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朗大道、金針花海、熱氣球嘉年華,台東難道就只有拍照打卡的行程?從富岡漁港搭船到綠島後,除了海底世界可以探索,還有什麼好玩的?當然不只是「玩」,想要完整「體驗」在地人的日常,車票、船票馬上訂起來!
延伸閱讀 ▶ 台東兩天一夜散策!無菜單法式料理、紅烏龍品茗、達魯瑪克部落等慢活之旅
1. 和蜜蜂的親密接觸-池上樂蜂場
穿上防護衣、戴上雙層手套,手持蜂刷,準備採蜜去!在池上農村屹立超過40年的「池上樂蜂場」,今年以「客家文化園區」為全新據點,以往的體驗遊程只是「觀賞」蜂場,現在真的可以化身養蜂人,打開蜂箱,體驗最完整的採蜜過程。池上樂蜂場第二代負責人江健祺在出發蜂場前給大家貼心叮嚀:「蜜蜂四竄不要慌張,如果還是很害怕蜜蜂飛撲過來,站離燻煙器近一點就好。」(編按:生煙可驅趕蜜蜂)排排站的蜂箱,一個個都是蜜蜂的小宇宙,取出裡頭的巢片,可見工蜂成群停在上頭認真工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唯一的蜂后;接著重頭戲來臨,拿起蜂刷把蜜蜂們掃進蜂箱時,請保持「快、不狠、但準」的動作,否則可是會傷到牠們的,這個步驟最為刺激,也是旅人和蜜蜂最近的距離,敬請把握。
其他步驟就不再詳述,來體驗就知道,值得一提的是,江健祺會割取巢片上的封蓋蠟給大家品嚐,封蓋蠟有一種鱈魚香絲的質地,裡頭的原汁蜂蜜甜而不膩,請想像成蜂蜜口味的口香糖,大力給它嚼下去就對了;除了現場下肚的蜂蜜,體驗最後當然也可以將現採蜂蜜一滴滴裝進玻璃瓶,帶回家慢慢品味。旅人與蜜蜂道別,把片刻回憶帶走即可,但對養蜂人江健祺來說,蜜蜂是戰友、也是家人,採蜜日常始於7點,一天最多採500箱蜂蜜,採完已經傍晚並幾近虛脫,「但其實只要看蜜蜂在那進進出出就很療癒了。」這麼可愛的工作,再累,心肯定是回甘的。
2. 自己的Qavai午餐自己做-拉勞蘭小米工坊
既然來到台東,買市區現成的Qavai(小米粽)太沒有新意,自己的午餐自己做才夠潮!來到位在台東南迴一帶的拉勞蘭部落,揹著山豬皮製成、一對豬耳朵垂放斜背包兩側的小米工坊主理人曾文宗迎面走來,當軍人20幾年的他,退休後和妻子曉鳳一起經營「拉勞蘭小米工坊」,提供排灣傳統料理製作、部落導覽和花圈製作體驗。Qavai料理體驗從認識月桃葉、芋頭莖等食材開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氣味,連文宗大哥都笑稱「芋頭莖味道像臭豆腐」,而發酵過的小米也不惶多讓(碰觸後洗了3次手,風味始終愛相隨),但甭擔心,水煮一小時後,它們絕對香噴噴。負責教旅人製作Qavai的曉鳳表示,Qavai備料繁瑣,光小米發酵就要近一個月的時間,且通常只在家有喜事的情況下製作,現在連同輩都少有人會做;從小就在部落長大的她,數十年來致力復育原住民傳統作物,為了保住家鄉味,認真計畫出一本食譜,「在部落每個人家裡都放一本,這樣大家就不會忘記了!」
3. 宅在石板屋裡好好玩-南迴線嘉蘭村
點開Google Maps,嘉蘭村是一個不規則矩形,要找到村莊唯一的出入口,得導航到到右下角的「嘉蘭遊客服務中心」。嘉蘭村「多雲多霧多大樹」,由7個排灣族和一個魯凱族部落所組成,想要一探究竟,需透過嘉蘭社區發展協會預約,分成石板屋農事體驗和攀樹體驗兩種,如果選擇前者,包準被豪爽幽默的陳叁祥老師給逗樂100回。陳叁祥老師來自魯凱族,兒時舉家從屏東霧台遷移至嘉蘭村,有感於傳統文化日漸消逝,一家人協力遠從屏東載運石板,搭建出融合魯凱和排灣族風格的石板屋,至今每天都要升爐灶,以免屋頂木樑遭蟲蛀而垮掉。
陳叁祥老師首先帶著大夥前往石板屋附近進行採集,出發前,先揹上色彩鮮豔的特製籃子(可側揹、亦可頭掛,馬上變成另類髮帶,時尚態度信手捻來),再拿著趕鳥器,沿著農田可見小米、高粱、花生、香蕉、芋頭、洛神花等;巡禮一番後進入石板屋裡,兩人為一組「搗小米」,搗出節奏感才算達標;這一般是部落女性的工作,男性則負責出外打獵,而親自示範的陳叁祥老師,沒想到律動感爆棚!旅客越害羞,他就越喜歡製造火花,例如請大家沿牆坐下時,沒有明說其中有一處僅限未婚女子入座,一有人坐錯,馬上將對方趕去另一邊,只見他樂開懷,而大家也買單這樣的他。想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了解豐富的石板屋知識,找陳叁祥老師就對了。
4. 柴魚和花生糖的完美邂逅-綠島厝
浮潛以外,綠島還有什麼?「島嶼見學旅行社」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切入,邀請旅人來到80年歷史老屋「綠島厝」,以手作體驗的形式,認識地利貧瘠的綠島如何將花生、柴魚的價值發揮至最大,同時兼顧生態永續觀念。其中花生糖製作體驗深受大小朋友喜愛,不只成品嚐來甜滋滋(編按:怪不得綠島人的迎娶聘禮一定有花生糖),還有機會體驗全台唯一「撥土豆」的溫柔花生採收法,否則一般都是直接整株拔出;這裡的花生田也無須輔以農藥,「因為那些恣意穿梭農地的寄居蟹就是最佳安全檢驗保證」,體驗遊程負責人戴文櫻笑道。
台東民宿延伸閱讀 ▶ 台東鹿野兩天一夜輕旅行!台式洗石子民宿「永安禾居」、星空下的柴燒晚餐等4大必去散策
戴文櫻是綠島媳婦,深耕綠島已近10年,前些日子在「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的牽線下,首次跟隨老釣手搭船出海,學習源自日治時期、而今逐漸凋零的鰹竿釣法,希望將傳統漁法好好記錄與傳承。想當然爾,遊客無法親自「下海」和活跳跳的鰹魚交手,但在綠島厝練習柴魚製作也已經夠接地氣,如果夠勇敢,歡迎自告奮勇試一口現場切片的生鰹魚,絕對比想像中還要「腥鮮」。歷經1小時製作,最終成品—烘烤柴魚塊有著充滿嚼勁的口感,建議晚上回民宿後、搭配啤酒,和親友在綠島星空下小酌放鬆吧!
文|曾智怡
攝影|羅正傑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特色旅遊,請見La Vie2020年11月號《街拍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