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尙設計也許是讓三宅一生躍上國際舞台的推手,但他對設計界的貢獻不只在伸展台上。三宅一生把服裝視為一件產品,他認為形式和結構與機能一樣重要。他把自己視為全球的設計師,不受限於單一國家或媒材的特色。許多他設計的服飾都深具構思,平放的時候,根本看不出來是一件衣料。但放到人身上時,就開始有了生命,隨穿衣者的身形與動作活了起來。
不為少數人做衣服
三宅一生1963年首度發表他的設計,當時他才剛從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畢業,大學主修的是平面設計專業。兩年後,他搬到巴黎,跟在姬・龍雪(Guy Laroche)身邊當學徒。然而,他在法國的一段經歷,強烈影響他的性格形成,卻也讓他離開了設計高級訂製服的行列。受到1968年五月風暴的學生運動影響,他下定決心要為大眾,而非為少數人做衣服,認為所有衣服就應該像牛仔褲或T-shirt一樣實用。
崛起契機
三宅一生回到日本後,在1970年成立「三宅設計事務所」(Miyake Design Studio, MDS)。當時日本正値成長階段,各方面欣欣向榮,整個社會處於樂觀積極的氛圍。國內各產業大有斬獲,其中也包括紡織業在內。日本透過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宣告自己躋身新興技術強國。這是場吸引全球目光的關鍵盛事,也讓甫創業的三宅一生有機會能展現一些他的新概念設計。對他而言,設計衣服是一個契機,去探索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間關係,亦能讓傳統工藝結合大量生產的新技術而再次復興。
用一塊布做一件衣服
三宅一生畢生專注於「用一塊布做一件衣服」,他使用多元變化的素材與方法,有許多甚至不會讓人聯想到時尙業,把這個主題昇華到創造力的新境界。他在「身體」(BODY)系列,用了藤、纖維強化塑膠、金屬線和其他剛硬的材料來製作貝殼造型的上衣。
「三宅褶皺(也稱『一生褶』)」(PLEATS PLEASE)系列,運用了在服裝上打褶的手法:一塊記憶聚酯纖維布料,經過裁剪、縫製後,兩面用紙夾住,熱壓定型。三宅一生用這種方法做出色彩豐富的聚酯纖維服裝,手風琴般的皺摺能完全貼合人體的曲線。
之後更演化出「A-POC」系列,其為英文A Piece of Cloth(一塊布)的縮寫,用電腦操控的工業用編織機或織布機,從把線放入機器開始,透過單一過程就能產出一件精緻完美的服飾。
不斷探索布料紋理與結構
合作和團隊精神是三宅設計事務所的特色,當員工藤原大(Dai Fujiwara)正忙著成立A-POC之際,工作室裡的研發圖隊Reality Lab和研究3D皺摺幾何學的科學家三谷純(Jun Mitani)合作,發展出了「132 5.」服裝系列,這系列的服飾未穿時,就像幾塊折疊平放的布。此外,這時期工作室還研發利用回收寶特瓶再製素材,做出乳白色「陰翳」(IN-EI)燈飾。
促成21_21美術館誕生
三宅一生透過充滿遠見的作品,充分展現設計上的創新,但他的文字同樣造成深遠的影響。2003年他在《朝日新聞》發表了一篇短文〈來做吧!設計博物館〉(Time to Create a Design Museum),文中敦促日本,「一個能驕傲地說自己是全球設計寶庫之一的國家」,應該要成立一個專門的設計博物館。當時,多用途的都市開發計畫區「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正在興建中,於是根據三宅一生的建議,在總體設計藍圖中加了一座「設計博物館」。但因為可用的地點不夠大,容不下藝廊和檔案室,所以最後只蓋了一座能展示藝術作品的機構「21_21美術館」。
美術館於2007年開放,當時由三宅一生、深澤直人和佐藤卓擔任總監,外型簡潔,主體是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水泥建築,屋頂運用了三宅一生「一塊布」的概念,直接用一塊鋼板折製而成。
更多精彩內容,皆在La Vie出版《日本當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