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家家戶戶此起彼落傳出呼喊「吃飯了」聲音,這是過往台灣眷村尋常人家的日常,隨社會經濟發展,都市更新計畫讓眷村景象逐漸消逝,然而其與當代空間、人們所產生的文化連結卻從未間斷。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即以消逝的眷村地景為題,透過三處地景藝術裝置,讓民眾用另一種方式回溯眷村生活,亦同時想望眷村聚落文化的精神,為此本篇特地專訪參與本次計畫的三組創作團隊,請他們分享如何藉由公共藝術設置及與民眾參與對話的過程,用另一種方式勾勒出消失的眷村樣貌。
此次計畫選擇成功國宅、大安森林公園與民生社區兩大基地為裝置場所,台灣義築協會、archicake與草字頭Double-Grass共三組團隊,分別從建築、設計和藝術視角,導入當年眷村互助共感的精神,依循著看似無痕卻深刻的脈絡,將回憶拉進獨特空間,來上一場當代與過往的時空對話。
台灣義築協會x大安高工《時空種籽計畫》
地點:成功國宅中庭廣場
由台灣義築協會及大安高工師生所打造的木造地景《時空種籽計畫》將被擺置在成功國宅中庭廣場,選擇此處除了曾是成功眷村舊址外,連結大樓建築群之間的空廊和空橋,正像是住戶們彼此的有形羈絆。
從成功新村眷村聚落,到改建後由高低大樓錯落垂直組成的成功國宅,生活邁向更舒適的環境,卻也少了某種互動,因此《時空種籽計畫》像是在一池春水裡丟小石頭,透過工作坊軟性的說故事,邀請民眾參與製作,一起用硬性木頭構造搭建出作品,盼望激起一些火花。台灣義築協會執行長簡志明表示:「作品會導入三大要素:聽覺、視覺與嗅覺。」由顧問李俊賢與團隊一起以前導工作坊的方式在展前收集成功國宅的故事和回憶,並用錄音和錄影方式將其採集保留,讓聲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視覺設計上,則同樣由事先訪談調查,將其濃縮轉譯到作品上,透過成功國宅的框景與過往的記憶對話。
最後嗅覺方面,則回應到當年眷村興建蓋房時所用的台灣材味道,「我們在訪談時,發現許多眷村第二、三代對那樣的味覺記憶特別有感觸,因此我們希望作品可以呈現眷村用台灣在地木材的氛圍。」 為了讓記憶再度湧現,台灣義築協會則與林務局合作,希望用台灣在地的國產材,呈現那個年代的味道。以成功社區為中心,邀請民眾走進作品中,也走進在地的故事。
|
|
archicake《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
位於大安森林公園中,由archicake操刀的《夢境:模糊的記憶,消逝的地景》,是三組創作裝置中唯一拉出房屋形象的作品,然而它並非只是單純還原老宅面貌,而是用一種虛幻縹緲的方式來形塑消逝的眷村地景。「眷村沒有一定的房屋形式,它像是在當時社會下所臨時變種的搭建群體」archicake主持建築師鍾秉宏表示,因此在初步設想上,要去複製眷村,但並非依樣畫葫蘆,而是將其內斂簡化,構築出一個家的框架,又同時賦予這個架構蘊含眷村元素。
試著想像,走在大安森林公園中,你我腳下所踏的草皮或某顆高聳茄苳樹,都可能是已經拆遷消失的建華新村或是岳廬新村某處人家,archicake正以此為靈感,「我們先從打造一個家的感覺著手,並嘗試用簡化線條來執行,像是在空中拉出一幢房子,如同在白紙上勾勒出草圖,沒有太多雜亂事項,卻又能充滿想像。」鐘秉宏說道,「同時也從文化角度去思考,有哪些是眷村生活裡最具代表性的,經篩選後選擇了國旗這個符號。」企圖將過往眷村居民對國家的熱忱,轉化至裝置裡,而與之搭配的簡單椅子線條,玩轉了當年社會動盪下遠赴異鄉臨時搭建屋舍的情感意象。最後,用水霧裝置予人在霧裡隱約望著眷村房舍形貌之感,其如夢似影的氛圍也巧妙回應著「朝霧記」。
| |
|
|
草字頭Double-Grass《共圓風簾學習裝置》
地點:民生社區民生公園
由草字頭Double-Grass與藝術家滕孟哲共同打造的《共圓風簾學習裝置》,則將位處民生社區的民生公園化身城市中的感性互動場域。現在的松山機場,前身是二戰末期時日本軍設置的台北飛行場,配合著盛行東風決定跑道方位,在當時相對郊區的松山區、基隆河旁劃下了強制性的「線形阻隔」,而鄰近機場的民生社區,作為當時的空軍眷村,正是隱隱順著風的紋理以及跑道線形,逐漸發展而成的聚落。
團隊汲取「飛行」意象融入本次藝術裝置,將具有開闊性的民生公園圍出另一個公共場域,呼應眷村共享互助之性格;談及本次發想概念,滕孟哲表示:「裝置希望能夠呈現出光學效果,由於這裡曾是空軍眷村,自然會與飛行聯想在一起,因此我們去想像在空中飛行會有怎樣的可視性,而這可見的視覺動態,也同時能感受風的方向、強度等」,因此選擇了具有光折射效果的織品,輕量材質伴著風吹而緩緩擺動,加上不同角度的反光視覺效果,映照出周圍環境外,層層堆疊光影之間也營造出獨特時空感,在遊樂互動之間亦瞭解民生社區新舊歷史。
三組風格各異的藝術裝置也將搭配四場工作坊、兩場講座、六場走讀活動、兩處信息交換站,邀請民眾與在地知識傳承者共同藉由手作、文學聚會、導覽、書寫等形式,導入眷村互助共感的精神,與民眾共創外,也能感受無形記憶承載的重量。
/ 2020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朝霧記:尋訪消失的臺北眷村 /
時間|2020.10.16(五)-2020.11.15(日)
公共藝術作品|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國宅、民生公園
信息交換站|Moobooks沐本學研社、森大青鳥
工作坊&講座&導覽│https://reurl.cc/Kj3Abq
粉絲專頁│藝術地景 ‧ 記憶臺北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合方創意
策展人│周琍敏、黃偉倫、簡志明、鍾秉宏
顧問│李俊賢、康旻杰
協同策展人│劉方瑀
公共藝術創作團隊│台灣義築協會、archicake、草字頭 Double-Grass
主視覺故事文本 | 張啟疆 <君自他鄉來>
導覽策劃│島內散步
攝影團隊│未來影像
媒體協力│La Vie 、MOT TIMES明日誌、MOOK 墨刻、TRAVELER Luxe大人的美好時光
撰文/Ian Liu
攝影/黑王
圖片提供/ 合方創意、台灣義築協會、archicake、草字頭 Double-Grass、未來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