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導,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的《工藝之外──還要多久才到?》臺灣社區在地特色工藝展8月27日在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4F 登場!
本展覽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地工藝品牌「 C.Craft 」的首檔展覽,由佳佳百貨有限公司與沿岸製作團隊以全新策展思維聯手策劃,展覽邀集6組台灣新生代藝術創作者,分別造訪位於宜蘭、花蓮和台東的六個工藝社區,藉由創作者實地探訪東部,親身體驗社區規劃的工藝課程,在壯麗遼闊的山景和一望無際的海景下獲得創作靈感。
6個工藝單位 ╳ 6組藝術創作者
本次展覽將工藝和跨界藝術創作者匯聚於一堂。曾創作專輯《曖曖》、單曲《 25 》和詩文集《齒與骨》的音樂人暨文字創作者許含光,造訪了地處花蓮溪和秀姑巒溪的交界、以馬佛陶為名的花蓮縣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和瑞穗鄉富源社區──靚染工坊體驗染布,創作文字作品「他說他曾經聽得懂鳥語」以及由他剪輯、配樂的影像紀錄。
文字創作者今晚我是手──吳季禎前往宜蘭訪問手作木屐村──保證責任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合作社,作品「孤島」裡的木頭為木屐製作時的邊角廢料,文字則是當下的靈感啟發。
甫發行具島嶼風情的靈魂樂單曲《神仙眷侶》的歌手暨鼓手雷擎,帶著他的鼓棒前往花蓮縣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的木工藝與植物染工坊,聲音影像作品「旅途:工藝之外」以鼓棒敲擊在地工具或材料,將當地特有的聲音編成節奏。
一隅有花的花藝師王亦瑀則從精通香蕉絲編織與刮絲工法的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帶回了香蕉絲,運用在花藝作品「到更亮的地方」中,展期間也將推出「工藝之外╳週花計畫」專屬花束。
多次獲得 VSCO 年度最佳照片殊榮的影像創作者吳姿瑩抵達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作品「時間浮游」以慢鏡頭捕捉工藝原料和花蓮深山光景,得到看似虛幻的影像,像逐格被拉長的時間,引領觀眾進入工藝的時間縫隙。
由平面設計師沈貽華與木工師林星、邱俊瑋共組的東村TungVillage ,身為花蓮住民,他們走訪了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以及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用當地特色工藝材料製作「東村事發」系列,包含:蕉絲雲燈「雲山」、月桃編織屏風「秘境」等裝置作品。
走進花東聚落現地創作,一場超越想像的夏日行旅
像是在群島及幻影中遊走,體驗一個由工藝、文字、音樂、影像、花藝和裝置作品所創造的世界。進入《工藝之外──還要多久才到?》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後方工藝材料和製作工具的投影,暗示觀眾已經踏入工藝的世界。延續幻影概念,展場分為六個小區,每區由一個工藝聚落搭配一位創作者,中間相隔一層薄紗。展示於地面上的藝術創作,對應著擺置於展台上的工藝聚落展品,前者像是後者的影子般受其啟發影響而成。
工藝聚落的展台分為三層,由下而上分別是原材料、製作工具和工藝產品。工藝策展團隊表示「大眾往往只看到工藝成品的美,不見得有機會能夠看到為了創造一個工藝而付出的漫長勞力與其中的智慧」,秉持著想讓觀眾感受「工藝師的生活其實離我們不遠」,團隊與社區商界的物件從專業工具地織機、刨刀、手斧,到塑膠小臉盆、日曆和春聯,甚至是白蟻殺蟲劑與收音機等,將工藝師的日常生活樣貌攤開展示。
跟著工藝行旅台灣
「我們想發起一個運動,讓工藝行旅的概念成為大眾選擇旅行方式的一個可能性。」團隊談起策展初心:「不論你的專長或背景為何,你都有可能可以被一趟工藝旅行所啟發。」從「人」走入「地方」開始,團隊邀集六組來自不同領域的臺灣新生代藝術創作者,前往選定的六間東部工藝社區進行一趟創作之旅。選擇東部,則是希望藉由熱門旅遊勝地提高大眾對「工藝行旅」的認識和興趣,未來也將拓展至臺灣其他區域。
工藝之外──還要多久才到? 臺灣社區在地特色工藝展
展期|2020 年 8 月 27 日 [四] 至 10 月 11 日 [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 ~ 17:30 [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4F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 號]
門票|免費入場
Photo Credit: Junyou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