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奇美博物館《紙上奇蹟2》奇幻開展!伸縮紙雕石膏、絕美立體書等8組藝術家紙創作

李洪波作品-教具系列–西洋美女

早已被廣泛使用、日常隨手接觸得到的紙張,在藝術的表現上成為啟發創作的靈感來源,除了加入創意巧思製成的剪紙藝術,還有沒有可能被賦予更豐富的設計想像?奇美博物館繼2016年推出《紙上奇蹟》摺紙特展後,今年10月再次推出《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在眾人引頸期盼下即日起盛大開展!

這回《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顛覆紙藝的極限,在「摺」的基礎上,加入切割、黏貼、擠壓、翻轉、推拉等紙上技藝,巧妙呈現出紙張從靜態到動態、平面到立體的神奇變化。展覽總計展出逾200件作品,邀請國內外8組參展藝術家,包括美國立體書大師大衛.卡特、日本紙藝達人中村開己、台灣紙藝界翹楚洪新富、改寫雕塑語彙的中國藝術家李洪波、法國立體書人氣新銳阿努克&路易斯、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丹麥塗鴉鬼才「記住我的名字」、台灣潛力新秀「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紙上奇蹟2-彼得.達門-展區5

藝術作品以四大主題單元呈現,包括「一張紙,彈起無限可能」、「彈技術:掀開立體書的秘密」、「彈樣態:紙張變身術」、「彈創意:大師奇思妙想」。每件展品都有令人驚喜之處,例如暗藏機關的紙玩具,只要伸手觸碰或捏壓,紙玩具就會彈跳、翻筋斗或咬人;看起來堅硬無比的雕像竟會伸縮扭曲,原來是紙藝與創意的加乘魔法;還有五花八門的立體卡、立體書,在打開瞬間彈出變幻無窮的天地等。展覽也同步露出創作者珍貴手稿及近20支影片,希望透過手稿及動態影像的輔助,讓民眾輕鬆理解更多作品細節與藝術家的想法。

「一張紙,彈起無限可能」展區

希望讓大家與藝術的創作過程更貼近,特別將台灣紙藝家洪新富工作室搬進展場,從小愛玩、喜歡動手做的洪新富,擅長運用摺疊、切割、剪裁與扣合等基礎概念,將平面紙張轉化為3D立體創作,透過觀察自然瞭解物理作用力,並轉化運用使紙藝作品動起來。

紙上奇蹟2-洪新富-展區-方圓之間系列作品

奇美博物館《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

「彈技術:掀開立體書的秘密」展區

以數學、結構力學及機械連動原理,重新組合紙張結構,將腦海中的畫面得以真實現身,創造紙張全新魅力。立體書巧妙細緻的機關設計,讓人每次開闔都帶來無限驚奇及喜悅。台灣三位具建築背景的年輕人成立「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投入立體書的奇妙世界,展區展示他們嘗試以立體結構挑戰各式題材,共同研發與創新設計,渴望開展立體書不同以往的嶄新樣貌。

紙上奇蹟 16

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羊跪乳1

紙上奇蹟 05

展區「彈樣態:紙張變身術」

透過摺疊、擠壓、切割、黏貼,紙張在此華麗變身,成為個人風格的載體,乘載知識、遊戲、互動和想像,同時翻轉人們對紙張的認知。

紙上奇蹟 14

展區現場能看見美國立體書創作領域兼具作家和插畫家身分的知名大師大衛.卡特(David A. Carter) 一系列創作。他以點、線、面和色彩等基本設計元素為主題的立體書,不僅創下國際立體書銷售數量佳績,卡特的奇思妙想和簡潔亮眼的現代藝術風格,更啟發無數後輩設計師。此次也特別邀請藝術家拍攝教學影片,短短5分鐘就讓人掌握紙張平面到立體的要領,跟著大師輕鬆完成作品。

紙上奇蹟 01

紙上奇蹟 27

一張紙,經過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Peter Dahmen的雙手,瞬間展現絕美景象,他擅長幾何形的立體結構,經常與各領域工作者跨界合作。當人們打開他的作品,隱藏其中的動態效果隨之展開,成為最動人的魔幻時刻。

