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萬華,你腦海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或許在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裡,會是遊民、陣頭文化、剝皮寮等,然而,這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卻有許多地方值得人們去探索。將於1月16日開幕的「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展覽邀請曾熙凱與李政道擔任策展人及協同策展人,招集藝術家規劃出6大場域: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花街,並以食物設計為載體,打造出從前菜到甜點專屬萬華的6道佳餚,讓大家以不同的角度認識艋舺!
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 1月16日正式開展
原定去年10月開展的「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因疫情受延宕,終於將在2021年1月16日正式開幕!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策展人曾熙凱與協同策展人李政道,邀集藝術家親自走入萬華,共同打造出6大主題(場域),並以精緻料理(Fine Dining)的方式,設計出具艋舺味的料理。
設計專屬萬華的6道佳餚
策展團隊認為,廚師在創作料理的創意不亞於藝術家,因此選擇食物設計為傳遞訊息的載體,也邀來調酒師、調香師、燈光設計師、音樂創作者、視覺設計師等共同創作,延伸出氣味、聲音、視覺、空間等五感體驗;盼望透過設計啟發大家進來萬華,並從中了解不同產業具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專屬萬華的6大場域 X 6道佳餚
廟宇 X 前菜
萬華為廟宇密度極高的地方,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山宮、清水巖、龍山市等,甚至還有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廟宇,而廟宇對於萬華人而言,不僅是信仰平台,更具有一種凝聚力。策展團隊在展區中打造一根龍柱,上面有許多專屬萬華的hashtag,像是#月老、#頂下郊拚、#清水巖祖師廟等,讓大家從中了解艋舺的歷史脈絡。
主廚方柏儼以「眾人之力」的精神作為核心概念來詮釋廟宇,用三層塔皮當作寺廟的結構,並加上干貝、葡萄、金箔等,代表不同意象,最後再灑上細小的鮮花,表示信徒的心意。
市場 X 湯品
萬華的新富市場及東三水街市場,不論是在地或外地人都喜愛走逛的地方,而策展團隊透過談論市場的存在是什麼?又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帶出這裡不僅是販賣商品,更是與家人的共同記憶滋味,並以影像帶領觀者從三個萬華人家庭餐桌上的湯滋味,探索艋舺的日常生活樣貌。
從市場的不同攤商到負責採買的家人,最後都各自形成家庭記憶味道,如同每個人家中都有的那碗湯,而對主廚方柏儼而言,家庭的回憶滋味就是蒜頭雞湯,因此他選擇以此呈現,而做為基底的湯凍支撐著中間的食材,也象徵著市場撐持著每個家庭。
青草巷 X 餐酒
位於龍山市旁的青草巷,擁有許多歷史悠久的青草店,而這塊展區中放了不少特色草藥,像是台灣蒲公英、萬點金、百症草等,並由胭脂食品社主理人王琬萱將每家青草店的苦茶轉化為製作調酒常用的苦精,搭配Sidebar調酒師鄭哲宇以調製馬丁尼的手法,並結合經典調酒Pink Gin,再加入苦艾酒,共同打造出這杯「救苦救難」,將原本治療疾病的青草,轉變為療癒心靈特調。
大理街 X 主菜
來到萬華也不能錯過有名的大理街艋舺服飾商圈,早期這裡曾有高達近兩千家各式服飾店面,目前僅存約400家店,裡頭販賣從外穿的衣褲、內衣褲、居家服都有。而林特搭配出各式「台帥穿搭」,不論是蘇格蘭格紋、蕾絲、豹紋等,演繹出來自大理街的專屬時尚!
主廚方柏儼將大理街當作一道主菜,並以代表貴氣的龍蝦來詮釋,連結了他眼中這裡主力消費群的喜好,並將食用花瓣融合進麵皮,做為龍蝦的衣服,淋在上頭的醬汁,就如同珍珠首飾般,完美妝點了華服。
工藝 X 甜點
萬華傳統工藝多與信仰有關,從雕刻、刺繡、燈籠、製香等,皆是為神明奉獻的工作者,而從中,看到的不僅是精湛的技巧手法,而是他們專注而單純的精神。透過展出這些工藝師的細緻作品,如香枝、神明衣等,甚至還有逗趣寫著「神奇」與「寶貝」的燈籠,顯示出職人親手打造的作品,不僅是他們的寶貝,也造起了地方的神。
甜點主廚廖盈淇體會到虔誠與專注乃是工藝傳達的精神,而恰巧在走訪貴陽街時,找到一攤依循古法製作且幾乎要失傳的古早味甜點鋪「涼粉伯」,而涼粉雖然原料簡單卻也費工,就如同工藝師們必須一心一意地在工作,因此她以學習西點的經驗,改變麵粉與涼粉的質地,打造出融合傳統與新意的甜點。
花街 X 甜點
策展團隊跟著熟門熟路的人走入花街,才發現,其實現今這些地方不如大家想像中得複雜,且了解到茶室姊姊們各自有故事。展區中復刻茶室模樣,不論是點歌本、水果盤、高粱兌水等,搭配上轉動的小霓虹燈,宛如踏進真正的花街。
甜點主廚廖盈淇以稍縱即逝的「泡影」做為花街甜品的概念,並在泡泡頂端放上各式華美食用花,呼應花街表面上的美好,再灌入以高梁為主體的泡沫幕斯,最後再放入走訪現場時吃到的水果;而主體的泡沫也表現出,走出店門後,剛剛發生的一切就如同短暫的夢境。
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
展期:2021.1.16-5.9 10:00-18:00(週一休館,春節開館時間請見網站)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近捷運龍山寺站3號出口)
免費參觀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