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去日本買衣服的經驗,每次看衣服時都察覺不到店員的存在,但當你要問價格、正要轉頭時,他就會馬上出現在你面前,我想像的指標系統就是這樣,你需要它時,它可以讓你輕鬆辨識,但當你關注在其他事情時,它也不會干擾你。」這是角白設計負責人莊濟寰(Roger)對指標系統設計的期待。
車站2號出口往哪走?你知道洗手間在哪嗎?要回答這些方向性問題,往往得仰賴指標系統,舉凡車站、美術館、百貨公司、飯店,都可見其蹤跡;融入場域的同時,指標也肩負著資訊傳遞的重要任務。參與過許多指標系統設計案的Roger,近期新作為嘉義市立美術館的視覺識別系統(VIS),從logo開始,一步步形塑嘉美館的品牌形象;而其中的指標系統正是相對隱性的存在,「因為美術館真正的主角是展品,所以我希望指標可以退到最後,提供指引功能即可,不要再創造更多物件讓民眾心緒混亂。」為了與該場域相融,指標最後不另作量體,而直接以牆面絹印的方式呈現,icon顏色也使用深灰色,絲毫不搶展品風采。
要達到空氣一般的存在,其實並不容易,背後所付諸的時間心力不容小覷。操刀新竹火車站指標系統優化設計的Bohan Graphic負責人施博瀚表示,由於指標系統存放於真實場域,不像一般logo設計能在紙面上與客戶討論就好,場勘極其重要,「我都會想像自己是第一次到這個場域的人,對於動線的理解是什麼?然後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這空間的布局,思考如何能夠更好。」
指標落點因地制宜
新竹火車站因為歷史悠久,且場域功能明確,指標的落點大都沿用原來的位置;嘉美館亦同,各樓層的平面配置相似,落點位置並不是一件太傷腦的事。反觀某些高複雜性空間,就會需要空間設計師介入,進行整體動線規畫,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車站。
Roger分析,要判別落點位置,通常有幾項參考,例如該處是否屬於動線樞紐位置、單一通道過長時會增設落點等。而依據場域功能的不同,落點位置也會有所調整,以商場為例,由於周年慶等活動會造成大量人流,設計師在規畫指標落點時,需事先了解百貨慣用的廣告訊息露出位置,若以頂掛式橫幅廣告為主,那指標就要避免設置在天花板附近,以防遭遮擋,導致周年慶期間大批民眾迷路的窘狀。
落點位置沒有絕對,視空間條件而定,好比電影院就不適用嘉美館的絹印手法,因為燈光過於昏暗;反觀美術館等擁有大面玻璃、任自然光傾瀉而下的空間,若設置電影院常見的燈箱式指標,反而會看不清楚;又或是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指標則以頂掛矩形量體為佳,因為這樣一來,將能顧及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以免大家一窩蜂擠至牆面前閱讀指標訊息,造成人潮堵塞。
icon 組合應用大哉問
icon設計重點在於風格的一致性,分成線條感,色塊感、幾何圖形圈限3種,例如手機app就屬第3種,「但新竹火車站icon都是混著用,空間會太跳,所以當我們用統一的架構去收整,即便看起來差不多,你還是會覺得整體變舒服很多。」施博瀚說道。正所謂魔鬼出在細節裡,原先計程車和公車logo的風格明顯不同、各種人像在內的icon也可見肩膀造型不一等,逐一修正後,不僅大力減輕視覺的凌亂感,也讓新竹火車站搖身變成一處清幽雅致的公共客廳。
「如果畫茶水間,是要畫飲水機、茶壺、還是一個人在喝水的樣子?」icon繪製的首要考量即為易辨性,而在繪製完所有icon後,便是時候思考如何組合與應用。他表示,新竹火車站的問題在於,同一塊招牌內的指引混亂,進而影響導視效果,因此需要重新梳理,例如將同方向的指標icon置放同一區塊,增加資訊的閱讀效率;換言之,指標設計是一種資訊圖表(infographic)的呈現,「設計不只是靈感,還是一個整理的過程。」
