念中,時常強調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若看過李易暹的作品,不難發現人物在他的畫面中也形成有趣的存在,尤其展現建築宏偉、靜謐的畫面中,出現停駐或匆匆走過的人物身影,更為他的攝影增添了不少日常的「人味」,其中又以人物與建築呈現的尺度對比,更是他影像中時常出現的畫面,「人在建築前的渺小,或是人在建築中的侷促等等,都能夠在觀者閱讀到影像的那一秒立刻感受到建築的大小。另外,若是對比使人感到衝突,則更能夠加深觀者的印象。」「我喜歡在畫面中擺放『合理』使用著空間的人物,因為他們能相當直接地訴說著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李易暹說道。

 

Kaohsiung center
高雄衛武營  

除了人物在空間裡的安排,李易暹鏡頭裡的水霧,也讓動態的水氣在建築中凝結成優雅、具有層次的畫面,如「供霧所」、「高雄水水」等,其中對於光線的掌握,更是讓建築中擴散而出的水霧,彷若輕盈的舞者,以靈動且有秩序的姿態在畫面流瀉著。以「供霧所」為例,李易暹在來回五六趟後,終於在一個清晨捕捉到建築師想要的感覺。在拍攝過程中,他讓戲劇性的光線側著打向作品,水霧因此變的立體,這時建築結構只是背景或是畫面中的一小部分,而光線在整個畫面中能與各種元素和諧共處,「重點是水霧的型態,越靠地面越緊密,越靠天空越散去,在光的配合下,水霧會產生漸層的特色。」

供霧所
   北美館供霧所裝置  

水水2
高雄水水地景裝置 

建築是探討人、空間和周圍環境的設計,而在建築攝影中,能完美地整合這些元素並非容易的事,李易暹認為,他的影像正是在這些元素中尋找平衡點,「簡單的說,就是希望能在畫面中呈現各元素的『和諧』,讓和諧形成的平靜來訴說建築自己的故事,或許是帶著韻律,能領著眼神在畫面中探索;也可能是休止符的安靜,彷彿讓影像安靜地在耳朵旁邊出現了嗡嗡的聲音。」

   

重新體會攝影的過程 

過去站街頭在進行街拍時,有故事的畫面需要運氣,而現在從事商業性的建築攝影時,李易暹認為運氣的成分更是少不了,「基本上就是個看天吃飯的工作,在客戶的商業需求下,我們會需要適當的光線與氣候來拍攝。」而為了捕捉建築的精髓,李易暹在前置作業時會希望與設計者交談,並透過導覽了解其設計理念,為了確保拍攝能順利進行,他還會特別觀察拍攝日期的天氣預報、陽光走向,若有時間則會先去進行場勘,否則就透過Google Earth線上勘景。

   

海未來4
 

海未來3
日本金澤海未來圖書館  

 從事建築攝影至今,李易暹每年會讓自己有一個月的時間待在國外,到處走走看看,累積屬於自己的攝影經驗值,而近期他更迷上用底片相機攝影,在每個案子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角度,拍攝一系列照片,讓光打到底片、最後顯影到相紙上,以手作的方式還原曾經看到的場景。想要重新拾回傳統攝影的方式,對李易暹而言,「其實就是重新感受拍照這件事。」「數位拍攝的腳步太快了,若有出差的話,一天可以拍到多達上千張照片。

但用底片相對可以放慢角度去思考某個畫面值不值得拍?而且拍攝時,還會放上腳架很細心地對焦,整個體會又不一樣。」影像會說話,李易暹善於捕捉建築的比例和尺度,讓建築在寧靜之中仍有豐富的表情、獨特的個性,畫面往往讓人驚艷於建築設計的美感,而其影像魅力也吸引著人們想到現場一探究竟。

 

更多李易暹建築攝影作品           

官網 

Behance       

Photo credit/Yi-Hsien Lee and associates、黑鳥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1998年,宇多田光以本名發行日語出道單曲〈Automatic/time will tell〉,銷售突破2百萬張;199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創下日本CD銷售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2023年12月迎來出道25週年的她,於2024年發行首張精選專輯《SCIENCE FICTION》,並於同年舉辦時隔6年的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巡演包含日本7座城市,以及首度開唱的台北及香港場,共18場的演出吸引近25萬人參加。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以鏡頭捕捉宇多田光巡演風景

而此次的寫真集《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中的「NINE STORIES」,取自以《麥田捕手》而聞名的美國作家J.D. Salinger的短篇小說標題。正如同這瑰麗的故事,宇多田光在東京、大阪、福岡等9座城市上演的音樂旅程,經由9位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並運用「攝影」這種視覺語言,呈現出宇多田光的現場演出與音樂魅力。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寫真集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

參與本次計畫的9位攝影師包含:日本攝影師木村和平、鈴木親、細倉真弓、川内倫子、森山大道、ホンマタカシ、野口里佳,以及拍攝台北場演唱會的台灣藝術家江宥儀John Yuyi、香港場的香港攝影師夏永康,分別以「覗見(日文為窺視之意)」、「断片(日文有片段、不完整的部分之意)」、「身体性」、「溢光」、「関係性」、「同時性」、「存在」,以及「自己投射」、「カレイドスコープ(日文為萬花筒之意)」為切入點,捕捉巡演期間的各式風景。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同名攝影展同步登場

而若你有關注宇多田光官方Instagram帳號,也能發現部分照片已於2024年巡演期間陸續公開,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話題。此次的寫真集作品1套共有9冊、15,000日圓,一冊則為2,200日圓,預計將於3月21日出版。另外,為紀念寫真集的發行,3月7日至3月30日也將在東京神保町的「New Gallery」舉辦攝影展,有興趣者不妨規劃前往。

更多資訊可至寫真集特設網站查詢

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 攝影展
展期:2025年3月7日- 3月30日
展場:New Gallery(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1-28-1 mirio神保町 1階)
開館時間:12:00-20:00 (暫定)

資料來源|Sony Musi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登陸台北!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聚焦全球各地特定礦物的開採狀況,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即日起兩位得獎攝影師之作於台北徠卡之家展出。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蒙泰利奧尼多年來專注於經濟、地緣政治等議題,此次奪下LOBA大獎的《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正是奠基於他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現下世界各國致力發展再生能源,鈷、銅、鋰、鎳等是備受追捧的材料,《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每個章節都聚焦於特定地區、特定礦物的開採情況:智利、剛果、印尼的銅、鈷、鋰,揭露常被忽略的供應鏈,並深入探討開採活動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蒙泰利奧尼思考,新型態能源帶來的影響是否純粹正向?為了實現未來「乾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赤腳勞工使用簡便工具,在有安全疑慮的隧道中工作,卻未能獲得合理的收入,像是在剛果——電動車、智慧型手機所需鈷元素的主要產地,開採活動帶來的財務收益,大多都落到大公司的財庫,僅有少部分分配給礦工;此外開採也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毒害等環境問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結合影像、影片、數據、地圖等素材,為觀眾建構完整視野,審視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留下的多是年紀太大無法出國工作的老人家,以及移居國外的人們的孩子。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時間軸涵蓋2019年至2023年。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而之所以選擇黑白影像,源自古圖自小對黑白電影和老照片的迷戀,她說:「我關注的不是顏色,而是光線與人類的情感。」夢幻般的黑白照片彷彿記憶重現,畫面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年輕人或老人家——目光時常投向遠方,似乎在尋找某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他們在鏡頭前顯得困惑,有時絕望與困惑交織於臉龐,好像在思考著前景為何?下一步將走向何處?一股奇異的沉重感與憂傷籠罩著整件作品,情緒渲染力極強。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巷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