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擦肩而過的渴望!伍佰談街拍:我是街上的遊魂,而你是聞到我的人

街拍人間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採訪約在東區的老牌咖啡廳,自然要來點咖啡朝聖一下,不料伍佰點了一杯冰法式牛奶,老闆娘連忙提醒這杯飲料不含咖啡,他索性把menu一闔,「就是這個了。」

8月中,伍佰拿到了一台徠卡新相機,在前去滑冰的路上,有位女生擦肩而過,他快門一按,回去一看,就是這個了。

「可能是她吸引我吧?她如果是帥哥我就不會拍,哈哈哈。」他停了一下,「我覺得並不是說想要什麼就可以拍到什麼,你要有敏銳度,但敏銳度是好奇心嗎?也不是欸⋯⋯是那個渴望吧,我覺得驅使人一直往前走的,就是渴望。」他說音樂是在追求無法言喻的語意,透過音符讓渴望獲得宣洩與滿足,攝影則是用另一種方法填滿心中的空缺,「所謂攝影技術,我並不是很好,但是對於渴望,來了我就會抓住,球來了我就會接。」

000067430002

要談街拍,先不要拘泥在拍

他不諱言自己不是專業攝影師,「我有工作啊,我是唱歌的。」說完自己也笑了出來,縱橫華語樂壇30年,伍佰是歌手哪還需要介紹?攝影師的身分倒可以爬梳一下,2003年他從朋友借來一台菲林相機,拍下北海道雪景,底片的神祕感令他興奮,從此正式面對拍照這件事。前兩本攝影書《伍佰‧風景》、《伍佰‧故事》,拍下途經城市異地的生活,之後的《伍佰‧台北》、《在城市的時間裡輕輕滴淌而下》將場景拉回台北,巨大如高架橋,微觀如上班族的腳,他將攝影比喻為「我是街上的遊魂,而你是聞到我的人」,用一台相機或手機,隨時抓住在街上擦肩而過的渴望。

伍佰的攝影常被大眾認定為街拍,他倒有不同回應,「我們如果太拘泥在『拍』這件事情,那就只有對了一半。」他說街拍是面對自己的過程,因為對某個地方有興趣,所以想去那裡走走,拍照只是他的藉口,但有時又會因為拍照,提起他想去哪裡看看的興趣,「街」和「拍」其實互為目的與藉口。因此重點不是拍照,而是要看到吸引自己的東西,知道自己喜歡在何時何地按下快門,一次又一次整理思緒,知道心裡嚮往的地方長什麼樣子。「過程中會有很多不是為了拍照而拍下的底片,因為那個感動抓到了我,與其說我抓到了那抹陽光,倒不如說我抓到了我心裡那股溫暖。」

L1000069

完美的街,就沒那麼有意思了

初入攝影的伍佰就跟一般人一樣,看盡攝影書想臨摹大師,為了一個畫面,在街角等上1、2個小時。在日本、香港都拍過上班族的他,有一次想拍台北上班族,「大家都跟我說要去南京東路拍,我真的是透早就去等,結果半個鳥都沒有,哈哈,台灣上班族不是成群結隊進出的。」他也曾看好一面牆,覺得取景很好,等了好幾個小時只拍2、3張,可是最後他都不喜歡。

「風格是最重要的,你寧可缺少什麼,那個缺少的什麼,就是你的風格。」風格聽來縹緲,但卻是從扎實的量體而來,「拍照要有量,寫歌也要有量,你出了兩張專輯,然後再也沒有了,這是不夠的,一直唱下去要有量,靠這些量來塑造你的狀態、構成一個風格。所以我拍很多很多,別人都是拿1卷、2卷(底片)去洗,我是10卷、20卷。」大量拍,再靠事後回看照片,整理出最貼近自己的風格,這個功夫不會比拍照當下輕鬆,「比如說這張是平的、這張是歪的,我就會選擇歪的,因為歪可以代表我當時的心情,那個平的就是我當時拍歪了,我把它拉平再拍一次。」

街拍人間

以前的伍佰拍照有點潔癖,很在意地平線有沒有平、畫面有沒有穩,拍久了卻沒那麼在乎,照片常有曝光過度或不足、失焦,又或者人被砍半或頭被切掉的構圖,「當我發現我拍的不是我看到的東西,而是我心裡的東西,理解這個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在乎它是直或歪。」他認為不要故意去找自己的幽默,那反而俗氣,也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完美地呈現,「完美呈現也是一種風格沒錯,但對於『街』這件事情,就沒那麼有趣了。所謂街,其實就是那個瞬間。」