紙上奇蹟 18_1

紙上奇蹟 28

紙上奇蹟 29

此區還能看見法國雙人組合設計師阿努克.博伊斯羅伯特(Anouck Boisrobert)和路易斯.里戈(Louis Rigaud)的巧手創意。阿努克善於插畫,路易斯負責紙藝研發。他們的作品用色甜美繽紛,內容幽默風趣,尤其是獨特的直立式視角和獨樹一格的設計品味,為立體書開拓新的視野,不僅讀者喜愛,作品更獲獎無數,堪稱立體書的最佳新銳。

紙上奇蹟 20

紙上奇蹟 08

阿努克.博伊斯羅伯特 _ 路易斯.里戈-《誰偷了我的帽子》城市模型2

日本紙藝師中村開己善於將細緻機關隱藏在角色特徵中,伴隨主角特性,巧妙地彈跳、翻筋斗、爆炸、滾動,甚至張口咬人,讓創作充滿動感與動態,現場裝置充滿著互動性,無形增添觀展趣味。

紙上奇蹟2- 中村開己-展區3

中村開己-地球儀拼圖-1

中村開己-地球儀拼圖-2

展區「彈創意:大師奇思妙想」

勇於突破未知,跨越藩籬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靈活運用紙的特性,以多元創作能量,開拓無限可能,同時為生活帶來更多樂趣與想像。

石膏雕像是紙做的,可以伸縮延展變魔術?中國藝術家李洪波從東方傳統紙玩具和紙燈籠中獲得創作靈感,重新詮釋西方經典雕像,打破人們對雕像不動、堅硬、崇高的固有認知。在他的創作裏,雕像成為可隨意拉伸、變形,甚至流動的柔軟形象,彷彿某種生物,充滿超現實的奇幻感。

李洪波作品-教具系列–西洋美女-1

李洪波作品-教具系列–西洋美女-2

一張白紙能產生多少可能?丹麥藝術家HuskMitNavn用一張紙和一隻筆,透過簡單的摺、捲、撕等步驟,創造出「類3D」的互動式作品;豐富有趣的畫面將藝術家天馬行空、遨遊無邊無界的自由想像展現得淋漓盡致。

記住我的名字-購物者

丹麥藝術家記住我的名字作品-冰海

為了加深民眾的視覺感受,展場加入裝置藝術概念並著重空間情境的營造,包含充滿童趣故事的立體書情境展區、詼諧搞怪的塗鴉展區,甚或兩大工作室等場景。另外,現場還會設置6座放大5至8倍的大型立體書作品,讓人看清楚立體書開闔的過程。配合特展,館方也舉辦各類學習活動,除了有成人、兒童工作坊,並首度為長輩推出創齡學習課程,擴大服務對象。奇美博物館表示,希望藉由特展打破一般人慣有的思維,提供耳目一新的觀點,讓所有人都能理解與感受,進而在這裡找到樂趣。

《紙上奇蹟2-無所不彈》

展期:2020/10/1-2021/06/15

地點:台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66號

更多展覽詳情請見奇美博物館官網

via / 奇美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除了各具特色的國家館外,主題館(Signature Pavilions)展區也不能錯過!共8座主題館分別由日本建築、設計、音樂、影視等各界大師領銜,切入生命的各個面向,用趣味的互動式探索體驗,引領觀眾反思人類、藝術、自然、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Resonance of Lives)

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長谷川祐子擔任策展人。展館位於世博會場中央的一片寧靜森林,以無屋頂、無牆壁的設計,模糊室內與戶外的界限,傳遞開放性與共享的理念。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展館主題聚焦於多元社會中的資源共享、互相尊重與人際關係,將結合3D觸覺科技互動裝置與專屬體驗APP等創新技術與藝術,讓觀眾體驗深層情感共鳴。展覽共分為三個展區:「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以多媒體藝術表現情感交流的可能性,幫助人們重新挖掘彼此的連結;「人與世界的共鳴」以象徵多元價值的彩虹視覺呈現未來願景,鼓勵對平等與包容的深思;「人與未來的共鳴」通過互動裝置,展現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動態變化,啟發對未來生活模式的想像。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Better Co-Being(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Future of Life(Amplification of Lives)

