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擦肩而過的渴望!伍佰談街拍:我是街上的遊魂,而你是聞到我的人

街拍人間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採訪約在東區的老牌咖啡廳,自然要來點咖啡朝聖一下,不料伍佰點了一杯冰法式牛奶,老闆娘連忙提醒這杯飲料不含咖啡,他索性把menu一闔,「就是這個了。」

8月中,伍佰拿到了一台徠卡新相機,在前去滑冰的路上,有位女生擦肩而過,他快門一按,回去一看,就是這個了。

「可能是她吸引我吧?她如果是帥哥我就不會拍,哈哈哈。」他停了一下,「我覺得並不是說想要什麼就可以拍到什麼,你要有敏銳度,但敏銳度是好奇心嗎?也不是欸⋯⋯是那個渴望吧,我覺得驅使人一直往前走的,就是渴望。」他說音樂是在追求無法言喻的語意,透過音符讓渴望獲得宣洩與滿足,攝影則是用另一種方法填滿心中的空缺,「所謂攝影技術,我並不是很好,但是對於渴望,來了我就會抓住,球來了我就會接。」

000067430002

要談街拍,先不要拘泥在拍

他不諱言自己不是專業攝影師,「我有工作啊,我是唱歌的。」說完自己也笑了出來,縱橫華語樂壇30年,伍佰是歌手哪還需要介紹?攝影師的身分倒可以爬梳一下,2003年他從朋友借來一台菲林相機,拍下北海道雪景,底片的神祕感令他興奮,從此正式面對拍照這件事。前兩本攝影書《伍佰‧風景》、《伍佰‧故事》,拍下途經城市異地的生活,之後的《伍佰‧台北》、《在城市的時間裡輕輕滴淌而下》將場景拉回台北,巨大如高架橋,微觀如上班族的腳,他將攝影比喻為「我是街上的遊魂,而你是聞到我的人」,用一台相機或手機,隨時抓住在街上擦肩而過的渴望。

伍佰的攝影常被大眾認定為街拍,他倒有不同回應,「我們如果太拘泥在『拍』這件事情,那就只有對了一半。」他說街拍是面對自己的過程,因為對某個地方有興趣,所以想去那裡走走,拍照只是他的藉口,但有時又會因為拍照,提起他想去哪裡看看的興趣,「街」和「拍」其實互為目的與藉口。因此重點不是拍照,而是要看到吸引自己的東西,知道自己喜歡在何時何地按下快門,一次又一次整理思緒,知道心裡嚮往的地方長什麼樣子。「過程中會有很多不是為了拍照而拍下的底片,因為那個感動抓到了我,與其說我抓到了那抹陽光,倒不如說我抓到了我心裡那股溫暖。」

L1000069

完美的街,就沒那麼有意思了

初入攝影的伍佰就跟一般人一樣,看盡攝影書想臨摹大師,為了一個畫面,在街角等上1、2個小時。在日本、香港都拍過上班族的他,有一次想拍台北上班族,「大家都跟我說要去南京東路拍,我真的是透早就去等,結果半個鳥都沒有,哈哈,台灣上班族不是成群結隊進出的。」他也曾看好一面牆,覺得取景很好,等了好幾個小時只拍2、3張,可是最後他都不喜歡。

「風格是最重要的,你寧可缺少什麼,那個缺少的什麼,就是你的風格。」風格聽來縹緲,但卻是從扎實的量體而來,「拍照要有量,寫歌也要有量,你出了兩張專輯,然後再也沒有了,這是不夠的,一直唱下去要有量,靠這些量來塑造你的狀態、構成一個風格。所以我拍很多很多,別人都是拿1卷、2卷(底片)去洗,我是10卷、20卷。」大量拍,再靠事後回看照片,整理出最貼近自己的風格,這個功夫不會比拍照當下輕鬆,「比如說這張是平的、這張是歪的,我就會選擇歪的,因為歪可以代表我當時的心情,那個平的就是我當時拍歪了,我把它拉平再拍一次。」

