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一台很老很老的英國音響,完全呈現報廢狀態,你會選擇依循古法,拾回同年代的所有零件,完整留存工藝文化?還是替換成現代零件,改成台灣相通的接頭與電壓,讓它在生活中繼續運作?對於物外設計創辦人楊格、廖宜賢來說,他們的選擇都是後者。「我蒐集這些東西是為了體驗,我好奇它拿在手上是什麼感覺?」
楊格說,好奇是他蒐羅老物的一切開端,而物件最初被製作出來,就是為了被人使用,也都反映了當初設計者的世界觀。他以擴大機為例,不同國家產出的音色都不同,日系聲音清亮、空靈,是因日本有很多木造房,重低音頻會導致房子共震;台灣人傾向英國體系的擴大機,因為兩地建築構造雷同,有很多公寓和加強磚造。
同樣著迷物件被製作出來的過程,廖宜賢指著收藏的古董打字機說,鍵盤排列和現今電腦鍵盤一模一樣,「以前就會很困惑,為什麼不是照ABCD的順序?事實上當初有研究過,目的是要讓打字變慢。」原來,最原始的打字方法,是按下鍵盤後帶動橫桿推移,透過色帶完成打字,打字太快會導致橫桿打架,發生故障。「倒不是說以前的東西比較好,我覺得是酷,哇,居然要這麼繁瑣地操作一個機械。」
報廢相機重新發光
但在生活中使用老物可不完全是件浪漫的事,他們會將較少使用的物件賣給同好,否則東西會無限制堆積,這時生活就糟糕了,「第一沒錢,第二沒空間,第三生活中充滿這些老舊的東西,超級不方便的。」楊格說,物件總有壽命,擺久了總是會壞,壞了就要送修,一台相機今天快門有問題、兩天後掉了幾個螺絲,「玩古董的人如果自己不會修,就是很痛苦的輪迴。」他也在送修的經驗中發現,「這些東西已經很古老了,我希望它變成什麼樣子?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通常跟維修師父排除故障的邏輯不太一樣。」於是決定親自動手,看看這些物件發生了什麼事。
早期兩人都愛玩古董相機,第一件修復的老物就是蛇腹相機。廖宜賢回憶,當時的蛇腹已破爛不堪,他們設法畫出展開圖,做了很多紙模嘗試尺寸,最後再重新貼回去。但有時相機已完全報廢,又捨不得丟,他們就想到,相機是存取光的物件,燈具是釋放光的器具,兩者是不是可以結合?除了蛇腹相機,還有美國的閃光燈,使用鎂絲作為一次性燈泡,燃燒時會有絢爛閃光,他們拆解這些機種,研究怎麼配線不會影響基本操作,改造一台相機燈就得花上數個月。楊格說,「每個零件我們都去凹工廠,以打樣的形式拼湊出來。」但他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繁瑣工程,而是朋友拿著爺爺的相機遺物,希望可以幫忙改造,讓物的情感以新形態回到生活。
聽古董擴大機唱歌
楊格自嘲修復老物「水很深」,從過去癡迷古董相機,現在興趣移轉到擴大機。「我喜歡聽人聲跟爵士樂,古董器材會有很特別的聲音或韻味。」他解釋,最早的聲音儀器從留聲機開始,對人聲的中頻渲染特別豐富,1980年代搖滾、電子樂興起,慢慢衍生出更多元的高低頻變化。「第一次修復機器,最害怕的就是燒機,有冒煙過,好可怕,哈哈哈。」但現在他已進步到打開機器的蓋子,就大致了解問題所在的等級,經驗累積出的安全感也讓他在修復時更安心。
他最近修好一台1970年代初的英國擴大機,到手的狀況完全報廢,「這類品相在古物市場的分類叫for parts or repair(只可以用來修或拆零件),我們都笑說那是一塊屍體。」他描述打開蓋子的狀況是「湯湯水水」,電解電容都已漏出,為尋找可用的零件,他找上半歇業的電子材料行,「老闆常常是一個頑固的阿伯,哈哈,要一直去找他聊天,去翻他的櫃子,問他有沒有特定規格的電容或電阻。」很多時候千辛萬苦買來的零件,插上電發現聲音有變化,但是變得更差,他笑說這已經是玄學了,至今大家都覺得電子材料對聲音的影響很神秘。
楊格花了一個禮拜處理電路,讓這台擴大機可以運作、插電不會爆炸。但一機還有一機難,他曾為了修一台木頭收音機,因為內部機械都已經炸開,只好上eBay尋覓1960年代的收音機電路圖一探究竟。「這東西還真難找⋯⋯」他拿出一張寫著service instruction(服務指示)的電路圖,那是維修站跟原廠才有的文件,「上面有編號跟數值,我只能一個一個對換,比如說我找到20uf這個零件,發現它已經燒焦了,我就去找一個跟20uf一模一樣的零件換上去,但它發生了什麼事我還是不知道。」技術和勞力兼具的過程,他卻在其中得到療癒,「我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做純粹手工的事情,它不是你平常在想事情的思考,那時候思考會停下來,你必須全神貫注把步驟記下來,不能把小零件弄不見。」
修到符合現代生活的樣貌
物件能在生活中好好用上,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當然另外一派前輩會說這不對,你改了它,聲音會不一樣。但我自己常開玩笑,如果東西是1930年代,你也沒有活這麼長,怎麼知道它出產時是什麼聲音?」楊格說,把老物修到符合現代人能使用的樣貌,它就會繼續活下去,否則很容易被不理解的人當成垃圾。他最近在回收場挖到一台駐台美軍的擴大機,他覺得修好後會很值錢,但對回收站來說就是價值2,000塊的廢鐵重量。
廖宜賢想起之前在英國Portobello Market買到一支古董筆,上面刻著某一個人送給某一個人的英文名字,老闆看他很喜歡,一塊錢都不給他殺。「100年後我們的筆也許會出現在那邊,物外的品牌搞不好都消失了,這支筆歷經我們製作,也許有人用它寫下情書、立下遺囑,100年後,一個小夥子在市集看到它,跟老闆殺價。」設計、使用、修復、再使用⋯⋯人間有沒有輪迴不知道,但沒關係,物的流轉就是這樣見證著人的情感。
印象深刻的修復古物
相機燈
這台古董蛇腹相機當時已經完全報廢,廖宜賢與楊格想到,相機是存取光的物件,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將過去數十年存取的光放射出來,變成一盞燈?結構採取兩人喜愛的懸臂燈,每一個零件都專程找工廠打樣,親自跑所有製作流程。
擴大機
楊格在日本買到這台1970年代初的英國擴大機,蒐羅美國、德國、台灣等地的零件,重新處理電路,現在已經可通電正常運作,至今都還在調整成喜歡的聲音。但他現在都是憑自己的聽力測試聲音,他笑說再更瘋狂一點就要購入儀器,目前已有前輩在推坑。
物外設計 ystudio
由楊格、廖宜賢共同創立,認為物件之所以被設計製作出來,就是為了被好好使用。專注於製作文具,傳遞文字與書寫之美,產品可見於巴黎、米蘭、倫敦、哥本哈根、紐約、東京、上海、香港、曼谷、奈及利亞、以色列等地,最近推出與霹靂布袋戲聯名的鋼珠筆。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物外設計
更多老件修復與改造工藝均收錄於La Vie 2020/12月號《修復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