他談起最近看的一本攝影集,從封面到內頁都很厲害,「但整本看完我只有吃到牛肉湯,沒有吃到牛肉。」風格固然重要,但不能空有風格,「我想拍出伍佰流,那什麼是伍佰流?我也在找,至少要讓人家看到這是有東西在裡面的。」所以他看書、查歷史,不斷充實內涵,才能對拍照更有意識,「比方說拍艋舺,這裡的歷史你從頭到尾都知道,你在拍的時候就會有好多故事和幻想,那個肉就會出來。」每到一個地方,只要他有興趣,就會先做好功課再上街拍,但沒做功課他也會拍,那就是俗稱的旅遊照,娛樂有何不可。幾個月前他回到家鄉嘉義,拍了農田裡的布袋戲,沒有當成創作,只因為他在這裡長大,那個感動勾起他拍下這些照片。

街拍就該自由,哪來那麼多限制?

伍佰街拍,本身就是一件很衝突的事,但也因為上街拍照,讓他擁有一般人的生活,「我沒有一直把自己當成明星在路上走,當人一直圍過來,我才會發現我是明星。」他多數的台北街拍作品,都是在車上拍的,總是特別留意高速公路,「我都覺得它是軟的,車子咻—很快就過去,但它其實是很硬梆梆、很巨大的東西,我很想把它拍起來,很想好好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11月推出的第五本攝影書《伍佰‧滑雪場》,場景雖然不在街,但有一張他在餐廳裡,看著窗外小孩滑雪板,突然故意「仆街」趴在雪上休息,過一陣子又來一個小孩,再來一個大人,紛紛仆在雪上,這個「三連仆雪」伍佰可看樂了,拍下這一瞬間,隨興幽默的感覺,就有幾分街拍韻味。

(媒體)_265

所以街拍的場景有侷限嗎?喜歡開車拍還是走路拍?手機和相機、黑白和彩色又有什麼差別?伍佰乾脆一起回答,「街拍就應該很自由,一直在講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街拍就不成立了,乾脆說是人物肖像、路上紀實好了,街拍就是free,你要躺著拍、坐輪椅的時候拍,都可以,因為拍照帶給自己的樂趣,這是最重要的。」他笑說自己的表弟也愛拍照,但怎麼拍都很好笑,「後來我一張一張問他,噢,原來他的想法是這樣子,我看到這些照片就會想到他,他的風格就是亂七八糟,但有他在關心的事情,他拍得很開心就好,反正又沒有要報名什麼獎。」

街拍是絕對的自由,攝影和音樂在伍佰的創作裡,也各自有自由的生命,「我不喜歡我的照片跟音樂扯上關係,有一次在演唱會裡放我拍的照片,後來我覺得不對,太不對了。我講不出來為什麼,我就覺得不要動我照片的主意,可能是我的照片被限制住了,或者我的歌被限制住了。」但他不介意大家衝著名氣來看他的照片,「我要做伍佰的明星商品而已,伍、佰、流,就是這樣子,我希望我可以一直把我的照片給很多人看到,他們因為我是伍佰才來看,OK,他們因為看不起伍佰,想要拿來笑一笑,也可以,無所謂。」

IMG_1146

不禁好奇如果沒有伍佰的明星光環與包袱,他會想怎麼街拍?「那就是我沒有工作囉?我如果不是伍佰,我就會是伍佰的歌迷,然後去找工作。」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伍佰就是伍佰,伍佰的攝影是伍佰,伍佰拍的城市街景人群全都是伍佰。

伍佰

華語樂壇最知名的搖滾歌手,吉他手,詞曲創作人,音樂製作人,演員,攝影家。1990年出道,發行28張個人專輯。2007年首次發行個人攝影書《伍佰‧風景》,至今共有《伍佰‧故事》、《伍佰‧台北》、《在城市的時間裡輕輕滴淌而下》、《伍佰‧滑雪場》等5本攝影書。2009年首度於Epson Imaging Gallery 舉行攝影個展,其後攝影個展有《More Earth》、《橋飛雪》、《其實不遙遠》。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伍佰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伍佰流攝影哲學,請見La Vie 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攝影家沈昭良「漂流」系列首次在台完整展出!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也趣藝廊推出《漂流(序曲)-沈昭良攝影展》,本次個展為藝術家自榮獲2024日本寫真協會國際獎,並於日本東川町文化藝廊舉辦大型回顧展後,首次於台灣完整展出「漂流」(Drifting)系列。

沈昭良於2015年啟動「漂流」系列,開啟地景攝影之路,展開對台灣近代歷史的敘情式書寫。此系列梳理過去十年來台灣內部包含殖民主義、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潛在課題,這些複雜且龐大的議題,都在沈昭良兼具寫實與敘情的拍攝視野中,轉為深邃的情感訴諸。本展邀請觀眾參與這場「漂流」,共同思索在歷史、政治與文化的漩渦中,台灣應如何尋找並確立自我認同與未來走向。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屏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地景,是歷史記憶的載體

