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旗津海岸藝術季登場!鯨魚噴泉搖椅、白鹿雕塑等全新6件裝置作品

相約小鹿

旗津的海邊除了沙灘,今年秋天增加了藝術妝點,恰逢打狗城自西元1920年更名為高雄屆滿100周年,高雄市府觀光局邀請藝術家以相約及海洋為元素發想,並以「1920公尺的約定」作為策展主題,創作出7件作品,12日在旗津豐收廣場至星空隧道的「旗津藝術道」登場!

策展主題中所提及的「1920公尺」,是取旗津貝殼館旁「黃金海韻-海珍珠」大型戶外公共藝術至「星空隧道」間的距離。在這段海岸線中,藝術家將以公共藝術作品串連出了旗津藝術廊帶,本次藝術設置包括日本藝術家阿部乳坊以「守護」作為約定,結合旗津當地故事,創作出暖心的「海岸的守護者」木雕作品;高雄在地藝術團隊有用主張,則為孩童設計富有童趣,可看、可玩的「津鯨有約」,共同打造旗津藝術道,讓遊客與本地鄉親感受藝術結合海洋的魅力。

觀光局局長周玲妏表示,觀光局在今年已完成旗津海水浴場觀夕平台,設置豪華露營區,並重新開放水域遊憩範圍,帶動當地觀光產業。旗津藝術道第一期在老街底的豐收廣場,完成「風收、豐收」公共藝術作品,以此作為起點開啟藝術廊道設置的構想,加上1920公尺的約定策展計畫共計7件作品已完成設置。明年將持續往星空隧道作延伸,並與旗后商圈發展協會合作加入在地藝術創作,另外今年底經重新詮釋旗津傳統文化特色的觀光人力三輪車,也將搭配景區進行形象提升,藝術將蔓延整個旗津海岸。

旗津(后)是高雄的發源地,更是高雄港的發祥地,這次透過旗津藝術道的建置,周局長歡迎大家相約來旗津,見證打狗更名高雄歷久彌新的百年風華,並期待市民帶著歷史記憶,陪同高雄邁向下一個百年。

有用主張 津鯨有約

作品「津鯨有約」轉化鯨魚的型態,以簡明的結構線條勾勒出噴泉的意象,創造出充滿自然與活力的氣息;位於旗津海邊的基地環境讓人聯想到海洋,呼應鯨魚在大海中自由、勇往直前的模樣,讓人產生遨遊四海的嚮往。噴泉由兩組搖椅構成,前後角度分別傾斜30度時,線條交錯成心型。透過藝術裝置賦予環境無限的想像、帶來嶄新的氛圍。

津鯨有約02

津鯨有約04


林建志   海濱旗緣  

藝術家賦予作品一個奇幻的故事,大航海時代傳說的海洋之心,是人們的結識之物,看到它的人們相知相惜,永遠幸福,可是卻被海洋大盜魷魚哥偷走,於是海馬騎兵帶著弓箭,一路追趕到了旗津,作品結合座椅設計,讓民眾坐在作品旁拍照。希望大家一同協助海馬騎兵,守護海洋之心。

海濱旗緣02

海濱旗緣05

任大賢 相約小鹿

梅花鹿,台灣特有物種,以前被視為神物的鹿,象徵吉祥幸福與長壽。傳遞幸福溫馨的氛圍。盼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大家,能夠停下腳步、重拾童心,思考人與自然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喚起大家對生態保育及環境永續之重視。

相約小鹿01

相約小鹿05


伊祐・噶照  心的觸角

來自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家伊祐・噶照,近年的創作手法以碎形的木條重複連接、堆疊的形式勾勒出流動姿態,呈現濱海生活中與海浪強烈關聯的線性語彙。心的觸角是一個外型像是章魚的木造裝置,開口框出一個海景或空景,讓人可以放鬆看海,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找回那個最初的自己,也表達藝術家對於環境議題的深刻體認。

心的觸角01

心的觸角05

阿部乳坊  海岸的守護者

走在旗津海岸,豎立一旁的義勇救人紀念碑,述說1993年五位學生手拉手捨己救人的義行。本作品象徵救人的勇氣,同時提醒注意海域危險;並向每位在海岸的救生員致敬。感謝他們守護著大家,讓我們能在此舒服的散步,與親朋好友一起相約在此遊憩,度過寧靜的時光。

