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電影長短片及XR數位科技單元著稱的高雄電影節,今年集結31部來自國內外AR、VR、體感裝置等作品,可謂是台灣最大的XR沉浸式體驗展,做為2020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片單之一的《色度:賈曼計畫》為台灣藝術家、劇場知名導演Baboo Liao (廖俊逞)與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攜手合作,以英國導演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 )的經典電影《藍》(Blue)為藍本,透過VR與3D Audio技術媒介,探討後同志生活,與人類觀看世界、觀看自我的方式。此次特別專訪導演 Baboo 與製作人林經堯,看看科技媒介如何影響表演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Q:請問Baboo從傳統式的劇場表演轉換至沉浸式劇場/聲響的電影,最大的差異性是?
Baboo:劇場是我的核心,所有的訓練、美學上的判斷基準都來自劇場,2017年獲選臺北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開始發覺自己的興趣不只是在劇場,而後在國外經驗到多種類型的展演形式,更加印證了自己在創作上「不只是劇場導演,更可以是藝術家」的想法,不同的媒介都只是創作的素材之一。
之前讀到一本書,書中談論參與式的展演,提到「如果19世紀是劇作家的時代,20世紀是導演的時代,那麼21世紀應該是觀眾的時代。」因此透過VR展演,就必須思考「VR載具到底是什麼?現代人如何透過VR觀看一件事?」。劇場表演綜合了各種領域的藝術創作與感官元素,延伸至這次的VR作品中,也是先從聲音開始,再放進視覺元素,同樣充滿五感感官經驗的調度。
Q:為什麼選擇英國導演賈曼的《藍》作為此次的發想文本?
Baboo:一開始收到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的委託邀請,他們希望有一個可以展演出實驗室49.4顆喇叭的3D Audio音響空間的作品,一個類似廣播劇的創作,似乎不是我的創作取向。
賈曼是70、80年代知名的同志電影導演,創作了很多實驗性的影像,他晚年時罹患了HIV,生命晚期時近乎全盲。當一個電影導演、視覺藝術家無法再依靠自己的視力時,他如何用作品和世界溝通?賈曼的最後一部電影《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所創作出來的,近80分鐘的影像裡,只有一片藍,觀眾只能仰賴聽覺去感受,電影由演員的口白與各種聲響貫穿,從非常具象到抽象皆有。對應現代人過度依賴視覺,如果從聲音出發,可以帶領觀者前往更抽象的領域,這樣的展演更貼近我想創作的形式,而非只是寫實式的情境廣播劇。
《色度:賈曼計畫》從賈曼的《藍》開始,找到一個新切入點,不僅與賈曼有關,更關於當代同志的生存狀態,同志內部也存在著很多「自我標籤化」問題,對應賈曼年代討論色彩時的天馬行空,而現代人卻只剩下一堆由CMYK、RGB編碼的色票,影片中特意展現出這些顏色編碼,其實就在述說現代人的生活充斥著自我標籤化。
Q:此次運用了3D Audio音響「球形環繞聲技術Ambisonics」,與我們較為熟知的以「聲道」系統如單聲道、立體聲、5.1的差別是?整個製作過程與團隊所面臨了哪些困難?