而對Roger來說,指標系統設計更是和業主共同邏輯推演的過程。例如他曾和館方來回討論「館長室」指引資訊的實際需求,「嘉美館分為展館和行政中心兩個建築體,而展館主要是以觀展民眾為主,並非洽公人士,所以在展館中使用『行政區』來取代『館長室』更為洽當,而『館長室』的字樣則是標示在館長室的門口處。」以來訪者屬性做為判斷依據,是十分有效的策略,另外,針對與民眾觀展較無相關的空間,好比機房、電氣室、典藏室等,標示「禁止進入」即可。
不是在欣賞字的美感
綜觀近期公共設計選用字體,會發現嘉美館、新竹火車站、甚至北花線回遊號車體外觀都運用同一套字體「文鼎晶熙黑」。施博瀚分享字型選擇的眉角,一般情況下,方方正正、筆畫布局相對飽滿、近似圖像化的漢字較為適合,例如文鼎晶熙黑,原因在於這樣的字體少有視覺斷差,「如果字的下緣有一段凹進去的落差,遠看就會比較難辨識,但我們不是在欣賞字的律動美感,而是要夠醒目、夠容易判讀為佳。」
中文之外,歐文和標點符號也要納入考量,例如i、l、1三者相像,能明確辨識三者差異的字體就有機會成為設計師的首選。此外,讓指標能否「順眼」的關鍵還有一項:中英文長度差。當英文長度過長時,一般會直接壓縮處理,導致字體扭曲變形,比如火車站哺乳室的英文長度是中文的好幾倍,有鑑於此,施博瀚也特別追加一款窄版字型(Arial Narrow)供交替使用;公共設計要細膩,才會深得人心。
公共VS商業空間
公共指標一般不能輕易改動人們對icon的既有認知,反觀私人企業的指標系統案,畢竟屬於個人資產,把玩品牌風格之餘,也能從中進行更多創意發想。例如施博瀚曾經參與的西門町「路徒行旅」視覺識別設計,在登山越野風、英倫復古風交融,且藏有懷舊氣息的旅館空間裡,可見車牌廠商客製的房間門牌、老式鐵件製成的指示牌等,處處是巧思,與空間氛圍相得益彰,「配角要演得好其實不容易,就像演路人也要演得自然,否則搶掉主角的戲,整體就會很突兀。」
比起商業空間,公共場所的指標系統對可辨識資訊的要求更高,更趨近通用設計,而Roger認為,能否擁有高容錯率最為重要。「如果今天是上坡,結果icon讓我誤認為是下坡,進而造成身體上的危險;或是這個設備『我要你不要去碰』,因為它有電,結果你畫了一個icon,看來像是『歡迎大家去摸』,這都是很可怕的事。」依據視覺經驗不同,人們對符號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設計指標時要盡量符合多數人的符號想像,才能將意外傷害降至最低。
究竟,公共設計如何才能滿足大眾?施博瀚回答:「假設台灣人平均身高是165公分,但門框不可能就只做165公分,你一定要做到連最高的人也可以過得去的高度。」看待公共設計,就像數學的集合概念,光交集(A∩B)不夠,得聯集(A∪B)才行。
莊濟寰(Roger)
角白設計負責人暨創意總監。專長視覺設計、品牌規畫、跨領域策略制定、活動識別等,作品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TID大獎、金鼎獎、金點設計獎等殊榮。近期作品有:嘉義市立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2020蔡英文總統連任競選主視覺、台電企業形象旗艦館《電幻1號所 D/S ONE》等。
施博瀚
Bohan Graphi© 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擅長識別系統、品牌企劃、標準字設計。作品曾獲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SDA BEST100、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ADAA決選、新一代設計銀獎等,並相繼收錄於多本設計刊物中;亦為繁體中文字型「凝書體」的創作者。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莊濟寰、施博瀚、台灣設計研究院
更多設計新知與美感話題皆在La Vie 2021/1月號《拆解一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