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鬧工作室策劃的「白色城中人權藝術展_這層壁不能被打破?」現正於「鬧空間」展出至11月15日。座落於台北市城中區的「鬧空間」是一棟1960年代由政治犯重回社會後所建的老屋,此次展覽從原本三樓展區首次延伸至四樓空間,集結七位創作者,共展出六組藝術作品,包括錄像、音樂創作、版畫、互動裝置。作品多以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文獻作為創作藍本,透過大量的研究與實地訪查,邀請大眾一同思考身處在這個社會結構下,自身所面對的「壁」是甚麼?又可以用甚麼行動去「打破」?
展覽以「這層壁不能被打破?」為名,嘗試透過探討人權議題的藝術作品與民眾對話,意圖向現今社會拋出一些提問。標題取自1940年代在台北中山堂上演的寫實主義戲劇《壁》之中最後一句台詞:『壁啊!壁!為什麼這層壁不能被打破?』。劇中聳立於舞台正中央的一道牆壁,暗示著當時因貧富差距而產生巨大的隔閡,進而演變成一齣齣時代的悲劇。本展覽試圖以一連串的藝術行動,闡述人權議題中多重面向的「壁」:
《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讀者篇)》透過扎實地研究訪查與細膩的影片拍攝手法,再現柯旗化先生被囚禁於牢房內的思想與生活樣貌。雖柯旗化的身體被禁錮於牢獄中長達十七年,卻以其思想突破了物理上的厚牆,使他在獄中編寫的《新英文法》成為六O、七O年代青年的共同回憶。《K的房間》曾在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展出,本次參展以讀者的視角出發,與觀眾分享當年曾經讀過《新英文法》並深受啟發的讀者們,在那苦悶的五感蒙蔽年代,藉由新語言的學習所建造的新世界。
《模型》與《打獵》則針對國家之手運作的痕跡提出一些觀點。《模型》以華山貨運站做為開端,比擬當時的政治犯在此地被當作貨物一樣被轉運,失去自由、失去了做為人的價值。又以「模型」命名欲表達某段國家歷史再現與展示的矛盾點,雖說模型製作背景多半是參考一些政治犯在獄中的生活經歷,但經過層層審查與選擇,最終還是以國家視角去呈現歷史的片段。創作者李佳泓認為:『如果回到一個以政治犯為主體時,那些確實存在過、活過的「人」,他們的主動性是不是也值得去探討?』
走進錄像作品《打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直徑四米的環形布幕,以及不斷旋轉的投影機投射出像是搜捕的聚光燈。進入空間的觀者或許會被強烈的燈光照射產生不適感、或許會蹲坐觀看以躲避光束、也可能跟在燈光後方一同繞圈。無論是畫面中的追捕及被追捕者、抑或是觀看者,皆同時成為看與被看、運作權力與被權力運作之一體兩面。而廣播放送的聲音從過去的國府官方宣導,到近代中美雙方互相指控對方造假或監控的發言,暗示體制於監視與審查的進化,使裝置本身成為「環形監獄」的隱喻,而這種國家作為規訓機器的狀態,從歷史延伸到現代其實一直都存在。
《並置中凝視》透過空間氛圍、裝置物件、錄像與即時影像的安排,試圖打破現今社會中存在的二元思維框架。從踏上大紅地毯階梯開始,坐在象徵權威富貴的紅皮革沙發上,耳裡聽著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眼前的電視中卻是一位驚恐不安的女子看著自己,觀者在與女子對望凝視的過程中,亦可從後方相框看到自己的投影正在監視這一切。創作者蔡佩珊希望營造出層層堆疊的知覺體驗,將觀者帶向一種極權體制下政治迫害者與受害者兩個身份的想像,同時在切換觀看角度時,可以感受到權力之間移轉的動態,進而開啟對話的可能性。
《壁》與《忘魂路》皆以1946年的戲劇《壁》及劇作家簡國賢生平作為參考文本。《壁》由九幅連環版畫及一首閩南語饒舌歌所組成。創作者李佳泓認為說唱是最適合乘載大量資訊的樂風,由佳泓寫詞、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編曲演唱,以當代Trap曲風融合傳統戲曲南管,唱出當年困於貧富差距而無法翻身的窮苦人家之悲哀。《忘魂路》則以簡潔有力的物件重現當年舞台劇的概念,古老破舊的木碗與筷架上堆放著祭改用的草人,暗示餓死的窮人。搭配一台象徵當年追捕犯人的腳踏車,前燈聚焦於白色布幕上那句焦躁重複的台詞:『壁啊壁為什麼這層壁不能被打破』。腳踏車身則纏滿創作者以工整小楷抄寫政治犯的自白或日記,密密麻麻的字句,給人一種面對歷史傷痕有著難以言喻的沉重感。
透過思考政治犯的生命歷程,重新定位我們當代行動者面對世界的方式
1940至1950年代的城中區,與現今的氛圍大不同。在今日的行政劃分上,「城中區」的名稱雖然已經消失,卻在城市史上有著相當獨特的意義。1895年在日本統治下成為臺北政治中心。戰後,這裡除了原本生活於此地的本省籍人士,也由外省籍人士帶來了新的元素,並一度成為戰後工會、左翼藝文活動匯聚的地點。有別於大稻埕或艋舺等歷史區域的商業區氛圍,這個曾有書店、沙龍、咖啡廳及政府機關林立的空間,曾有一群懷有自由思想的記者、編輯及藝術創作者穿梭其中,他們期望能夠以各種運動改變社會,卻在1950年代紛紛落入白色恐怖的震盪而殞落。
雖然時過境遷,城中區不再是臺北城市發展的重心,卻仍保留了舊時的風景。作為落腳於城中區的展覽空間經營者,鬧工作室致力於將歷史與藝文活動結合,與一些在經營空間期間結識的研究者、藝術創作者、影像工作者們合作,透過舉辦多種類型的藝文活動,將「歷史」與「藝術文化」串連在一起,使大眾不只是利用書面資料理解史事,更可以透過藝術與創作,瞭解過去在城中區發生的人、事、物。
展覽資訊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5日
時間|週一至週六12:00-21:00、週日12:00-19:00
地點|鬧空間 NOW space/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8號3樓、4樓
策展單位|鬧工作室 NOW studio
指導贊助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