Baboo:聲響實驗室中的49.4顆喇叭可以製造出非常擬真、環場的效果,聲音的方向性非常細膩,但也因此我們一開始有點陷入了技術框架迷思中,好像必須將所有的聲音/音軌都要充滿於整個空間。
創作半年進到場館空間,仍有很多細節需要調整,在聲響並非完全的寫實的前提下,如何進行空間部署?作品取樣70、80年代的聲音,與賈曼對話,例如倫敦的地鐵聲、街頭運動的抗議聲、電子音樂,以及一小段《藍》的口白,此外,還插入馬太受難曲的片段,對比同志的艱困處境,聲音跨幅極大,故如何在3D Audio音響的技術優勢和期望的效果間,尋找平衡點,是最重要的任務。
林經堯:因為實際上所有的聽覺都是立體的,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和法國IRCAM合作研究,使用的是全3D立體的方式呈現真實或抽象的聲音場景,讓聲音具有空間方向性,形成立體的音場,建構出聲音的不同質地,透過此次的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聲音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音場像是朝著你撞擊而來,和立體的VR影像相結合,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當創作概念要落實於技術設備時,藝術團隊與技術團隊之間必定會有需要磨合的部分,如何互相理解彼此的語言,我想這是所有做科技藝術的人都會面臨到的挑戰。
Q:這次《色度:賈曼計畫》是在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的聲音劇場空間中呈現,同時使用VR設備與3D Audio音響兩種媒介,導演如何在這兩者中取捨或是相互交替轉換?
Baboo:一點是聲音的方向性,一般的VR體驗可能只有耳機兩側的聲音,這個作品還多了另一層空間,因此在VR影像的設計上,需要配合耳機與3D Audio音響的多種聲音方向性進行調配,影像的指向性與聲音的指向性必須能彼此呼應。
另一點也是在此次VR創作中最大的實驗────嘗試VR設備工具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必須先賦予「戴上VR頭戴型顯示器」一個意義,一般VR體驗空間可能只有椅子和懸吊的VR頭顯裝置,但這件作品從空間就開始營造,故事線是虛構了賈曼臥病在床時,所想像的未來世界裡同志生活的樣貌,因此當你步入純白空間中,即是進入了作品。擺放的枕頭像是醫院病床,戴上VR頭顯像是要進行檢查或治療的儀器。當作品進行至一半時,在VR頭顯的攝影機鏡頭開啟,觀者透過VR設置窺視,再度穿越回到了現場。
Q:可以為還未看過此片的觀眾,介紹一下你心中《色度:賈曼計畫》這個劇場/電影最值得前來觀看之處嗎?
Baboo:去除賈曼及同志的元素,這個作品是在談「現代人類如何接收訊息、如何觀看?」。這件作品不僅是聲音、VR影像,而是VR這個行為本身到底是什麼?是我們想要探討的。現代人同時大量接受各種資訊,但注意力也變得非常短暫,這或許也是VR被發明的原因,因為當你戴上VR頭顯時,等於被強迫接收單一訊息,它呈現的所有場景、聲音、運鏡都是經過設計好的,打包好一次性送到你眼前,如同藝術觀看的Uber Eats。
林經堯:若以劇場的角度來看,它呈現出一種過去前所未有的文本敘事方式,我想以往沒有一個劇場可以將觀眾帶到這麼遠的地方。製作整合了極高度的五感感官體驗,不只是透過VR、3D Audio音響在視覺、聽覺上表現,整體舞台的配置、枕頭的質地觸感,都能誘發出各種精彩的想像,以白話一點的方式來說,這是一部很爽的作品!
《色度:賈曼計畫》
80年代,英國同志電影導演賈曼因愛滋病引發的多種疾病,導致雙眼失明、肉身衰頹,在死亡陰影籠罩下,他開始揣想一個人工科技、百毒不侵的的未來人類,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烏托邦,一個賈曼之子的美麗新世界。《色度:賈曼計畫》追尋賈曼生前最後一部電影《藍》的創作足跡,從他罹患愛滋,病毒入侵身體,走向黑暗前夕,勾勒色彩之於同志自我認同、色彩之於個人記憶,以及色彩與酷兒文化的關聯。以聲音劇場的敘事形式,指向當人逐漸失去視力之時,眼睛如何觀看?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致力於聲響藝術與作曲的創作、研發、教育三大區塊,透過對於聲音的探索來尋求更多聲景與 3D Audio 等沉浸式聲響的可能性,透過本作品之製作與臺南藝術大學合作,也嘗試了更多聲音實驗的可能性。
採訪整理|黃阡卉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高雄電影節、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