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輛MIT無人巴士!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打造穿梭城市的智慧公車

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預計9月起,晚間12:30至深夜2:30時段,台北市信義路公車專用道,將有無人駕駛5G智慧公車提供民眾免費試乘,這無論對台北市或推動這項路上革命的「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來說,都是一件極具指標意義的大事。

IMG_1691拷貝

面對即將在台北市上路,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以下簡稱為台智)董事長陳維隆說得很保守:「試乘,對我來說只是測試的一環,我心裡真正的營運是有客戶把車買下來或租用,開始收費並提供真正的服務。」但別忘了,相較於國外有Google撐腰、擁有豐厚研發資本、又已經領先開發11年的Waymo來說,他們才投入兩年就走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

駕訓班高分結業 即將開放載客

2018年無人駕駛巴士在桃園農業博覽會園區,開放一般民眾接駁搭乘,市場開發總監劉宜鑫解釋:「那裡的場域很單純,就像操場跑道,只要把車子訓練到可以跟著車道線走就好,現在台北市無人巴士是用更嚴謹的技術。」如果把農博無人車,形容成剛學會基礎加減數學的小孩,現在台灣的無人巴士,就是能解方程式很認真的國中生,「信義路要面對很多交通規則,前方和側向障礙物、車輛停靠位置等複雜問題,現在我們用的是深度學習和最新的高精度地圖定位導航,並搭配感測系統。」讓巴士能自己判讀路況行進。

IMG_6801

當大家為台北市往智慧化城市邁進而鼓掌時,卻很少人提到,這次信義路試乘是市政府提出發展意願、最後由台智自掏腰包促成,所以陳維隆開玩笑地說:「反正花的是自己和股東的錢,沒有時間壓力,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但其實骨子裡真正想說的是:「如果沒有實際在馬路上行駛,就永遠不知道自己開發的東西到底行不行。」

他們從2018年成立公司,就計畫一定要正式上路,但什麼時候能辦到,沒有人說得準,劉宜鑫補充:「這兩年來,我們通過軟體測試、封閉區域測試,也到麗寶樂園、桃園青埔機廠的封閉區域,累積兩萬公里以上的運行里程,通過科技部國家級自駕實驗室的情境測試,接下來必須在半開放場域(意即公車專用道),甚至是開放場域運行,才能繼續累積經驗。」

備受關注的問題點

或許有人質疑,現階段試乘的無人巴士,還是有隨車人員,並沒有降低人力支出?陳維隆解釋:「它還是實驗品,不是商品,需要有人照顧。」其實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只要在馬路上就會有道路安全處罰條例、道交規則等約束,內容會明確指出駕駛行為人應遵守的規則,「一旦主詞被拿掉,邏輯就不通,馬路上運行的自駕載具要真正達到『無人』,還必須克服很多法律問題,這些事此刻連歐美、日本,投入自駕車更早的國家都還沒有答案,所以我一直覺得無人載具要在路上走,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和成本問題。」

IMG_7080

而無人巴士運行車速,現在只能設定在時速15∼20公里之間,和時速40公里的現行公車還是有一段落差,劉宜鑫解釋:「必須取決於複雜的決策演算法,現行車速是為了讓我們爭取更多反應時間。」陳維隆回想在農博期間的自駕車:「一直被遊客調戲,他們故意跳到車子前面,測試到底會不會自動停車。」接下來在台北市上路,肯定會遇到各種人為狀況,他們當然準備好面對挑戰才敢上路:「車內外有許多感測器,光鏡頭就有好幾個,一旦有人跳到車前,我們能舉證他的故意行為,如果沒辦法做到這一點,真的很容易被陷害。」

令人期待的無人應用

無人巴士試乘,只是台智產品與技術開發藍圖的一部分而已,劉宜鑫說:「我們做的是無人駕駛系統(軟體的部分),希望應用到不同載具,包括檢修車、掃街車、農耕機和園區接駁車等。」各類應用的業主都面臨人力成本的沉重壓力,也帶著各自的使用需求來尋找台智協助,「我們沒辦法做出一台無人駕駛的耕作機,犁田、割稻的專業功能(硬體)車輛,我們負責的是規畫它行駛速度、停留時間和停靠位置,還要保證車子能適應草地、碎石地、爛泥等地形,並穩定運行。」