由日本人形機器人權威石黑浩領銜,這座展館描繪未來五十年間科技可能如何影響並擴展人類的生活。展館內的互動展覽探討科技與社會融合的多樣可能性,像是科技與日本文化的關聯、科技為生活創造的便利、存在於科技中的生命(機器人)、千年後生命的形態等,啟發性地呈現未來生活藍圖,鼓勵觀眾重新審視人類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Future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Invigorating Lives)

由音樂家中島幸子策劃的「Playground of Life」以「水母」為靈感,建築外觀採用半透明膜結構,呈現萬物生命的柔軟流動性。展館主打創造力與遊戲性,致力於打造一個結合藝術、音樂與互動體驗的夢幻空間。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館內,二樓的「遊戲山」結合原生植被的攀爬設施與滑梯,觀眾可以盡情地攀爬,喚起童年時期的純真與活力;一樓則是現場音樂的表演場域。該展館致力塑造一間「未來地球學校」,不為年齡設限,讓觀眾在玩樂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Playground of Life: Jellyfish Pavilion(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null2(Forging Lives)

該展館的核心設計概念是重塑「鏡子」的象徵意義,利用互動裝置與數位科技讓觀眾探索超越現實的景觀,讓人感受到自然與建築的交融。走進展館,觀眾的身體將被數位化,與有機變形的自己互動。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null2(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Quest of Life)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有序只會朝無序的方向移動。然而,唯有生命才是無視這法則、尋求維持秩序的力量;只有生物才會主動地同時分解、重塑自己,而這種「動態平衡」就是生命本身的本質。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該展館內容由設計顧問公司Takram策劃,通過互動燈光裝置展現「生命的動態平衡」。展館巨大的屋頂以輕柔漂浮的形象,象徵生命的循環與流動,而館內展覽則佈滿流動的燈光與多重感官體驗。觀眾將在此感受身體轉化為粒子,溶解到環境之中,重新審視個體生命在整體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重新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限。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YNAMIC EQUILIBRIUM OF LIFE(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LIVE EARTH JOURNEY(Totality of Life)

設計師河森正治策劃的展館,聚焦在宇宙、海洋、陸地上所有生命的連結,從以人為本的思考轉變回以全生命為本,強調保護和培育生命的重要性。展覽共分為四個展區:沉浸式XR體驗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五感音樂劇場展現生命的活力與熱忱;4公尺的巨幕投影出太空中所看見的地球,與雞蛋內的生命成長情形,是人類感官所無法捕捉的時空尺度;最後一個展間則放大微生物的生長動態,揭開平日視線之外的生命循環。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LIVE EARTH JOURNEY(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Cycle of Lives)

「Earth Mart」由建築師隈研吾與設計師八木保共同打造,其靈感源自於農村生活。展館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Earth Mart」內部設計如同一座未來市集,而觀眾可以在此認識糧食的循環議題。展覽內容涵蓋未來飲食模式、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的比較、當前社會的糧食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等,並邀請觀眾以趣味的形式踏上這趟探索之旅,重新塑造新時代的生活見解。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EARTH MART(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Dialogue Theater –sign of life–(Embracing Lives)

最後一個展館由導演河瀨直美策劃,是一座參與式的對話劇場,每日設定不同主題,隨機邀請參觀者與預先招募的對話者共同展開討論,藉由個人經驗交流、全球議題討論,激盪出更多互動火花。策劃團隊表示,發生在這裡的都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偶然對話,也無法被預見。展期間的每次對話都將被留存,將傳承給未來人類。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2025大阪世博8座主題館一次看!趣味互動式展覽探索人類、自然與科技間的緊密連結
Dialogue Theater(圖片來源:Expo 2025 Osak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5年首展「No Language」:以跳脫語言文字框架的創作,直探當代藝術感官力量