海岸的守護者06

海岸的守護者01

海岸的守護者05

蔡坤霖  津奇號

心內話如潛艇般佇內心波濤,透過津奇號幫恁講出來,找找彼方的聲音在哪裏。藝術家以「聲音」作為重要元素,打造潛水艇造型「津奇號」,作品上的水管都是傳聲筒。遊客可以傾聽水管傳來的聲音,兩人互動許下約定,用心感受周遭環境。

津奇號04

津奇號03

資料提供|高雄觀光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設計人看過來!全國唯一電力主題設計競賽首度結合生態保育 創意募集中

發電與生態,看似分處於對立的光譜兩極;然而,透過精心安排與巧妙設計,兩者之間其實可以孕育出全新的互動可能性。台電瓩設計獎每年因應電力領域發展趨勢,結合設計與社會溝通,創造電力議題多元互動討論空間,今年首度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主題,邀請參賽者以「共尋、共生、共創」角度出發,為第25屆瓩設計獎注入新靈魂,挑戰極致創意。本屆競賽共分為傳達設計、多媒體設計及創意品設計三大類別,即日起開放徵件至明(2025)年3月10日,歡迎設計好手來挑戰。

台電「瓩設計獎」
為達成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台電對經營場域進行保育措施,積極營造生態共融,並公布十大物種生態地圖。

作為全國唯一以電力為主題的設計競賽,「瓩設計獎」長期以能源轉型、環境永續、智慧科技及生態保育等為核心議題,鼓勵參賽者發揮創意,並以設計為橋梁,將電力知識傳遞給大眾。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舉行「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右4)、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右2)、配電處處長黃銘宏(右1)、企劃處處長郭秋英(左2)、發電處副處長簡進興(左1)、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右3)、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左3)等設計界及學界貴賓共同為競賽揭開序幕。

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看見永續未來

呼應近年台電將目光投向協和發電廠的珊瑚、卓蘭發電廠的紫斑蝶、台西風場的東亞家蝠、興達發電廠的黑面琵鷺,以及離島尖山發電廠的荸薺等生態物種,展現每座電廠不僅是人類發展的基石,更是友善生物的綠洲,今年「瓩設計獎」也以電力生態共融—八大電廠十大明星物種為題,體現電力與生態的連結,並在視覺設計上融入瓩設計獎英文名稱「kW Design Award」首字母「kWDA」,搭配象徵台電八大生態電廠的八層圓圈,以謙卑的仰望視角,展現對於自然的敬意。

台電「瓩設計獎」
台電積極進行全臺電力場域生態亮點盤點工作,呈現台電在生態共融及永續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和貢獻。

在此,瓩設計獎特別邀請「傳達設計類」參賽者將電力與生態知識轉化為簡明易懂的視覺圖像內容;「多媒體設計類」參賽者以創作短片傳遞電力知識,提升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創意品設計類」參賽者在兼顧量產可行性下,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讓「瓩設計獎」不僅是展示創意的平台,更能喚起大眾守護生態環境意識。

瓩設計獎徵件開跑,祭出總獎金高達90萬元

台電近日更舉辦「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由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陳圳卿系主任、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格式設計展策創辦人王耀邦、IF OFFICE創辦人馮宇、海流設計創辦人陳泳勝、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等產官學界專家為競賽揭開序幕。與此同時,台電也公告本屆「瓩設計獎」共有48個得獎名額,總獎金高達90萬元,並開放徵件至2025年3月10日,也邀請曾統籌2024年金鐘獎影像製作的「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W春池計畫」主理人吳庭安、「點石設計」藝術總監鄭司維,以及「凝書體」設計操刀者 Bohan Graphi© 創辦人施博瀚等設計創意領域專家擔綱評審,以專業與創新的眼光,從眾多作品中選出最能體現電力與生態共融理念的精彩作品。當日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而成,讓創意成真。

台電「瓩設計獎」
跨領域評審陣容共同為「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專業把關。
台電「瓩設計獎」
「瓩設計獎 kW Design Award-第25屆創意競賽」起跑活動現場首度曝光第23屆得獎作品「台電萬年曆」實際量產成品,運用發電煤灰循環再製成企業禮贈品,讓創意成真。

「瓩設計獎」這項比賽已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價值倡議的平台之一。如果你也是關心環境與生態的設計人,歡迎立刻手刀報名,以創作點亮電力與生態的共融願景。

 

台電廣告

瓩設計獎
WEB:https://kwd.tw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台灣電力公司、導演許鴻龍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