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11組台港設計團隊!《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看見新一代視覺設計能量

《本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2018 至今

《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為光華新聞中心「2020 台灣月」官方開幕,10月9日已於香港深水埗大南街藝文設計空間 openground 舉行開幕,展期將至11月1日。由香港平面設計師毛灼然(Javin Mo)及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Keith Lam)共同擔任策展人。邀請11組台港青年設計師和工作室齊聚一堂,展示兩地設計師為藝文活動而作的視覺設計,包括視覺形象、海報、出版物及動態影像等,讓觀眾一窺兩地藝文設計之差異,進一步了解兩地藝術與創意產業的發展。

台港文化設計展

台灣和香港近年來藝文活動的視覺設計上有什麼不一樣的呈現?

藝術文化活動一向關注及展示的是藝術家及其作品本身,此次展覽《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以視覺溝通為切入點,探索兩地設計師如何用視覺設計語言服務藝文機構。參展設計師及工作室有來自的台灣的張溥輝、ONE.1O Society、洋葱設計、O.OO Design & Risograph ROOM 及白輻射影像,以及來自香港的 Good Morning Design、Hello~.、MAJO DESIGN、Pengguin、studiowmw 及明日設計事務所。展覽的呈現方式也特別以「檔案紀錄(Archive)」,將平時能隨意拿走翻閱的小冊子,展示在特製的紙盒之內,變成不可觸摸的展品。

台港文化設計展

台灣設計師的香港首次實體展覽

台灣近年來大型藝文活動,皆大膽的採用青年設計師的設計,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在香港設計圈時常引起討論,但礙於地域的限制,鮮少有機會在香港實體展出,共同策展人毛灼然表示,希望藉此展覽,專注介紹台灣新生代的設計師,透過展覽來教育公眾,期許為香港本地設計領域帶來不同的觀點,以文化交流。

像是甫完成電視和廣播金鐘獎主視覺設計的,由兩位台灣平面設計師組組成的 O.OO Design & Risograph ROOM,在2019年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創作的「24/7 空間計畫」是一個極實驗性的主視覺設計,透過大量的平面視覺符號與字體設計,構築空間的想像;他們也為台灣設計研究院的「不只是圖書館」操刀 2019 年度票券,透過書籤來創造書中的新風景;而新銳平面設計師張溥輝,2018 年為臺北藝術節設計一系列主視覺形象,打破傳統表演藝術以圖像為主,也由於活動海報張貼位置有限,他將手提袋作為載體作為公關品大量發送,成為城市中到處移動的藝文廣告,同時也成了藝術節的目光焦點,同時獲得 2019 TDC「優秀作品。」

臺北藝術節2018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2018

高雄新成立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籌備至開館的主要視覺傳達都由香港出身的黃家賢(Andrew Wong)帶領的洋蔥設計團隊主理。作為以表演藝術為主的大型表演場地文宣,其中「節目指引」系列,每次以不同風格的海報設計形式展示視覺設計的可能性。館方刊物《本事》每一期也透過視覺實驗性的玩味處理整體編輯及版面設計,擺脫傳統表演藝術中心的官方刊物,讓它成為近年讀者非常喜愛的文化刊物,更獲得2020年獎勵出版的金鼎獎設計獎。此外,洋蔥設計團隊一系列的音樂祭海報設計,如高雄TAKAO ROCK音樂祭、虎山音樂祭及愛愛搖滾帳篷音樂節等,也完全反映台灣音樂多元的視覺風格。

《本事》/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2018 至今

設計不只是傳播,也提供了文化發展與適應的新方案,如甫獲得日本2020國際級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以全新藝術美學創作向世界分享客家文化。由白輻射影像製作的「客家慢 SlowTime」以影像詩的手法,揭示了客家日常緩慢的人情浪漫。此外,同時由白輻射影像操刀的台北燈節、台南月津港燈節形象影片等,巧妙的捕捉地方燈會地方文化特色與人情記憶,以年輕新穎的方式呈現。