IMG_6796

未來自駕車被期待能應付更多人類無法從事的行動,陳維隆想像,「現在發生山崩,車開進去,發生二次山崩只會造成更多損失,但無人挖土機被壓扁,拉出來維修又能繼續工作;被視為危險工作環境的礦場,充滿毒氣、隨時會爆炸,根本沒人想做;因為髒臭而時常缺工的垃圾車、掃街車,或面臨無人耕種的農地,未來都有機會變成自動駕駛,接手早就嚴重人力不足的工作缺口。」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精彩專訪,請見La Vie2020年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高鐵全新TGV inOui車廂設計!nendo × AREP以「流動之河」意象打造絕美雙層車廂

法國高鐵全新TGV inOui車廂設計!nendo × AREP以「流動之河」意象打造絕美雙層車廂

Netflix戀愛實境秀《離現找真愛》讓人看了怦然心動外,更令人動念想出發美到不行的南法。若你是鐵道迷,那麼由法國國家鐵路公司(SNCF)攜手日本設計師佐藤大領軍的設計事務所nendo,以及法國設計團隊AREP共同操刀的全新TGV inOui列車車廂(過去稱為TGV-M),則讓你一邊沉浸在設計車廂美學,一邊享受窗外移動美景,預計2026年上路!

法國高鐵TGV全新一代列車

在1981年開始營運的法國TGV高鐵,如今已形成以巴黎為中心、輻射法國各城市及其他國家的鐵路網;作為第五代列車的TGV inOui ,自2018年啟動計畫,由法國SNCF與Alstom共同開發,以全新設計的雙層車廂為基礎,最高時速超過300 公里。

新一代TGV列車不僅環保且高效節能,含一等車廂與酒吧Le Bistro車廂的總座位配置可達650個,若為單純二等車廂編制,則可容納最多740名乘客,特別是比起過往TGV列車多出一個車廂,讓載客運能提高20%。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以「流動之河」設計為核心

由於列車沿著軌道穿越各大城市與廣闊自然地形,因此在設計概念上,以「流動之河」為核心,汲取河流的平順流動與深度變化、河床上圓潤的鵝卵石形態,以及水面的漂浮感與氣泡紋理等意象,希冀將列車呈現為「一條雕刻地景的河流」。

團隊透過各種元素來體現,所有細節皆圍繞著「水流雕琢的圓潤形態」,不管是從座椅、燈具、吧台區域乃至車廂內部的曲線,都帶有河流沖刷過的溫潤觸感。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從空間、色彩、燈具等細節 鵝卵石意象無所不在

列車外觀以溫暖的灰色作為基底,搭配白色與灰色層疊而成的波浪圖案,使列車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彷彿水波在移動間輕輕蕩漾,車門顏色則採用SNCF標誌性的波爾多紅色。

車廂內部則透過設置與座椅同高的「水平線」色彩分界,呼應水流的層次變化—下方色調較深,上方則逐漸變淺,如同水的深度變化,營造視覺上的輕盈感。一等車廂以波爾多紅、磚紅與芥末黃呈現溫暖氛圍,而二等車廂則採用海軍藍與藍灰色創造沉穩的視覺感受。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座椅設計同樣以「鵝卵石」為形象,透過貝殼狀的包覆式造型,提供穩定而放鬆的支撐感。布料則使用Octaspring 3D針織布料,兼具透氣性、輕盈與耐久性,確保長途旅行中的舒適度。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在車廂燈光設計上也極為講究,進一步強調「流動」的空間氛圍,貫徹光影變化。除了有nendo設計的鮮黃色鵝卵石燈具外,也提供三種不同的光源配置;高燈型照明應用於座椅區,提供適合閱讀的溫暖光線;矮燈型照明用於吧台車廂,營造溫馨氛圍;壁燈型照明則設置於通道區,確保光線柔和且均勻分布。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另外,在雙層車廂空間編排上,為了體現層次感與靈活性,一樓的餐飲區採用曲線造型的吧台與架子,透過懸浮感的細節巧思,營造輕盈流動的氛圍。二樓的休息區則是以河床上的卵石為靈感,座椅與長凳如隨機擺放的石頭般錯落,讓乘客可自由選擇角落安靜放鬆,或與同行者自在交流。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TGV inOui不僅以美學與舒適度為核心,同時也貫徹了SNCF與 Alstom 後碳時代(Post-Carbon Design) 的環保理念。列車使用25%的再生材料,其中97%可回收,將成為碳足跡最低的高鐵列。此外,淺色系外觀設計提升反射率,減少夏季陽光照射所造成的能耗負擔,使列車在高速運行時更具能源效率。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圖片來源:nendo、攝影:Yann Audic)

