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美學」計畫讓美感從教育紮根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設研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邁入第二年,從2019年時用一年的時間改造9所校園空間,到這次歷時10個月,讓全台25所校園空間的美感大進化,皆是為了讓孩童們從環境中,自然而然養成美感。而此次的「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分為5大類別:「機能收納」、「特色教室」、「閒置空間再造」、「指標及空間翻轉」、「生態學習」,讓美感學習跟生活結合在一起,並落實使「美感從教育紮根」的理念。
第二輪「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全台25所校園
第二輪的「學美.美學」計畫改造了全台25所校園,並於今(12)日舉辦成果分享會。設研院院長張基義分享,台灣設計研究院的成立宗旨為透過設計及美學來改變台灣,並帶動公部門的創新,而教育是最長遠且有效的投資,學美.美學計畫也是教育跟設計結合的指標。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更獲得日本2020「Good Design Award」 金獎的肯定,可被視為是美學教育的典範。
深入閱讀▶ 台灣校園美感升級!教育部「學美‧美學」用設計改造全台9所學校司令台、教室、餐廳空間
前進5大類別改造校園!
機能收納改造
台中市大智國小 機器人教室 2.0
設計團隊:考工記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位於台中的大智國小,特色之一即是擁有機器人課程,也因此教室需要大量的零件收納櫃,以及把空間分為教學區及選手訓練區;而原本的教室使用拼湊的家具、風格不一,也缺少了創作展示及收納空間。
設計團隊將原木色的桌子搭配白色椅子,取代原本風格不一的家具及櫃子;教室前設置了白板及投螢幕,中間則以收納櫃區隔教學與選手訓練區域,後方的洞洞板也讓公具可以被好好收納;玻璃窗的設計也提供學生展示作品。
特色教室改造
嘉義市嘉北國小 嘉北Arc音樂廳
設計團隊:小福砌設計 ✕ 台灣田野工場
嘉義市嘉北國小的管樂隊是學校的特色,不過,原有的團練教室擁擠,也缺乏了收納樂器的空間。設計團隊便打造裝有滑輪、可收納移動的舞台,以及大面積的 白色、綠色的長短布幔,讓空間可依功能而有直/橫式的演奏、 團練、教學4種模式。
而新增加的後台區域,除了讓學生準備之外,也變身為收納樂器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學生也參與了改造過程,新音樂廳的木椅是他們幫忙製作,不只是硬體上的改變,無形中也讓孩童們學會珍惜新空間。
台南市勝利國小 孩子的影音現場
設計團隊:木介空間設計 M.J Design
台南市勝利國小擁有學生攝影實作課,相當有特色,不過因為資源不足,學生之前只能使用電腦教室做為攝影棚,不僅空間擁擠、堆放雜物,也缺乏了符合教學以及實作的空間規劃。
設計團隊將空間分為「創作討論室」與「媒體製作室」,前者採可自由變換的桌椅組合,讓空間應用更靈活,並融入台南古城的城門意象;後者具有懸吊支架及背景捲幕,提供自由變化的攝影燈光和專業的拍攝布景。此外,新增的收納區、剪輯區及梳化區也讓整個空間更為專業。
閒置再造改造
新北市深坑國中 空間變幻場
設計團隊:形構設計
新北深坑國中原本一樓穿堂及2、3樓梯間有四處張貼的文宣及雜亂的管線,缺乏動線及空間的規劃,因此,設計團隊提出「一個場域、三個劇」的設計概念,設置了大紅色、可動式鐵件隔屏,讓師生能在此進行交誼、集會、課外活動等,賦予空間更多的可能性。
設計團隊從入口意象開始,協助學校整理文宣及管線,提出統一的管理方式,讓原本雜亂的川堂,變得簡潔又具功能性,而團隊也帶領師生進行工作坊,讓大家一起參與改造的過程,藉此激發他們對校園美感的敏感度。
指標及空間翻轉改造
宜蘭縣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 宜特的飛翔川堂
設計團隊:多龍工務設計有限公司
宜蘭特教原本的穿堂整體過於剛硬,因此校方希望營造出具有美感且溫暖的印象,加上學生下課後會在此處排隊搭車,但所使用的輛識別旗座不利搬運、收納,也缺乏美感。
設計團隊降低了原本川堂的彩度,增加了空間的明亮感,也以柔軟的空間線條搭配不同觸感的牆面材質,讓整體建築看來較不厚重;沉重的旗座也改為較輕的布旗,並以清楚明瞭的數字標示。值得一提的是,川堂上方更融入了宜蘭特教學生的創作,別具意義。
新竹市北門國小 同心.童心
設計團隊:黑生起司創造股份有限公司
北門國小的禮堂「同心堂」除有光線昏暗、舞台太高太小、機電管線雜亂等問題,空間規劃也不符合現況的使用需求。因此,設計團隊以「校園博物館」為概念,將禮堂打造為「兒童探索基地」。
設計團隊以高明度的色彩刺激學生的視覺體驗,並重新打造了表演舞台,規劃多功能使用的展示坐具,滿足空間中不同的使用情境,讓這整個空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生態學習改造
桃園市平鎮幼兒園南勢分班 丘陵上的幼兒園
設計團隊: 氛圍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平鎮幼兒園原本的人車動線混雜,加上遊戲場設施單一,限制了孩童的想像力。而設計團隊將平鎮的客家意象融入這個空間,並結合客家族群居住生活的代表地景「丘陵」,展現在地的獨特之處。
設計團隊首先重新規劃入園動線,將人車分離,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並把戶外區域打造成結合遊戲及教育的小丘陵區,啟發幼童與自然植栽一起互動,盡情享受充滿美感的新天地。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