「Play it now」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2020 / 國家兩廳院 / 2020

香港設計師在商業和實用中找尋創作的空間

相較於台灣,香港一直是商業和實用為主,藝文設計也著重在視覺溝通的重要性,共同策展人毛灼然分享自身的經驗,他表示也因此在風格上,簡明的視覺傳達一直是香港的風格,反觀台灣設計師作品看重「意象」的視覺表達,設計風格比較多元也有一定的實驗性。而從為文化設計來看,香港設計師大多選擇與小型藝文機構合作、尤其與獨立藝術家或策展人合作,相對公務藝術部門的繁複程序,對設計師而言確實有比較多創作自由度。

《GRAPHIC WORKS》: Unit Gallery x Tomorrow Design Office 四周年海報特集 / Unit Gallery / 2017

香港參展設計工作室 MAJO DESIGN 一直與多位香港獨立藝術家及策展人合作無間,其中為著名聲音及媒體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設計了一系列書籍,結合書籍設計、紙張與印刷,讓書籍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由香港國際攝影節(HKIPF)策劃的 2018 年國際攝影節主視覺形象由 studiowmw 設計,以極簡單的平面色塊結合參展的攝影作品,建立了全新的視覺形象系統美學,打破了機構多年來的舊有風格。studiowmw 近年也為香港話劇劇團及香港舞蹈團設計活動推廣視覺形象,也引來不少迴響。

香港國際攝影節2018 / 香港國際攝影節 (HKIPF) / 2018

位於西營盤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近年舉辦不少與社區文化有關的展覽,前後分別策劃過「井蓋展」(2018) 與「水展」(2020),2019年特別策劃的「米展」主視覺設計由另一參展設計工作室 Pengguin 負責,以米袋物料印製展覽海報,把生活文化融入平面及展覽設計,讓觀眾參與其中,展覽非常成功,連紀念品也是讓人想收藏拿回家的精美設計。

米展 /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 2019

共同策展人毛灼然表示,雖然文化展覽的焦點在內容上,但為展覽推廣設計也很有趣,希望藉此機會可以讓觀眾多留心一點,再加上此次參展的設計師都相當年輕,設計風格多元,而且多用雙語設計,反應面向國際的發展;另外一位策展人林欣傑也表示,從為藝文活動設計也可看到該地方的文化政策,甚至是作為整體社會認識的切入點,因為藝術文化活動的文宣也確實是一種設計美學,反應社會對於美學的重視。他也觀察到,台灣年輕設計師更有機會參與公共部門的設計,但在香港少有年輕、甚至是本地的設計師參與,反而從非政府機構及獨立藝術組織合作。

台港文化設計展

《為文化設計:台港文化設計展》

主辦單位:光華新聞中心 | 合辦單位:openground | 聯合策展人:毛灼然、林欣傑

日期:2020年10月9日至11月1日

時間:每日上午12點至下午7點(週一休息)

地點:openground 香港深水埗大南街198號

參展設計師及工作室:

台灣

張溥輝 Chang Pu-Hui

ONE.1O Society

洋葱設計 Onion Design Associates

O.OO Design & Risograph ROOM

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

香港

Good Morning Design

Hello~.

MAJO DESIGN

Pengguin

studiowmw

明日設計事務所 Tomorrow Design Office

圖片提供 | opengroun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米蘭設計週】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2025米蘭設計週】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與2025米蘭設計週同步登場的「24 Hours」計畫中,時間變成了一種可被觸碰、想像,甚至玩味的物件——由24組風格迥異的國際設計師所詮釋的24款掛鐘,打破對於「報時」的既定印象,也重新定義了設計的形式與功能。

24組設計師、24款創意時鐘

「24 Hours」由設計工作室Jamie Wolfond Studio策劃與執行,共邀請24組國際設計師參與。這些設計師在創意的光譜上各據一方,有人以研究為本、有人注重形式、有人偏好手作⋯⋯而他們收到的任務很簡明扼要:「製作一款可壁掛的時鐘,其尺寸必須能裝入一個邊長50公分的立方盒子中。」

這24個掛鐘的設計跨越不同時代與風格,把「時間」轉換成流動而靈活的元素,並邀請觀眾重新思考設計與實用性之間的關係。2025米蘭設計週期間,「24 Hours」將於藝文空間RIVIERA展出,由創意工作室Simple Flair策展,讓觀眾一覽這24個獨一無二的時鐘。以下精選了其中8款獨具特色與設計巧思的時鐘,一起來看看吧!

