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整建住宅」為1962至1975年間,為了安置因公共工程被拆遷的住戶及違建戶所設立的平民住宅。劍潭整建住宅位於士林區,於 1969 年至 1972年興建,一戶平均僅八到十二坪大小的空間,多年下來,建物設備老舊、環境窳陋,且住戶多為高齡年長者,上下樓行動十分不便。
一個溫暖的巢,擁有城市中難得的人情味
四十多年前,劍潭整宅貳期當時主要作為安置台北市各地違建拆遷戶的國民住宅。如今已經七十幾歲的陳魏美愛,便是在民國六零年代從古亭搬遷過來的。
「我們一家六口擠在這裡,連洗澡都不能彎身。」平均僅八到十二坪大小的空間,對人丁眾多的陳魏美愛一家來說十分狹隘,「但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啦。」然而,當巢穴中的雛鳥羽翼漸豐,一隻隻向外飛去,原先為了孩子買下隔壁打通的空間,在先生去年離世後,顯得偌大空曠。
「幸好,這裡的鄰居人都很和氣,住起來也很有安全感。」陳魏美愛口中的好鄰居,包括了年齡相近的簡雪娥。
從南投嫁上來台北的簡雪娥,已經很慶幸在這城市中有一個地方能遮風避雨,「窄雖窄啦,但生活還過得去,過久了也感覺滿溫暖的。」個性樂觀開朗的她表示,這裡擁有台北難得的人情味,「鄰居都互相認識,如果哪一戶有發生什麼事,大家都會過去幫忙。」
便是這樣人情味,讓這些老鄰居們捨不得搬家;也是這樣的人情味,讓他們更體貼彼此的需求。
不想再看到老人家「爬」樓梯
「如果有電梯搭就好了!」每天撐著枴杖上下五樓的阿伯一直期待著,直到某天他一個不穩, 重重摔下樓梯,「你都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從樓梯上摔下來!」簡雪娥激動地說。
陳魏美愛也是心有戚戚焉。自從將九十八歲的母親接至劍潭整宅貳期就近照顧後,每次上下樓都是一次大工程,「一定要我四個小孩都回來時,才能將他們阿嬤扛下樓。不然就是要叫救護車;但叫一次救護車很貴,所以我都不敢帶他去看醫生。」
「你若也看到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像狗一樣地爬樓梯,一定也會心酸不捨。」便是這樣的看見,在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協助下,劍潭整宅貳期成立管理委員會負責興建電梯的事宜,三年多的努力奔走,終於獲得多數住戶的同意並籌得資金,今年(2020 年)正式開始興建電梯,並且在 7 月順利通過更新處的增設電梯補助申請。
眾人共同協力的舒適生活
負責「劍潭整宅貳期增設電梯計畫」的黃郅鈞建築師表示,相較於以往所執行的建築專案,這個計畫過程中最為特別的,即是看到居民對這個電梯的期盼,過去在建新房子的時候,面對到的大多都是設計手法,甚至數字、利益等;但這個案子是少數能夠接觸到既有居民的機會,透過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改造自己的居住環境。
在整建維護的過程中,建築師就好像是一個協調者。面對不同的法規條件、專業者與非專業者的需求,必須在其中與政府、廠商、居民溝通與協調,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在電梯位置的選址上,由於本案的室內空間狹小擁擠,經評估僅選擇在東側樓梯外的停車位,作為增設電梯的位置。
加上居民的預算有限,無法負擔電梯結構體打樁進地底的費用,且東側樓梯是「懸臂式結構」、屋齡又高,難以有良好的支撐力,經與結構技師研議後,在電梯與房子中間拉了好幾根橫樑,作為彼此之間的銜接體,增加穩定性及耐震。
黃郅鈞建築師認為臺北新舊並存的市容有其獨特的魅力,但這並不表示不用做任何改善。透過整建維護與每個人的創意,以及政府的資源協力,讓民眾不再只是委屈地住在老舊的空間裡,從自家的一個點開始做起,進而延伸的一個線的街道、一個面的社區,讓這個空間不只「老」得有自己特別的味道,也能帶來更為舒適的生活。
編按:「劍潭整宅貳期增設電梯計畫」在2020年7月通過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增設電梯補助申請,2020年11月初施做完成,目前申請使用執照中。更新處也持續提供專業協助,以整建維護補助的方式,協助有需求的社區增建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