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義回想1994年,剛從紐約建築師事務所回台灣時,心裡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偉大的建築師,作品可以被全世界媒體報導,只是回來後,房地產最景氣的時代已過,這個夢想很快就破滅,卻出現另一股契機,「很多年輕設計師投入教職,並參與公共議題的創造。」他也進入交大建築系任教,並參與小型的公共設計,其中讓大家印象最深刻就是減法美學,「當時看到太多人造公共工程,破壞環境也造成環境負擔,我希望能推動一種讓公家機關朗朗上口的理念。」他跑遍全台各地巡迴演講,也因為這些公共參與的經驗累積,2011年正值他48歲生日前兩天,意外受邀回到故鄉台東,擔任台東縣副縣長,「與其對環境有所不滿,不如進場參與改變。」
從小事做起
我們非常好奇,當時已經年近半百,大可以舒服地繼續擔任教職,何必攬事在身?他倒是很爽快地說:「太值得了啊!很有歷練。」這話講來有點苦澀,副縣長必須站在議會被議員質詢,不斷和各單位溝通再溝通,「坦白講很辛苦啦,當年台東是全台灣最沒有資源、最偏僻的地方;這也是老天對台東最大的祝福,因為沒有好的條件,不像西部有太多開發,相對也沒有太多破壞。」他超級樂觀地說,「這就像非洲賣鞋,大家都不穿鞋,你賣一雙就是一雙,很多機會,因為台東什麼都沒有,做出東西就一定會被看到。」任內積極促成在台東糖廠舉辦2014台灣設計展及TEDxTaitung;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後,上任台東設計中心執行長,針對街道市容、公部門名片再設計等細節切入,已成為城市設計的最佳參考。
他又舉了另一個交大的例子──這個以科技為本,整個校園都是穿藍白拖的宅男充斥,當年他時任總務長,把會議使用的筆全部改成無印透明桿原子筆、讓紅布條和充氣拱門消失、改指標、改宿舍和餐廳,「從最小最基本的事先做,才有辦法繼續內化成核心價值和文化。」當年的科技宅大學,現在已經變成台灣最具美感校園之一。而設計中心剛宣布升格研究院,第一個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新聞,就是由聶永真操刀的新視覺識別設計,「我永遠認為,不需要做量體很大的事,但要做偉大的事,就是要有觀點、對社會有貢獻和影響。」這些都是不需要龐大預算就能做到。
設計是跨界合作的溝通平台
「我的觀點是不要在同溫層裡找機會。」但跨出同溫層,表示需要更多「溝通」,就以近期的合作案為例,年初配合蘇花改通車,公路局和經濟部工業局兩大部會,聯合5大客運推出全台最美巴士「北花線-回遊號」,這是台灣第一個用設計導入的跨部會合作,期待用設計把車體塗裝、窗簾和所有識別標示重新設計。第一次召開大會時,在產業工作40年的車體打造公會理事長不客氣地用台語說著:「你們都是讀書的啦!」
言下之意是,這些在象牙塔裡的學者們,空有理想根本搞不懂這一行的運作邏輯,最後理事長帶著懷疑和不甘願的心情接下任務,沒想到執行完,他超級興奮也很驕傲自己參與其中,這種和設計合作的機會,完全顛覆他過去的工作經驗,結果出乎意料地好。「以前都是施工者提供10個圖案、10個顏色給業主挑,設計沒有機會介入,我們想改變這個生態系統,讓設計變成施工者、業者和公家機關間的重要平台。」白話一點講就是,他們的任務是站在第一線,幫忙擋掉溝通的子彈,轉譯成彼此聽得懂的語言而互相合作,這也是台創中心升格研究院提到「整合」任務的一部分。「國家斥資上百億做蘇花改,它不應該只是一個工程,花蓮這麼美,我們在想的是回家的路怎麼透過品牌形象重新定位,透過車體打造和體驗,讓工程結束後可以翻轉地方。」
主動出擊嫁接生態
過去台創中心是固定業務,由經濟部委託,沒有習慣主動出擊,現在研究院設立獨立研究組,有自己的研究能量,可以到各部會、地方、企業敲門談合作,「我們主動發現問題、界定問題,讓設計能在不同產業和單位間合作,我們還會紀錄過程,提煉出其中的know how,讓它有成為模組化的可能。」未來個案經驗就能被複製,擴大影響到其他領域,北花線巴士、屏東台灣設計展「超級南」都是研究院升格、為整合各部會協調所做的暖身,他們已經提出研究院的8年計畫,包括循環設計、醫療和長照、設計與製造整合等,接下來還要改造地方衛生所、年底身分證換新設計,「台創中心在做的是價值的實現,研究院則是創造價值,創造是主動的,我們嫁接一個生態系統,讓更多設計師,能跨界跟不同專業的公部門、民間企業或學術機構合作,當這些生態成熟,就會變成台灣經驗,可以和世界交流、做設計外交。」
暫停能把方向調整得更好
3月初才剛上任就因為疫情緊繃,讓很多籌備已久的活動被迫暫停延期,我們以為會讓他覺得有點受挫,他卻說「轉型過程中真的太忙,很多事情要做,很難有時間停下來整理,或有時間想比較遠的事,這也許是讓我們能建構自我訓練和價值的時間點,我們正好有機會能做好內訓,主動去找出台灣可以透過設計再跨界合作的機會,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從2011年接任台東副縣長,到現在專職進入設計研究院,有講不完的經驗分享,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過程,「我有太多想改變的事,到現在還是,天天都是。」印象最深刻的是,採訪最後我們問他,在政府單位每次都要面對這麼多艱難的溝通,從來不覺得辛苦嗎?他卻很爽朗地說:「不會啊,我每天都覺得很開心!」
文|詹筱苹
攝影|黃少柔、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更多精彩內容均收錄於La Vie 2020/4月號《策展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