▸ Wrist to Wall

設計師:Chris Kabel

現在很少有人依靠手錶來看時間了。為了善用這些被淘汰的手錶,設計師發明了一個配置掛勾的放大鏡,讓使用者把舊手錶掛在牆上,透過放大鏡觀看錶面。讀取時間這件事從手腕移到了牆面,如同從私人轉變為公共的存在。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Final Sale

設計師:Jamie Wolfond

這款時鐘由收據機(微型印表機)改裝而成,它每分鐘列印一次當前的日期與時間,並任其拋落在地上。而一旁閃爍的燈光,則顯示秒數的流逝。「Final Sale」每天列印1,440張收據、一週列印10,080張,每張收據皆獨一無二,快速堆積在時鐘下方。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24-hour Clock (Manual)

設計師:Sam Newman

這是一本共1,440頁的筆記本,每頁都有60個格子,對應一整天24小時內的每一秒。使用者需要像時鐘一樣,每秒在格子上打勾記錄時間。而為了保持時間精準,打勾的行為行為將全然佔據思緒、甚至帶有強迫性,最終浪費掉大量時間。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Real Time

設計師:Sina Sohrab

這款時鐘由四個螢幕組成,輪播著全球約200個監視器的即時影像,包含從紐約的電梯到米蘭的教堂祭壇,從突尼西亞的服飾店到日本大阪的工廠,從印度阿布山的冥想室到峇里島的理髮店等。每個監視器畫面上的時間戳記成為「即時性」的證明;而觀看世界各地缺乏敘事性的畫面,就像是用某種抽象的方式追蹤時間的流逝。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Time by Crayon

設計師:Shigeki Fujishiro

這款時鐘概念源自於設計師曾看過的一種玩具,裡面有球狀的蠟筆在盒中滾動,在底部畫出一幅圖像;隨著圖案逐漸加深,球體也越變越小。「Time by Crayon」將球狀蠟筆置於圓形框中,沿著邊緣不停地滾動,畫出越來越深的線條,象徵時間的流逝。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Pendulum

設計師:Shane Schneck

尼采曾說過「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他假設時間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而人類所經歷的每個快樂、痛苦與喜悅,將不斷重演。這款時鐘使用舊平板電腦進行遠端編碼,呈現出觀眾所看到的畫面:最大的一圈顯示24小時制時間,而鐘擺每秒擺動一次,如同數位時代的布穀鳥鐘一般。這款時鐘不僅回應了尼采的理論,也向觀眾展現了電子垃圾的循環利用。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Ravioli with butter and sage clock

設計師:Chris Fusaro

靈感源自於北義大利經典料理「奶油鼠尾草義大利餃」(ravioli con burro e salvia),這件作品以陶瓷盤為底,邊緣的紋飾作為12、3、6、9點標示,指針由兩片鼠尾草葉組成,而義大利餃則靜置於盤中,閃著奶油包裹的金黃色澤。此外,這些義大利餃皆由傳統的脫蠟鑄造(cera persa)技術製成,將工藝與飲食文化相結合。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 Belle

設計師:Studio Œ

「Belle」的靈感來自古老時代的報時方式。在多數人家中沒有時鐘的年代,人們依賴教堂鐘聲等聲音掌握日常生活節奏,用以區分工作時間、用餐與社交聚會等。在鬧鐘普及之前,還有一種職業叫做「敲窗人」(Knocker-uppers),他們會用吹管朝住戶的窗戶射出豌豆,叫醒早班工人。而這款「Belle」便是透過聲音引導使用者,每過15分鐘,它會模仿豌豆撞擊表面的聲音來報時。