觀看作品時你會習慣先閱讀作品說明嗎?有時候,語言(文字)並不能完全表達藝術家的想法,試著用感覺來理解,而不僅是依賴語言的解釋,觀展過程中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由黃彥穎擔任策展人,邀集14組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突破語言表達的束縛,透過視覺、觸覺與共同經驗的連結,帶領觀眾感受藝術純粹而直觀的力量,發掘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5年1月17日至5月4日推出「No Language」展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策展人黃彥穎說明:「科學家可以告訴我們大象溜下滑梯的重力加速度,但他沒辦法告訴我們這為什麼好笑,我想『No Language』大概就是在說這個。這個展覽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啓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

從日常的縫隙打開無窮的想像空間

入口處展出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展檯上畸形有機的口香糖團塊散發著人工香氣,藝術家將過往「咀嚼」的行為轉化為「踩踏」,引發對感官秩序的深刻思考。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松志《奢侈的墮落》(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以樹枝和風扇表現風的動態,《一小部分的霧島》將撿拾的石頭嵌入二手鞋底,延續記憶的旅程,《Flat #3》探討變形物品帶來的陌生感,而《經過》則透過飛機雲的數位影像,將不同時空的日常經驗串聯。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經過》(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萱《隨著風》《Flat #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的荒誕瞬間為出發點,將瑣碎記憶幻化為如夢般的景象,讓平凡生活散發浪漫光彩。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蘇育賢《病毒》(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將燈光、物件與不同質地的影像進行錯置,透過光影與記憶的交疊,挖掘平凡景象中的感性張力。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婷歡《As the Light Went Through It》(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日常景象與社會集體意識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探索記憶、風景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聯,以抽象的畫面和符號結構,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記憶中的電影場景。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江忠倫《很久很久以前》(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擅長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展出的三件作品以紙張為主要媒材,巧妙地展現藝術家對自我不同階段的詮釋,其中《媽媽咪呀》是自2011年創作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劉文瑄 《媽媽咪呀》(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擷取城市街道招牌使人眼花撩亂的印象,行人、腳踏車騎士在招牌間移動穿梭,反映當代社會資訊過載與視覺衝擊的現象,從而喪失對深度與細節的關注。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萬仁《這不是一個幌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空間物件與感官的對話

吳聯吟《健身房》將健身器材視為現代身體的雕塑,以器材訓練局部肌肉的功能性加以延伸,重新佈署精神化的身體造型。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吳聯吟《健身房 01》、《健身房 02》、《健身房 03》(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使用塑膠浪板、磁磚、木板等裝潢材料,建立裝潢工程中「內部」與「未完成」的視野,在冷峻形式的線條基礎上,將有機的路徑介入幾何造型的秩序。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陳為榛《夾板實驗場:熱幾何》(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以繪畫記錄動物園沒看到動物或動物正在睡覺的景象,用幽默而真實的方式呈現集體經驗與期待之間的落差。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海欣《動物園》系列(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源自藝術家在學運期間久坐於柏油路面,促使其重新觀察日常中未曾留意的地面質感,將腳底接觸的路面、木地板及球場地面材質轉化為壁面,邀請觀眾以觸覺或其他感官,探索身體如何感知情感與記憶的痕跡。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何彥諺《席地而坐》(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用一系列荒謬的測試行動來挑戰都市空間中的隱形規範,提出不同的觀點重新呈現城市空間的使用方式,進而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城市精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以石墨、色鉛筆為媒材繪製於樓梯間,上下移動時能夠看見作品隨著光影進行變化,讓時間不再是線性概念,而是身體動態與空間感知的交織。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黃立穎《轉折》(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用廢棄的冰箱、洗衣機、除濕機、電鍋、熱水瓶等多種家電改造為遙控車,幽默地批判現代消費文化及其隱藏的代價。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廖建忠《運転生活終點站3.0 K-us》(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另外,展覽期間也將舉行藝術家面對面、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一同化身為自己的旁觀者,專注於那些平時忽略的細節,在生活中發掘全新的感受。各項活動訊息可至當代館官網查詢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年首展「No Language」
展覽時間:2025/01/17 (五)~05/04(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網頁查詢

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