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掌握4大街拍技巧!攝影師林科呈的實戰經驗心法分享

街拍人間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街拍說起來容易,還是有幾個可掌握的操作技巧,讓拍攝更順利。擅長各類影像拍攝、色彩風格濃郁的攝影師林科呈,提供4個自己的攝影心法,並推薦色彩獨特的底片相機拍攝供大家參考。

保持最佳距離

紐約街拍攝影師布魯斯吉爾登(Bruce Gilden)擅長近距離、鏡頭貼近路人拍攝、拍完就走,不打招呼或徵求對方同意,故意捕捉被攝者被嚇到的驚恐表情,這種帶有侵略性、粗暴的攝影方式,現代攝影師就算想模仿也很難,基於禮貌大家還是習慣與被攝者保持拍攝距離,一來不會打擾對方,二來也能捕捉最自然的生活畫面。林科呈喜歡使用定焦鏡,全片幅相機搭配85mm定焦鏡頭拍攝,大約和被攝者距離10∼20公尺的距離,是他認為最適當的觀察角度:「我不喜歡用變焦鏡,變焦反而會讓我猶豫要用哪個焦段,多拍幾張,往往好畫面就消失了。」

_MG_5390

通常大家旅遊時習慣使用廣角鏡,能一次捕捉到更多風景,林科呈卻選擇冷門的85mm、有他自己獨特的取景技巧:「我喜歡聚焦有主題,這個焦段捕捉到的畫面有限,卻能讓主題更突顯,尤其在台灣街頭取景,有時候看到好的主題,旁邊的干擾和複雜的物件太多,這個焦段,能夠避免雜亂入鏡。」

拍路人的禮貌

有「人」的街拍畫面,會讓整個照片更有張力,卻也最難,現代人對相機警戒心高,察覺到鏡頭會刻意迴避,會擔心自己的照片,被挪用在不好的用途上,如何有禮貌、不會讓被攝者不舒服地拍攝?林科呈回憶,到泰國旅行時曾經給自己一個功課:到街頭拍攝100個人,拍完後還必須和對方交談,取得拍攝許可,最好能把照片再寄回給被攝者,這麼做最大的好處是,旅行後能認識更多朋友。

_MG_0883

相機模式設定

很多相機會針對街拍需求,而有特殊設定模式,最知名的是森山大道早期作品,多使用RICOH GR系列相機拍攝,它輕薄好攜帶的輕巧機身、內建不需要半按快門對焦、自動測距測焦的Snap模式,在街上抓拍的速度可以更快更精準(不會迷焦)。但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慣用的設定值,不見得會依賴相機模式,以林科呈為例,他不會刻意調整相機的拍攝模式,習慣使用光圈先決,拍攝時只要稍微改變光圈數值,「機器設定愈簡單愈好,因為我要把注意力放在構圖上。」

_MG_2649

他也發現,除了長鏡頭是比較沒有攻擊性的遠距離街拍外,近幾年新相機的翻轉螢幕對街拍也非常有利,相較於看著觀景窗,低頭從翻轉螢幕構圖,降低被攝者防禦心,取景姿態類似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使用的雙眼腰平相機,除了像過去攝影師把相機藏在衣服裡,利用新科技優勢創造獨特的街拍取景,也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功能。

「手機的景深不如單眼相機,平面的圖面思考反而重要,如果是用手機拍攝,我會選擇大片對比色,就能拍出有主題的畫面。」他也建議可以試試手機的高倍數位變焦,「雖然畫質會變差,但有些畫面就是要變焦拉近構圖才好看,可以試著把它當作一幅圖,去做後製修飾,反而會有不同的味道。」至於濾鏡,他喜歡使用SnapSeed App裡的效果,如果只調整色調,喜歡濃郁色彩的他,則推薦iPhone內建的「增豔」效果,「調出來的色調很自然,不會讓飽和度過頭。」只要微調參數就能提升照片氛圍。