街拍人間

以前的伍佰拍照有點潔癖,很在意地平線有沒有平、畫面有沒有穩,拍久了卻沒那麼在乎,照片常有曝光過度或不足、失焦,又或者人被砍半或頭被切掉的構圖,「當我發現我拍的不是我看到的東西,而是我心裡的東西,理解這個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在乎它是直或歪。」他認為不要故意去找自己的幽默,那反而俗氣,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完美地呈現,「完美呈現也是一種風格沒錯,但對於『街』這件事情,就沒那麼有趣了。所謂街,其實就是那個瞬間。」

他談起最近看的一本攝影集,從封面到內頁都很厲害,「但整本看完我只有吃到牛肉湯,沒有吃到牛肉。」風格固然重要,但不能空有風格,「我想拍出伍佰流,那什麼是伍佰流?我也在找,至少要讓人家看到這是有東西在裡面的。」所以他看書、查歷史,不斷充實內涵,才能對拍照更有意識,「比方說拍艋舺,這裡的歷史你從頭到尾都知道,你在拍的時候就會有好多故事和幻想,那個肉就會出來。」每到一個地方,只要他有興趣,就會先做好功課再上街拍,但沒做功課他也會拍,那就是俗稱的旅遊照,娛樂有何不可。幾個月前他回到家鄉嘉義,拍了農田裡的布袋戲,沒有當成創作,只因為他在這裡長大,那個感動勾起他拍下這些照片。

街拍就該自由,哪來那麼多限制?

伍佰街拍,本身就是一件很衝突的事,但也因為上街拍照,讓他擁有一般人的生活,「我沒有一直把自己當成明星在路上走,當人一直圍過來,我才會發現我是明星。」他多數的台北街拍作品,都是在車上拍的,總是特別留意高速公路,「我都覺得它是軟的,車子咻—很快就過去,但它其實是很硬梆梆、很巨大的東西,我很想把它拍起來,很想好好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11月推出的第五本攝影書《伍佰‧滑雪場》,場景雖然不在街,但有一張他在餐廳裡,看著窗外小孩滑雪板,突然故意「仆街」趴在雪上休息,過一陣子又來一個小孩,再來一個大人,紛紛仆在雪上,這個「三連仆雪」伍佰可看樂了,拍下這一瞬間,隨興幽默的感覺,就有幾分街拍韻味。

(媒體)_265

所以街拍的場景有侷限嗎?喜歡開車拍還是走路拍?手機和相機、黑白和彩色又有什麼差別?伍佰乾脆一起回答,「街拍就應該很自由,一直在講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街拍就不成立了,乾脆說是人物肖像、路上紀實好了,街拍就是free,你要躺著拍、坐輪椅的時候拍,都可以,因為拍照帶給自己的樂趣,這是最重要的。」他笑說自己的表弟也愛拍照,但怎麼拍都很好笑,「後來我一張一張問他,噢,原來他的想法是這樣子,我看到這些照片就會想到他,他的風格就是亂七八糟,但有他在關心的事情,他拍得很開心就好,反正又沒有要報名什麼獎。」

街拍是絕對的自由,攝影和音樂在伍佰的創作裡,也各自有自由的生命,「我不喜歡我的照片跟音樂扯上關係,有一次在演唱會裡放我拍的照片,後來我覺得不對,太不對了。我講不出來為什麼,我就覺得不要動我照片的主意,可能是我的照片被限制住了,或者我的歌被限制住了。」但他不介意大家衝著名氣來看他的照片,「我要做伍佰的明星商品而已,伍、佰、流,就是這樣子,我希望我可以一直把我的照片給很多人看到,他們因為我是伍佰才來看,OK,他們因為看不起伍佰,想要拿來笑一笑,也可以,無所謂。」

IMG_1146

不禁好奇如果沒有伍佰的明星光環與包袱,他會想怎麼街拍?「那就是我沒有工作囉?我如果不是伍佰,我就會是伍佰的歌迷,然後去找工作。」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伍佰就是伍佰,伍佰的攝影是伍佰,伍佰拍的城市街景人群全都是伍佰。

