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到臺中中區,新站在四年前啟用,一層又一層的金屬屋簷,好似舞者兜轉開的蓬裙。鐵路高架化是一場彰顯又華麗的舞,但在顯目的新建設底下,卻另有一項值得關注的保存計畫默默完工,那就是往昔火車舊鐵道通行的土堤轉型成的「綠空鐵道軸線計畫」(Taiwan Connection 1908,簡稱綠空計畫)。
搶在年底公開的綠空計畫,成功再利用鐵道遺跡為城市休憩綠帶,由臺灣團隊完成的在地設計,一舉拿下雪梨設計獎金獎、法國NDA-NOVUM DESIGN AWARD金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等九座大獎,為年度被指為媲美紐約High Line Park或韓國的Seoullo 7017的重要城市建設。
保存特有過路空文化
時空回溯到綠空的前世,那是1900年日據時代臺中市區街廓改正計畫之始,為興築鐵道路線以及解決綠川河水漫流問題,進入舊臺中車站的鐵道配合地勢鋪設高於地面的土堤,形成了火車駛入市中心時,列車在鐵橋上轟隆通行、居民在鐵橋下穿越生活的奇景。
自1908年臺中鐵道全線通車,這個被暱稱為「過路空」的城市風景,是百年前臺中最鮮明的門戶意象。然而,至2009年啟動鐵道高架化工程,計畫中預計拆除舊鐵道,而不忍土堤歷史地景的消逝,地方居民於是發起倡議保留舊鐵道。幾經思考,最後這「過路空」的城市風景終得以留下,與新站、舊站、一代站的「三代同堂」火車站一併成為臺中城市歷史展場的建築物件。
參與臺中地景逆轉的臺中都市發展局黃文彬局長表示,綠空計畫的核心精神是「縫合」,那不只是把舊鐵道釋出成為帶狀開放空間,更是要連繫起地面與高空、前站與後站、鐵道與河道、當代與過去、人與歷史⋯⋯將之匯合成為嶄新的都市天際線。
走讀地景縫合破碎記憶
在最大量保留舊文物的前提下,由謝文泰建築師以及吳靜宜景觀設計師聯手展開綠空計畫的大改造。從舊臺中火車站向南、向北延伸的1.6 公里,土堤上種植了各種各色的植物及樹木,並且保存了真實的鐵道紋理、老電線桿、電氣化設施。
土堤下,昔日穿越土堤的火車路孔則是擴大成為穿廊,抬頭看有凌空鐵軌,陽光與風自由來去,眼前有綠川河畔風光招手,使得土堤不再是交通路障,而成了引人穿梭的開放式生活藝廊。如今看來輕鬆愜意的穿廊,在綠空計畫建設期間,卻是遭遇最多挑戰的部分,尤其是開挖時發現了一座1906∼1907年的橋檯遺構(註1),這個「意外的禮物」使工程緊急喊卡,團隊得回頭檢討、重新設計,才能完成新舊共榮的面貌。
走在綠空沿線,有示意老松町驛所在舊址的老松茶亭,用臺中最早二輪戲院南華戲院為發想的星空劇場,象徵早期綠川沿岸吊腳樓的外挑平台,以及依水泥、路軌、銹鋼、枕木、道渣碎石、蛇籠牆等鐵道元素設計的座椅、涼亭以及指標系統,種種線索都在連結從前鐵道日常,喚醒已逝的生活記憶。
此外,綠空計畫休憩節點的涼亭、坐椅、平台,巧妙結合鐵道文史、經濟產業、生態環境、庶民生活等,把文化脈絡融入空間體驗,讓新世代人也可在地景走讀之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臺中城市記憶。
新思維翻轉城市再造
倘若沒有綠空計畫,那這裡會變成什麼?「恐怕是市民大道吧。」都發局黃文彬局長用臺北火車站來說明,早年北車也有東西南北出口,四周交通非常混亂,直到鐵路地下化改善了情況,但取而代之的市民大道,把火車換成汽車,都市裡仍然是車行為主,缺乏人的角色。
「我們想用綠空計畫突顯臺中不同其他城市的性格。」從前鐵道被視為大路障,決定保留之際的反對聲音很多,很多人無法想像土堤留下的樣子,他說「以前房子是背對著鐵道,有了鐵路高架景觀之後,房子紛紛改建,向後轉!」並且,這也是提供人們不同視角,在不同高度看臺中。走在以前火車路線的土堤,上面是高架鐵道,下面是車道與河道,中、高、低的三度空間,加上時間與感官,形成了「五度」空間的體驗。
坐在舊鐵橋改造的座席,居高臨下欣賞底下路口,車往車來的繁忙景象,而散步在土堤上時,又能清楚看見綠川的壘石堤岸,以及水泥樓房內夾雜的日式木造老屋,黑黝得像一塊嵌在歷史沈積土的礦石。站在不同高度上,確實清晰可見這座城市的前世與今生。
走經一座折線亭,銹鐵牆板特意框出一條小弄,特寫老臺中人的舊式生活。印象深刻上頭刻蝕一句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的「明天有明天的風吹」(註2),城市地景的消逝有如風來去,但這陣新風吹出了不同的方向,把記憶交棒給下世代的人。
文|李佳芳
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廣告
更多創意城市與設計新知,請見La Vie 2021/1月號《拆解一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