資料來源|designboom AREPnend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JR東日本「E10」新幹線2030年登場!結合東北自然綠色調、櫻花花瓣曲線的設計美學

日本JR東日本「E10」新幹線2030年登場!結合東北自然綠色調、櫻花花瓣曲線的設計美學

JR東日本預計在2030年推出全新E10新幹線,攜手英國設計顧問公司Tangerine共同打造,屆時將取代現有「E2」及「E5」系列新幹線。E10設計也是JR東日本首度由海外設計團隊操刀,整體承襲了新幹線的經典流線外觀,更融合日本東北地區自然意象與櫻花花瓣弧線,展現極致移動美學。

E10 新幹線視覺語彙 轉化櫻花線條與東北美景

E10 新幹線的車身外觀設計靈感來自日本四季更迭的風景,特別是代表日本文化象徵的櫻花。車身側面保留了新幹線標誌性的流線造型,不過Tangerine讓線條看來更加舞動輕盈,一條連貫車廂間的線條在銜接處形成柔和曲線,巧妙呈現櫻花花瓣的意象。

JR東日本預計在2030年推出全新E10新幹線。(圖片來源: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JR東日本預計在2030年推出全新E10新幹線。(圖片來源: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E10新幹線車身色調則以大自然為靈感,採用兩種層次分明的綠色調。車頂的「津輕綠」(Tsugaru Green)呼應東北地區山林的蒼翠,而車身下方則選用更深沉的「夕榆綠」(Evening Elm),代表了夜晚的榆樹色調,也象徵列車穿越東北山脈與沿岸海景的視覺層次。配色不僅反映了沿線的自然景觀,也為新幹線帶來更具辨識度的視覺語言。

車身色調則以大自然為靈感,採用兩種層次分明的綠色調。(圖片來源:tangerine limited)
車身色調則以大自然為靈感,採用兩種層次分明的綠色調。(圖片來源:tangerine)

車廂空間設計 進化版TRAIN DESK登場

E10車廂內空間同樣由Tangerine操刀,車內以沉浸式氛圍為核心,透過環境照明、漸變色座椅、地板與牆面,營造美好的乘車體驗。

車廂內空間佈局也經過重新設計,包括導入進化版「TRAIN DESK」服務、擴大大型行李存放空間,以及全座位配備電源插座。另外,也進一步提升無障礙環境,特別設置輪椅專用座位區,讓行動不便的乘客能夠舒適地乘坐,同時享受窗外的風景,確保所有旅客都能享有平等且便利的乘車體驗。

E10車廂內空間(圖片來源:tangerine limited)
E10車廂內空間(圖片來源:tangerine)
E10特別設置輪椅專用座位區,讓行動不便的乘客能夠舒適地乘坐。(圖片來源: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E10特別設置輪椅專用座位區,讓行動不便的乘客能夠舒適地乘坐。(圖片來源: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至於進化版「TRAIN DESK」服務,則加強了「有效利用移動時間」價值,透過2+2優化座位配置,提升空間感,讓乘客擁有更寬敞舒適的乘車體驗;而座椅之間的隔板,則提供隱密性。

除了講究設計外,安全性自然也馬虎不得,最高時速可達 320 公里的E10新幹線,將採用次世代新幹線開發試驗平台「ALFA-X」的技術,以進一步提升安全性。除了作為地震對策的逸脫防止用 L 型車輛導軌,列車還導入了縮短制動距離的煞車系統,並搭載左右動減震器,能在地震時有效吸收晃動,防止車體損傷與脫軌,確保行駛安全。

E10車廂內空間(圖片來源:tangerine limited)
座椅之間的隔板設計,提供隱密性。(圖片來源:tangerine)

動力系統方面,E10 採用無需冷卻馬達的無風扇誘導電動機,減少能耗與維護需求。此外,該列車也支援靈活的貨運運輸,未來可根據需求調整車廂空間,甚至轉換為自動駕駛列車。

E10車廂內空間(圖片來源:tangerine limited)
E10車廂內空間(圖片來源:tangerine)

對於E10的誕生,Tangerine設計總監Matt Round表示:「E10 新幹線標誌著英日合作的設計里程碑,並為以待客服務為核心的設計,及永續交通樹立全新標準。透過融合日本精神、創新技術與使用者導向設計,E10 新幹線將重新定義未來數十年的高速鐵路旅行體驗。」

資料來源|designboomwallpaper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tangerine limited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