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跑了嘉義數次,為其做了些前期的城市建設相關規劃。每一次規劃,都是一次對它的文化資源盤點,總覺得這袖珍城市以它厚實的音樂、繪畫、林業歷史,適切的街道尺度,人口密度,肯定能成為跨世代的「微城市」文化重鎮。繼2018年火車站前廣場以輕盈的純白棚架結構物讓其公共空間更親民、更有質地後,2020年中周邊又有另一個文化地標的新亮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面對對街舊酒廠改建而成的文創園區,這建於1936年,與臺南林百貨同一建築師梅澤捨次郎設計的舊菸酒公賣局古蹟,又將以怎樣的再生方式催化嘉義市的「文化生活」呢?
亮點1:舊菸酒公賣局老古蹟新面貌
嘉美館建築由3棟建築組成,除了有興建於1936年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外,還包括1954 年酒類倉庫、1980年菸酒成品倉庫,建築形式具現代建築簡潔風格,兼具面磚大量使用時期的特色。
亮點2:「打開」空間,與周邊「對話」
曾經打造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彰化美術館的建築師黃明威,此次針對嘉美館的新舊並存增改建規劃,則有了更多面向「對話」的細膩度。除維持對周遭都市空間「打開」的慣有原則,黃建築師說,這回的空間策略上更希望達到「Hub」的概念。因此,相較東海的人文大樓對已登記為文化資產的路思義教堂方向打開,彰化美術館對縣議會前大馬路的開放,但對緊鄰的武德殿著墨較少,較為可惜。六年後興建完成的嘉美館,在後巷對市民的日常生活打開,進而達到匯聚的效果。雖在大馬路中山路上有其入口,更特別的是對能匯聚人流,嘉義典型的小尺度巷弄空間的廣寧街開啟,並在三棟新舊建築間圍塑成一內凹廣場,成為嘉義常民生活的一部分。看得出來,建築師在一次次的文化場館設計的過程中,為達到與「在地日常」對話,一再進化諸多可能的嘗試。
▲嘉義市美術館保留原有的三棟建築及八角形樑柱設計,並增加玻璃帷幕富有現代感。
亮點3:入內參觀的「人」是空間主角
從內凹的廣場入內,輕盈的玻璃量體構成的美術館本館,是三棟主建築唯一新建的建築體,其鑲嵌了主入口,內部挑高的空間,襯著木質紋理的壁面面材。樓層間的動線流動,出挑的室內陽台,可以對外眺望的廊道,更與外面的廣場構成一「看與被看」的關係。彷若傳統廟埕露天電影院的意象,未來入內參觀的「人」即是廣場前投映的「劇」。因此,面對既有「市定古蹟」的「重」,與過去的文化展館的「高」不可攀,建築師將「人」成為空間的主角,更是室內外空間對話很重要的一個的催化劑。
▲美術館本館內部出挑陽台及流動動線
亮點4:建築回應嘉義「木都」特色
撐起美術館本館主要空間的結構物是以較輕量的新型木構材CLT(Cross Laminated Timber工法完成,以維持空間通透性。這種多層次結構基材工法可將建物的結構負擔大大減輕,伴隨內部的鐵片可以達到必需的結構表現,然而其木構造的樣貌更具能隨時間均勻變色,在時間的推移下,與周邊的舊建築達到色調調和的效果。
亮點5:新舊調味的「咖哩理論」
針對特別關注新舊紋理交疊的融合,並達到其功能性,黃建築師把他稱為「時間工程」,而偕同建築師王銘顯過去服務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更有一「咖哩理論」的說法,面對多元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食材」藉由咖哩的調製,完成了一個彼此不違和且具有獨特性的建築,同樣的精神筆者相信也體現在團紀彥建築師設計的桃園機場第一航站的增建案了。上方如魚腹般的木桁架系統,不若傳統統一大小的結構單元,從下方往上望去,如波浪般的上下起伏,彰顯了在結構設計上的詩意,也是試圖以現代美學調味看似傳統木結構的再詮釋。
▲以CLT輕量木構材建構的魚腹木桁架
面對中山路的古蹟棟,相較美術館本館其外牆更顯厚重。黃建築師回憶起一次在歐洲旅行的啟發,將美術館本館接續古蹟棟的背面牆面以複層外牆的方式讓規律的外牆開窗因一玻璃皮層的附加,有了大大小小豐富開窗的趣味立面表現。新的表情鑲嵌在印有舊有立面瓷磚分割的玻璃上,更加呼應了以咖哩為新舊調味的概念。
▲充滿韻律感的複層外牆
這棟以「Hub」為概念的全新文化場所,首展推出《辶反風景》。嘉義的別名即為「畫都」,展出從30年代陳澄波大師的作品到當下的新媒體藝術創作,邀您一起穿越時空,從圖像世界看見嘉義的多元樣貌,相信啟幕後能擦亮專屬嘉義的文化厚度!
嘉義市立美術館
地址: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至17:00,周一休館
https://www.facebook.com/Chiayi.Art.Museum/
文字|黃金樺
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