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漫畫」做為主軸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場刊《掛號2》,獲第44屆政府出版品類金鼎獎殊榮,更入圍法國安古蘭漫畫節。邁入第三年的今年,《掛號3》以「遊戲設定集」為主題,將臺灣歷史化身遊戲設定集,傳達台灣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歷史。
2020年是臺灣文化協會(文協)成立的第99週年,在邁向百年之際,《掛號3》試圖帶著大家一同探討──「1921年文協成立前發生了什麼事,促使文協的成立?」而此次館刊的重點,將著重於回顧文化協會成立前所經歷過的事件,進而理解文化協會的可貴與定位。
《掛號3》編輯團隊表示:「贊助獨立刊物的辜顯榮、提供獎學金給留學生的林熊徵、飛上東京上空撒傳單的謝文達、奮筆疾書寫著《臺灣青年》的蔡培火、進出北警署還能幽默以對的蔣渭水、在毛毛細雨中與梁啟超相見的林獻堂......,他們不僅僅只是一個扁平的、非黑即白的人名,或者是被神格化的角色。這些青年們有血有肉,與你我一般,心中除了有理想,也可能有著面對現實時不得不的妥協與傲骨。」透過瞭解這一段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年代紀事,或許你會發現,百年前的臺灣與現代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回顧歷史的同時,更是一段檢視當代與思考未來的探索。
而在今年的刊物設計上,《掛號3》將新文化運動時期上重要的場景與人物,一一轉化為平易近人的像素風格,並賦予每個代表人物不同的稱號與能力值,例如林獻堂因環遊世界的經歷而得到「旅遊達人」稱號、賴和因文學代表作品而得到「反映社會的一桿稱仔」稱號等,細節的設計反映出不同人物的經歷與個性。
在整本刊物中,除了包含日治時期的角色設定集以外,也囊括了1920年代的世界與臺灣年表對比、線上遊戲的入口關卡,更有搭配紙上遊戲等豐富內容,深入檢視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臺灣。
此外,刊物內也包含深度訪談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館長與系列活動執行團隊的《大師講堂》、《青年的誕生》特展策展人、以及精彩的《百年催生》舞台劇導演與編劇的專訪,豐富的內容開啟一段最澎拜的閱讀之旅。
《掛號3》設計理念
細節一:兩隻交叉的筆、七彩字樣
對當時的青年來說,「筆」是他們的武器,也是與政府及常民的溝通橋樑。藉由「筆」,他們得以抒發己志、書寫理想,以非武裝的方式推動改變。木雕上的老虎象徵著「臺灣」,而藍底白鶴的筆則象徵「日本」。鋼筆,是日治時期近代化的象徵。在臺灣總督府的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同時也接收著當時的國際思潮。逐漸地,文化的根萌發,近代的根茁壯,本土的意識得以成形。當民族自決的思想透過各種文化活動開始流動,生活中所看的電影、報刊、講會中都是一種文化省思。就像鋼筆的墨水一樣,滲透到當時的社會。
封面的「掛號」字樣,經過雷射膜加工,翻轉刊物時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象徵著新文化運動為臺灣歷史帶來五彩斑斕、思想狂飆、進步思潮齊放的一段黃金歲月!
細節二:遊戲盒上的祕密
《掛號3》將螢光黃的配色、pixel格狀設計,疊加印上紙盒子,將整體刊物設計概念以遊戲盒呈現。讓人在看到外盒的當下,就能夠以「有趣」、「開箱」的心情,開始這個閱讀體驗。
包裝上共印有12個人名與4處地方,他們代表著1920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的見證者,既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著迷人的生命歷程;他們也形塑了時代,共同經歷了風起雲湧的臺灣新文化運動。這些人將出現在刊物內,化身遊戲RPG(角色扮演),每個角色與地點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購買通路與更多詳細資訊可洽FB粉絲專頁
資料提供|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