街拍人間

街拍人間

練習捕捉光影的技巧

很多街拍攝影師喜歡使用光影明暗創造不同的構圖趣味,「尤其是下午兩三點,光線45度斜射的時候最好看。」林科呈則非常推薦使用黑白濾鏡練習拍照,強迫自己檢視畫面中的光線,「我在修圖時常遇到不錯的照片,轉成黑白卻完全不吸引人,仔細觀察才會發現,是因為光影不對,如果直接用黑白色階拍攝,就能馬上發現這個問題。」陳婉寧也說:「黑白照片比彩色更難處理,不容易把主題拍得好,尤其光線不明顯的狀況下,有些細節會消失,而讓照片失去重點。」無論哪一種拍攝類型、使用哪一種拍攝工具,說穿了都需要多練習,即使手機就能記錄生活,但想拍得好,還是得熟練後才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視角。

IMG_7251

欲追蹤攝影師精彩作品,可至林科呈Instagram

文|詹筱苹 

圖片提供|林科呈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拍攝幕後,請見La Vie2020年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宇多田光巡迴演唱會寫真集《NINE STORIES》: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以鏡頭捕捉巡演風景

為紀念宇多田光出道25年,以她時隔6年的全國巡演「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為主題的《NINE STORIES》計畫,透過9位攝影師的視角,捕捉演唱會中獨特瞬間,製作而成寫真集作品,並預計於2025年3月21日發售。

1998年,宇多田光以本名發行日語出道單曲〈Automatic/time will tell〉,銷售突破2百萬張;1999年推出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創下日本CD銷售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而在2023年12月迎來出道25週年的她,於2024年發行首張精選專輯《SCIENCE FICTION》,並於同年舉辦時隔6年的巡迴演唱會「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巡演包含日本7座城市,以及首度開唱的台北及香港場,共18場的演出吸引近25萬人參加。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去年首度來台開唱的宇多田光,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圖片來源:Sony Music)

以鏡頭捕捉宇多田光巡演風景

而此次的寫真集《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中的「NINE STORIES」,取自以《麥田捕手》而聞名的美國作家J.D. Salinger的短篇小說標題。正如同這瑰麗的故事,宇多田光在東京、大阪、福岡等9座城市上演的音樂旅程,經由9位創作者獨特的視角記錄下來,並運用「攝影」這種視覺語言,呈現出宇多田光的現場演出與音樂魅力。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這次的《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寫真集共有9冊,此為各封面。(圖片來源:Sony Music)

9座城市 × 9位攝影師

參與本次計畫的9位攝影師包含:日本攝影師木村和平、鈴木親、細倉真弓、川内倫子、森山大道、ホンマタカシ、野口里佳,以及拍攝台北場演唱會的台灣藝術家江宥儀John Yuyi、香港場的香港攝影師夏永康,分別以「覗見(日文為窺視之意)」、「断片(日文有片段、不完整的部分之意)」、「身体性」、「溢光」、「関係性」、「同時性」、「存在」,以及「自己投射」、「カレイドスコープ(日文為萬花筒之意)」為切入點,捕捉巡演期間的各式風景。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本次宇多田光的巡演在9座城市展開,並透過9位攝影師的獨特視角記錄下巡迴演唱會的各式風景。(圖片來源:Sony Music)

同名攝影展同步登場

而若你有關注宇多田光官方Instagram帳號,也能發現部分照片已於2024年巡演期間陸續公開,並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與話題。此次的寫真集作品1套共有9冊、15,000日圓,一冊則為2,200日圓,預計將於3月21日出版。另外,為紀念寫真集的發行,3月7日至3月30日也將在東京神保町的「New Gallery」舉辦攝影展,有興趣者不妨規劃前往。

更多資訊可至寫真集特設網站查詢

HIKARU UTADA SCIENCE FICTION TOUR 2024 NINE STORIES 攝影展
展期:2025年3月7日- 3月30日
展場:New Gallery(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神保町1-28-1 mirio神保町 1階)
開館時間:12:00-20:00 (暫定)