「對台灣人來說,特別是在解嚴之後,國家認同與疆界一直是內部分歧和爭執的根源。包括過往的歷史和印記,這些看似不見卻又潛藏的真實,正在形塑我們的命運發展和可能願景。」 —— 沈昭良

在「漂流」系列中,沈昭良將台灣的地理景觀和文化符號,視為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的載體,跨越時空與歷史縱深,表達了不同族群在變遷中的情感波動與生活面貌,並折射出台灣在多重歷史脈絡中的複雜命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嘉義。(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市。(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系列作品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下,援引直接或間接與具體歷史事件相關,或象徵、意喻和指涉的景觀,在視覺的編串中進行意義的置放,探討議題從殖民歷史到現代化的衝突、從族群關係到生態環境的變遷,所有這些台灣內部錯綜複雜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面貌,皆在作品中得以交織,引領觀者進入一場具有強烈時代感的視覺旅程。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熟悉地景中藏有鄉土情愁、文化痕跡

「漂流」第一眼抓住你的或許是熟悉的天空、台灣特有的體感濕度、路燈;而後還看進了鄉土情愁與文化的斑斑痕跡,盡在細節裡隱隱發酵。每一處地景既是對台灣土地的真實呈現,更是對歷史記憶如何影響台灣人民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細膩描繪。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台東。(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透過沈昭良的影像語言,《漂流》將台灣的地理與文化景觀帶入全球視野,並在全球化與當代政治歷史爭議的背景下,梳理出台灣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獨特地位與深遠意涵。

沈昭良「漂流」攝影展在也趣藝廊!從地景切入,探討台灣歷史和命運的十年旅程
沈昭良《漂流》系列,新北。(圖片提供:沈昭良、也趣藝廊)

《漂流 (序曲) - 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5.02.13-03.22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

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專訪:拍下怪誕東京鸚鵡與罕見自然現象,捕捉日常生活裡的非日常瞬間!

La Vie雜誌2月號以「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為題,封面照片選自日本攝影家水谷吉法的《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看似太陽的柔和光暈,其實是一朵刻意失焦的鬱金香。他因《Tokyo Parrots》裡怪誕的東京鸚鵡廣受國際矚目,並持續以快門記錄下都市裡微不足道卻充滿張力的瞬間。談起攝影不可或缺的「光」,他說:「我選擇不以言語去定義光為何物,希望透過攝影來表現並呈現某種形式的光。」

來自日本福井縣的水谷吉法,18歲時離開家鄉赴日本大學經濟學系就讀,在此之前,他不曾接觸過攝影或藝術。直到畢業前夕求職不甚順利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的攝影集《The Americans》後深受吸引,自此開啟了對攝影的興趣。於是在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就學期間持續將作品上傳TumblrFlickr等社群媒體。儘管並無師事任何知名攝影師,但靠著網路世界的傳播,他漸漸在海外展露頭角。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為水谷吉法的代表作。(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2年從專門學校畢業,短短兩年後,水谷吉法獲得荷蘭《Foam》雜誌「Talent Call」、LensCulture年度50大新銳攝影師等殊榮,20152017年間更陸續在東京、比利時、北京、瑞士、倫敦及巴黎等全球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首部攝影集《TAXI DIRTY BOOK》,也是他向瑞士的出版社自我推銷,最終在海外成功發行。這也是為什麼水谷吉法的日文訪談中,常常可以在標題看見「逆輸入」一詞,意指其揚名海外後,才在日本國內受到矚目的「反向輸入」特殊經歷。