伍佰

華語樂壇最知名的搖滾歌手,吉他手,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演員,攝影家。1990年出道,發行28張個人專輯。2007年首次發行個人攝影書《伍佰‧風景》,至今共有《伍佰‧故事》、《伍佰‧台北》、《在城市的時間裡輕輕滴淌而下》、《伍佰‧滑雪場》等5本攝影書。2009年首度於Epson Imaging Gallery 舉行攝影個展,其後攝影個展有《More Earth》、《橋飛雪》、《其實不遙遠》。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伍佰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伍佰流攝影哲學,請見La Vie 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1998年,宇多田光以本名發行日語出道單曲〈Automatic/time will tell〉,銷售突破2百萬張;199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創下日本CD銷售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2023年12月迎來出道25週年的她,於2024年發行首張精選專輯《SCIENCE FICTION》,並於同年舉辦時隔6年的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巡演包含日本7座城市,以及首度開唱的台北及香港場,共18場的演出吸引近25萬人參加。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以鏡頭捕捉宇多田光巡演風景

而此次的寫真集《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中的「NINE STORIES」,取自以《麥田捕手》而聞名的美國作家J.D. Salinger的短篇小說標題。正如同這瑰麗的故事,宇多田光在東京、大阪、福岡等9座城市上演的音樂旅程,經由9位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並運用「攝影」這種視覺語言,呈現出宇多田光的現場演出與音樂魅力。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寫真集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

參與本次計畫的9位攝影師包含:日本攝影師木村和平、鈴木親、細倉真弓、川内倫子、森山大道、ホンマタカシ、野口里佳,以及拍攝台北場演唱會的台灣藝術家江宥儀John Yuyi、香港場的香港攝影師夏永康,分別以「覗見(日文為窺視之意)」、「断片(日文有片段、不完整的部分之意)」、「身体性」、「溢光」、「関係性」、「同時性」、「存在」,以及「自己投射」、「カレイドスコープ(日文為萬花筒之意)」為切入點,捕捉巡演期間的各式風景。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同名攝影展同步登場

而若你有關注宇多田光官方Instagram帳號,也能發現部分照片已於2024年巡演期間陸續公開,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話題。此次的寫真集作品1套共有9冊、15,000日圓,一冊則為2,200日圓,預計將於3月21日出版。另外,為紀念寫真集的發行,3月7日至3月30日也將在東京神保町的「New Gallery」舉辦攝影展,有興趣者不妨規劃前往。

更多資訊可至寫真集特設網站查詢

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 攝影展
展期:2025年3月7日- 3月30日
展場:New Gallery(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1-28-1 mirio神保町 1階)
開館時間:12:00-20:00 (暫定)

資料來源|Sony Musi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登陸台北!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聚焦全球各地特定礦物的開採狀況,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即日起兩位得獎攝影師之作於台北徠卡之家展出。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蒙泰利奧尼多年來專注於經濟、地緣政治等議題,此次奪下LOBA大獎的《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正是奠基於他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現下世界各國致力發展再生能源,鈷、銅、鋰、鎳等是備受追捧的材料,《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每個章節都聚焦於特定地區、特定礦物的開採情況:智利、剛果、印尼的銅、鈷、鋰,揭露常被忽略的供應鏈,並深入探討開採活動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蒙泰利奧尼思考,新型態能源帶來的影響是否純粹正向?為了實現未來「乾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赤腳勞工使用簡便工具,在有安全疑慮的隧道中工作,卻未能獲得合理的收入,像是在剛果——電動車、智慧型手機所需鈷元素的主要產地,開採活動帶來的財務收益,大多都落到大公司的財庫,僅有少部分分配給礦工;此外開採也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毒害等環境問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結合影像、影片、數據、地圖等素材,為觀眾建構完整視野,審視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留下的多是年紀太大無法出國工作的老人家,以及移居國外的人們的孩子。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時間軸涵蓋2019年至2023年。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而之所以選擇黑白影像,源自古圖自小對黑白電影和老照片的迷戀,她說:「我關注的不是顏色,而是光線與人類的情感。」夢幻般的黑白照片彷彿記憶重現,畫面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年輕人或老人家——目光時常投向遠方,似乎在尋找某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他們在鏡頭前顯得困惑,有時絕望與困惑交織於臉龐,好像在思考著前景為何?下一步將走向何處?一股奇異的沉重感與憂傷籠罩著整件作品,情緒渲染力極強。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巷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