資料來源|Sony Music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登陸台北!鏡頭對準離散家園、綠色能源幕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由徠卡(Leica)舉辦、具國際指標及權威性的「LOBA 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尤為青睞藉攝影探索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像作品,2024年得主也不例外——摘下LOBA大獎的達維德·蒙泰利奧尼(Davide Monteleone),聚焦全球各地特定礦物的開採狀況,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對社會和生態造成的影響;新人獎得主瑪麗亞·古圖(Maria Gutu)則以人口外移嚴重的家鄉摩爾多瓦(Moldova)為背景,探索根源與家鄉的意義。即日起兩位得獎攝影師之作於台北徠卡之家展出。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揭開鮮為人知的綠色能源幕後

蒙泰利奧尼多年來專注於經濟、地緣政治等議題,此次奪下LOBA大獎的《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正是奠基於他對能源產業將重心轉向可再生能源所提出的質疑。現下世界各國致力發展再生能源,鈷、銅、鋰、鎳等是備受追捧的材料,《關鍵礦產——能源地貌》每個章節都聚焦於特定地區、特定礦物的開採情況:智利、剛果、印尼的銅、鈷、鋰,揭露常被忽略的供應鏈,並深入探討開採活動對地緣政治、社會及生態造成的複雜影響。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蒙泰利奧尼思考,新型態能源帶來的影響是否純粹正向?為了實現未來「乾淨可再生能源」的承諾,赤腳勞工使用簡便工具,在有安全疑慮的隧道中工作,卻未能獲得合理的收入,像是在剛果——電動車、智慧型手機所需鈷元素的主要產地,開採活動帶來的財務收益,大多都落到大公司的財庫,僅有少部分分配給礦工;此外開採也造成水源污染、土地毒害等環境問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關鍵礦產——能源地貌》不只呈現當地自然風光和工業地景,攝影師也特別將鏡頭對準當地的產業工作者,將他們置於作品的核心,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層次;並結合影像、影片、數據、地圖等素材,為觀眾建構完整視野,審視綠色能源轉型和資源公平分配等議題。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Davide Monteleone)

《家園》:為現實而分散,家是否仍是家?

出生於東歐小國莫爾達瓦(Moldova)的攝影師瑪麗亞·古圖(Maria Guțu),以《家園》為題,用一組乘載自身成長故事的動人肖像作品拿下LOBA新人獎。古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她的父母為了養家、謀求生計而離開本國工作,這樣的家庭故事在莫爾達瓦並不罕見——在過去2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離開這個位於東歐內陸的小國,留下的多是年紀太大無法出國工作的老人家,以及移居國外的人們的孩子。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作為「留下」的人,古圖常走訪莫爾達瓦的村莊,那裡靜謐的氛圍、淳樸自然的生活、人與土地和動物之間的深厚連結,都帶給她深刻的啟發,《家園》即是一系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紀錄,時間軸涵蓋2019年至2023年。古圖說:「我拍攝的這些孩子與青少年的生活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國外。我想透過作品表達一種對家庭、過去和簡單生活的懷念。」藉由富有詩意的視覺敘事,古圖探尋著根源和家園的意義,即使它們的意義在時間的推移之下早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ț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而之所以選擇黑白影像,源自古圖自小對黑白電影和老照片的迷戀,她說:「我關注的不是顏色,而是光線與人類的情感。」夢幻般的黑白照片彷彿記憶重現,畫面中的人物——無論是孩子、年輕人或老人家——目光時常投向遠方,似乎在尋找某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他們在鏡頭前顯得困惑,有時絕望與困惑交織於臉龐,好像在思考著前景為何?下一步將走向何處?一股奇異的沉重感與憂傷籠罩著整件作品,情緒渲染力極強。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 Maria Gutu)

世界動盪,攝影是觸發反思的媒介

評審團表示,雖兩組得獎作品的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都契合LOBA的核心精神——透過攝影,圍繞著人與環境的關係展開討論,尤其在戰爭、危機和社會不安全感頻發的時期,攝影不僅是觸動人弦的媒介,也是記錄世界重大事件的工具,更激勵人們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展開反思。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2024徠卡LOBA攝影獎Davide Monteleone、Maria Gutu!鏡頭對準荒涼家園、綠色能源幕後
(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LOBA攝影獎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巷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7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