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一座多元的城市,在這裡我們可以見到各個時代風華下的紋理脈絡,從清代街屋、日式宿舍,到民國四五十年代的步登公寓,以及近代的高樓大廈等,而在城市的許多角落中,那些毫不起眼一般房舍,透過多元整建與改造,也能讓老屋煥發新生。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打造一座公眾為公眾的攝影圖書館
在溫羅汀有著許多的名人故居、古蹟及歷史建築等,然而在我們所熟知的老屋樣態以外,原本一間平凡無奇、破舊閒置的一間房舍,在攝影師曹良賓與夥伴們的努力之下,集眾人之力,改造成為全台灣首間的非營利攝影圖書館「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以明亮且通透的建築空間邀請大家一同進入。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由攝影師曹良賓於 2016 年成立,當時還在一幢老公寓的三樓,隨著藏書量愈來愈多,團隊意識到了空間的飽和,透過台北市政府活化閒置房地的相關計畫,Lightbox 來到了這間原本狹窄陰暗,採光不足且潮濕,同時已閒置多年的老舊眷舍。「既然這是一間公共圖書館,我們希望把改造心力花在更具公共性的空間,更有意義也更有成就感。」
在整建的過程中,有著許多人的參與,有人捐書、有人捐款、有人成為團隊夥伴或志工,甚至是整修的工匠師傅們也紛紛捐獻材料,或是運用剩餘木料,免費製作家具。這樣集結眾人之力,共享共構的成果,獲得了 2019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社區空間類首獎,讓大家看見不同於以往的老屋定義,也打開了對於城市老舊空間,藉由多元整建維護後活化運用的可能性。
青田中,以老屋新用賦予老房子一個嶄新的面貌
南萬華,古稱「加蚋仔」,早期為農村,即便現在住宅林立,巷弄內卻依然保持著獨有的寧靜恬和。座落於此的「青田中室內制作」是一棟將近六十年的老房子,擁有著台北市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的前後陽台,在兩位室內設計師的改造下,將原有的隔間牆打掉,引入更多的自然採光。
因緣際會下,青田中參與了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舉辦的老屋新用計畫,在空間整建改造完成後,舉辦了一系列回饋活動給加蚋仔當地居民參與,將過去的照片洗出來給參與活動的居民看,大家都對老屋空間的改變感到不可思議,也慢慢發酵出改善老屋的想法,青田中也針對萬華區願意將老屋翻修者給予免費輔助丈量與設計規劃,希望能夠過整建讓老屋持續勇健,等待後人再次述說其蘊藏的文化與歷史,也以全新的方式再次連結起人與人間的情感。
什木工地,翻轉對工匠的刻板印象,建立匠人的教育基地
在南港展覽館二館的對面,隔著車水馬龍的南港路,有著南港第一條被開發的街道「中南街」,仍有著許多老建築比鄰而居。在這條靜謐的街道上,有一間七、八十年的老茶行搖身一變,成了一間身負意義的木工教室「什木工地」,並入圍了2019 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整面紅磚牆上的器材用具,有著用三合院的門板做成的桌子、用幼稚園的遊樂器材做成的工作櫃,還以許多的舊門窗搭建了木製閣樓,充滿工地的硬漢風格和對老物件的珍惜,這是什木工地的獨特景象,也跟台北建築新舊並存的感覺一樣,有老東西再次翻新,也有新東西被刻上了一些歲月的痕跡。
作為木工的教育基地,創辦人江鳴謙表示希望能推翻大家對於工匠的想像,邀請業界的匠人來開課,串連木工教育在傳統師徒制與技職學校之間的銜接落差,「很多工匠很會教人,不是只是在工地喝保力達 B。」長期投注於老屋的空間改造,對江鳴謙來說老屋新生的意義在於讓更多傳統匠人能有工作機會,資源更平均分散給所有付出心血工作的人。
老屋承載了許多文化與價值,當城市中的各個老屋空間也能藉由整建維護,讓老屋的文化脈絡留存,而讓空間迎向更多元的可能性,那這座城市也能成為攝影鏡頭下最美的光景,豐富這個城市的樣貌。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舉辦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二十年來展現出臺北市各個時代風華下的獨特紋理與多樣化的城市新生方式;而「老屋新用」計劃則自 2016 年起,透過改善老屋空間引入新的活動,增進社區內新的共享及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