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雖然是平原,但翻過田野稻浪後的那一頭,卻又離海很近,生活與海洋可說是密不可分,來到壯圍,已邁入第二屆的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今年則以「看見壯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藝術家融合在地特色,進行現地創作,讓藝術和地方產生對話。
現代化社會的演進,讓人與土地的關係越來越疏離,一些關於生活的故事,就逐漸消逝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而地景藝術節的出現,正是對地域的一種回聲,在人人都可親近的自然場域,以藝術為媒介,讓藝術創作變成是零距離的生活創作,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的目的,正是希望能透過地景藝術和周遭在地產業、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貌結合,讓大家在參與地方的同時,也能思考如何重新尋回人與環境的連結。
從現地創作看見地方自信本質
為此,今年的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邀請九組優秀藝術家團隊,一起為壯圍注入熱情和活力,另外還有二組可說是藝術節的隱藏版彩蛋,總共十一組的藝術創作,來點亮特色地景與農漁產業的人文風貌。
作為藝術節入口意象的《嶼》,是由藝術團隊禹禹藝術工作室操刀,這件高5公尺,寬16公尺的大型裝置藝術,是以鷹架、扇葉和帆布所搭建,也是本次活動中量體最大的藝術創作,靈感源於早期漢人進入宜蘭開墾發展出的「民壯圍堡」,衍伸出圍繞海流的堡壘意象,當遊客步入其間,感受帆布隨著微風吹拂,帶出如海浪流動的視覺之美。
其他像是阿美族藝術家哈拿‧葛琉《迴》、藝術家林靖格《風的季節》、藝術家潘勁瑞《海韻》等三位藝術家,則將壯圍的海風、浪花等意象透過竹編手法轉譯,邀請民眾進入作品,感受周遭環境的親密變化。
融合多元文化背景開展豐富藝術面貌
由法國籍藝術家Fiona Paterson的《海洋和諧》、山田設計(歐舟、簡吟如)創作的《泡風景-傾聽龜島與蛇丘的對話》、藝術家陳建智《風之憶》、藝術團隊共感地景《丘.界》和藝術家陳宣誠與中原大學建築系《丘.迴》,都是利用在地素材特性創作和壯圍巧妙連結,讓民眾與作品透過互動方式,感受到藝術與壯圍農田環境的對話;當然,從去年就持續受到民眾喜愛藝術家游文富的《迷霧森林》也加碼持續展出。
此外,東北角管理處也再加碼兩座大型地景藝術作品,由荒野保護協會藝術家志工林勇任創作的《鯨愛Taiwan》,以海洋為題,希望藉著增進「人」與「海」的親密互動,讓「海洋生態保育」受到重視並真正落實。至於在地在地畫家邱憲章老師打造的《色漾》,則透過孟宗竹搭配現代數位版畫噴繪,是行銷宜蘭天然植物染的絕美藝景。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邀請融合多元文化背景的藝術團隊,用創作為宜蘭田野聚焦,這些藝術作品不僅能引發人們對生活之美的關注,更開啟連結城市與自然的想像藝境。
2020漂浪踏沙—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
展出日期:即日起至110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
文 | Iain
資料提供 | 蔚龍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