在不起眼的都市角落打上一道道聚光燈

廣受海外矚目的《Tokyo Parrots》系列作品,毫無疑問也是水谷吉法的生涯代表作。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他花了一年時間追蹤群聚於東京住家附近的野生鸚鵡。他在傍晚至夜間時分朝著樹枝、電線桿打上閃光燈,捕捉了羽毛顏色鮮豔的鸚鵡們,在振翅時帶有些許神祕、怪誕的氛圍。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從「為什麼城市裡會有野生的鸚鵡?」此一疑問出發,拍下《Tokyo Parrots》(2013)。(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提到,每一張照片都是即興拍攝,「拍了整整一年,大概可以掌握到鸚鵡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方位回到鳥巢,也曾嘗試過定點拍攝,但永遠沒辦法完全掌握鸚鵡的習性。」他也說明,最一開始其實並沒有加入人造光源,但發現打光才能呈現出夕陽西下時鸚鵡的鮮亮螢光色,便決定在拍攝中採用閃光燈,加強作品炫目、迷幻的要素。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Tokyo Parrots》(2013)的鸚鵡品種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原本商人引進日本作為寵物卻遭棄養或自行逃離,如今在東京繁衍成龐大族群。(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正如《Tokyo Parrots》所示,水谷吉法十分擅長從都市中發掘題材。除鸚鵡之外,他也曾拍攝過計程車司機的執業登記證、罩上防塵罩的汽車及爬滿常春藤的建築。他說:「踏上攝影之路後,我開始仔細地『觀看』周遭,對映入眼簾的所有人事物都充滿好奇。」他一一捕捉這些散落於都市角落、易於被眾人忽視的光景,再帶來令人眼睛一亮的呈現。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以閃光燈捕捉到肉眼難以發現的搖蚊。(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14年《YUSURIKA》及2016年《Voices of flowers》系列作品,也是水谷吉法在擷取都市風景時所誕生的。「YUSURIKA」意指常棲息於水邊的搖蚊,某一天,他在白天以閃光燈拍攝自然景致時,突然發現了映照在成像中如雪花般的白色光點,才發現是相機捕捉到了搖蚊的身影。「雖然攝影常是為了忠實地記錄下映入眼簾的景象,但這系列作品透過捕捉自然中的光點,更有巧思地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YUSURIKA》(2014)重新詮釋了自然神祕之美。(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系列則擷取了在東京、倫敦等公園拍攝的花草景緻,以色彩豐富的自然風景,重現水谷吉法心中春天的柔和景象。本期雜誌的封面正是收錄於此攝影集中的亮點之一,他在東京某處以長焦距鏡頭取景,讓畫面中央的鬱金香刻意失焦,藉此呈現出獨特的光暈美感。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La Vie雜誌2月號封面選用《Voices of flowers》(2016)此張系列作品。(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Voices of flowers》(2016)在倫敦、東京的公園拍攝,水谷吉法說:「花能帶來幸福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拍攝對象。」(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探索數位相機獨一無二的表現方式

水谷吉法從20歲開始接觸攝影,除了初期曾短暫嘗試過底片相機外,近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數位相機拍攝。他說明,這或許和他從15歲就開始用手機拍照有關,自然地更習慣操作數位相機。此外,他也積極活用數位相機獨有的功能,如2018年的《HDR_nature》正是使用HDR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之下誕生的作品集。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以數位相機的HDR技術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指的是透過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用以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生成出最接近肉眼所見畫面的功能。水谷吉法在HDR拍攝的曝光過程中刻意地移動相機,任由相機從數個不同焦距、曝光的瞬間,拼湊出肉眼不可見的流動構圖和魔幻氛圍。「和相機忠實紀錄影像的特質正好相反,HDR功能可以創造出新的色彩、光線與世界觀,是數位相機獨有的創作方式。」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DR_nature》(2016~2018)組合不同曝光程度的照片,保留照片明亮和陰影部分的細節。(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2021年的《Higashikawa》系列作品中,水谷吉法更嘗試了在鏡頭前加入彩色膠片。此系列作品是參加北海道東川町駐村計畫時的紀錄,他提到,駐村期間曾有藝術家說:「看著彷彿畫布的雪白大地,就很想在上頭揮灑色彩。」對這句話深有同感,水谷吉法最終摸索出的解答正是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Higashikawa》(2021)為水谷吉法在北海道東川町駐村時的拍攝。(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使用彩色膠片,替東川町的冬日景緻染上一道道光彩,拍下《Higashikawa》(2021)。(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持續捕捉自然的罕見現象

比起攝影師的頭銜,水谷吉法或許更適合被稱為都市裡的觀察者、記錄者,所有映入眼簾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快門捕捉的對象。他對於童年時期穿透樹葉間隙灑下的陽光、反射在水田上的粼粼波光都記憶猶新,也熱衷於從建築中找出攝影題材。他特別鍾愛墨西哥建築師路易斯.巴拉(Luis Barragán)的作品,時常觀察其在空間中如何分配、調和色彩以及計算光線。

問及未來是否有任何想拍攝的題材,水谷吉法的回答依舊富有其個人風格想拍攝「鐵氧化細菌」。這種微生物會在河川表面形成看似油脂的薄膜現象,在自然光的折射下,於水面映照出彷彿彩虹的光圈。他說:「這種自然的神祕現象非常有趣,但因為罕見,也很難發現。」儘管至今並沒有直接以「光」為主題的創作系列,但透過每一幀照片,他已為許多習以為常或難以察覺的生活一角,映照出炫目光景。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經常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圖片提供: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

1987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以都市裡各式自然為題進行創作。2013年獲頒JAPAN PHOTO AWARD2014年入選Foam magazine Talent Call。在日本國內、英國、法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個人攝影展。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Yoshinori Mizutani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2月號《跟著光,尋找創作靈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