【2025米蘭家具展】24組設計師、24款概念時鐘:這場展覽打破「報時」方式,讓時間成為一場實驗
(圖片來源:Lapalma Desig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曾經矗立於舊金山Twitter(現名X)總部大樓外的經典藍鳥Logo,近期以35,000美元被拍賣售出。這隻充滿代表性的藍鳥有一個親切的名字「Larry」,命名自紀念波士頓塞爾提克隊的籃球傳奇Larry Bird。作為Twitter長達16年的品牌吉祥物,它見證了社群媒體的黃金時代,直到2022年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收購並重整該公司。

它是社群媒體發展史的印記

負責本次交易的拍賣行RR Auction表示,這個招牌不僅僅是一件大樓裝飾品,更是名留社群媒體歷史的經典:「Twitter的Logo象徵著世界的快速變遷。擁有它,就像擁有了一段改變國際溝通方式的時代印記。」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曾經矗立於舊金山Twitter(現名X)總部大樓外的經典藍鳥Logo,近期以35,000美元被拍賣售出(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自伊隆·馬斯克將Twitter重新命名為「X」,並大規模改革該平台後,其無論是在品牌價值或市場評價上,都陷入一片慘淡。沒有了深植大眾心中的藍鳥Logo與品牌名稱,令品牌價值嚴重受挫,其負面影響也逐漸顯露。

千中選一、15個圓形組成的藍鳥

其實,經常性更換Logo是科技公司的常態,Twitter則是少數的例外。沿用了十多年的這隻藍鳥,究竟蘊含什麼樣的設計巧思,能緊緊扣合品牌形象,與全球社群媒體的使用者產生共鳴?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沿用了十多年的Twitter藍鳥Logo(圖片來源:Martin Grasser)

名為「Larry」的藍鳥,由藝術家兼設計師Martin Grasser繪製,當時他才從藝術學校畢業不久,因緣際會進入一家新創設計公司West工作,入職第一項任務便是為Twitter設計Logo。為了找到最合適的鳥類,Martin Grasser花了許多時間觀看鳥類飛行影片,從冠藍鴉、麻雀到老鷹,最後選定以蜂鳥作為設計雛形。

專案進行期間,Martin Grasser沉迷於鳥類研究,諸如鳥類的翅膀比例、頭部與喙的曲線等細節都幾經琢磨,甚至在工作時播放亞馬遜雨林的鳥鳴聲作為背景音樂。不僅如此,為尋求完美的造型,Martin Grasser共繪製了上千隻不同姿態的鳥,才選出最終版本。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為尋求完美的造型,設計師共繪製了上千隻不同姿態的鳥,才選出最終版本(圖片來源:Martin Grasser)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鳥類的翅膀比例、頭部與喙的曲線等細節都幾經琢磨(圖片來源:Martin Grasser)

大眾所看見的成果,是一個線條比例勻稱的俐落設計,由15個大小不同的正圓形組成。在《Fast Company》的專訪中,Martin Grasser表示:「在Logo設計中,如此小的圖像需要重複性的形狀與結構,才不會顯得太雜亂,且更容易被人眼識別。」除了美學考量,這些圓形也代表著視覺的中立性,讓嚴肅新聞或娛樂影音、歡樂或悲傷的內容都能在Twitter上傳遞。此外,該標誌還承載著更深層的意義,象徵Twitter創辦時的核心理念——讓資訊民主化、讓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的機會。

Twitter經典藍鳥Logo拍賣售出!15個圓形拼成、見證社群黃金時代,一起看背後的設計巧思
Logo由15個大小不同的正圓形組成(圖片來源:Martin Grasser)

如今,這隻經典藍鳥早已隨品牌改革成為歷史,卻仍在使用者心中留存鮮明的印象。

資料來源|Martin Grasser、Fast Compa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