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建築展」3個看展心法!主辦人梁浩軒提點3大看展重點

「聲音的建築展」!3個看展心法X主辦人梁浩軒提點3大看展重點

2020年12月25日由INCEPTION啟藝,帶進東京21_21 DESIGN SIGHT的「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在華山開展,開展至今即使沒有親臨現場,都不難從照片中看出展覽的樣貌:25公尺長的L型白牆,不斷投影各種形式的影像,但如果你以為它只是拍美照的地方,看照片就好,那可就錯了,主辦人梁浩軒說:「如果沒有真正走進來看展,是無法體驗到現場的震撼和好玩的地方,這也是聲音建築展高明之處,我會形容它是既簡單又高級、有力量的展覽。」

《聲音的建築展》台北華山12月登場!東京21_21 DESIGN SIGHT融合視覺、聽覺沉浸式展覽

>>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0071

IMG_3796

常有人說,看展不需要懂,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但每個人的眉角不同,我們特別請主辦人梁浩軒來分享,當初為什麼想要移展台灣?有哪些(他認為)走進來絕不能錯過的重點。

即日起至3/18,於La Vie LINE官方帳號正舉行贈票活動中!詳細參加辦法請見文章末尾。

IMG_3945

視覺表現得簡單又高級

別以為看過很多展覽的人,光看海報就知道展覽有多精彩,2018年梁浩軒到東京21_21看展,在完全沒有預先安排行程的情況下就走進「聲音建築展」,「一開始『看』不懂,前面15~20分鐘,我都沒意識到,眼睛和耳朵聽到的是一樣的,直到大西景太的3D幾何圖形在牆面上出現,直接呼應音樂時,我才整個人像敲到頭一樣驚醒。它完全打破我『看』展的邏輯,原來視覺和聽覺是同步的。」當意會到這點時,才會真正體會到「原來這個展覽很甜,也才有辦法再往深處探究這個展覽重要的本質。」

IMG_3946

他說自己看完展太興奮,立刻打電話給21_21窗口,告訴他一定要移展台灣,「聲音建築展是我近幾年,除了teamLab之外,用視覺表現得更簡單又高級的手法。」全亞洲各地充斥以teamLab手法,展示視覺藝術的展覽,但梁浩軒認為,「聲音建築展」完全跳脫這個框架的視覺藝術,也沒有高冷科技的包袱,而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當下我覺得它肯定可以為台灣做視覺藝術、視覺設計或科技藝術的人,帶來另一種刺激,翻轉大家熟悉的事。」

IMG_6994

大螢幕的聲音視覺化細節

如果以展覽形式來說,「聲音建築展」實在太簡單了,只有一個25公尺的L型舞台,從頭到尾只播放一首歌,並輪流投影8位藝術家作品。但為什麼舞台要設計成25公尺長、邀請8位藝術家、做一場長達40分鐘的展覽?

以時間長度來看梁浩軒說:「展覽總監中村勇吾是60年代的人,他從卡帶、CD一路聽到數位音樂,希望展覽可以回放過去聽卡帶或CD令人沈迷的感覺中。」意思是過去的類比播放器,音樂必須在脈絡裡一首接一首流動,多數人都是邊通勤或邊看書/做事、邊聽音樂,40~50分鐘的專輯,一下子就聽完了。「他覺得這件事情有趣,想重現在展覽中。而透過8位不同視覺效果的藝術家作品,還會讓人錯覺在聽8首不一樣的歌曲。」而舞台拉長至25米,則是因為中村想讓聲音視覺化的效果放大,「當螢幕夠大,聲音視覺化的細節才會被看得更清楚。」

IMG_6995

每個人都成為環境角色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梁浩軒認為,當初中村勇吾在策展時並沒有為了搭上這波潮流而刻意做什麼,「他只覺得L型牆,大家可以走進去變成展品的一部分。」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不就是沈浸式地思考嗎?「大家都在談沈浸式的腳本、劇情,但我覺得沈浸式展覽更重要的是,讓觀展者帶著想法離開。」沈浸式展覽不是讓大家可以拍很多漂亮的照片、不是做出美感上的差異,而是「思想上」,甚至可以向迪士尼樂園沒有數位科技的鋪陳,卻能讓每個走進來的人變成整個環境角色的一部分。所以他才說:「這場展覽,看到、拍到的照片,都不會比你在現場體驗得更好。」

IMG_6988

最後由梁浩軒提點幾個身為主辦人,覺得來看展不能錯過的3個必看點:

1. 片山正通設計的空間

「這個展,讓我不覺得自己在華山,它的空間感很棒。」梁浩軒也曾多次在華山辦展,但他發現,每個策展人都會想盡辦法把空間用到最極致,會希望大家一來就能逛很久,「這裡不一樣,片山讓所有觀展者可以在寬闊的空間裡自由行走。就是要讓大家感覺到自己在400坪的寬闊環境裡,走到和展牆都做得比一般展覽更高、更寬。」

IMG_6998

 ▲ 後台完整呈現8位創作者作品與創作理念

2. 站上舞台近距離感受展覽

梁浩軒發現,台灣觀眾都太害羞,不敢踏上L型牆,真的很可惜,「大家可以坐在展台上看展,近距離才能感受視覺轉換時,像坐在時光隧道或不同情境裡穿梭的迷離感。」無論想在台上跳舞、小孩在台上奔跑,全都歡迎不用客氣。

IMG_7014

3. 連日本都買不到的周邊商品

聲音建築展在日本開展時,周邊商品非常少,現在在Shop內看到為每位藝術家做的明信片、衣服都是台灣另外發展的,梁浩軒都忍不住替自己宣傳,「真的很值得收藏。」

KM8_0234

2020年延續至今,全球各大展覽都面臨停展的窘境,唯有台灣還能有各種精彩的展覽可以真的走進展館裡,用五感體驗展覽最真實的震撼,梁浩軒也語重心長的說:「所有移展成本一定都比自製展覽的成本更高,如果我們排除萬難做到,但大家還不願意買票看展,也意味著台灣市場沒辦法支持國外好的展覽來台,未來也會讓很多主辦方對移展卻步。」別再抱怨台灣的展覽不好看,當有人願意把國外的展覽原汁原味呈現,大家只需要坐捷運就能看展時,有沒有去買票支持就變得非常重要。

IMG_7009

 ▲ 整場只有這個展演的紙片,是特別從日本來台灣,可以動手玩出影像裡的奇幻感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東 2 AB 館

期間|2020年12月25日~2021年4月6日

主辦單位|INCEPTION 啟藝

企劃單位|21_21 DESIGN SIGHT

IMG_7025

 ▲ 主視覺的黑和字體有點暈染的螢光感,都是和日方多次協調後的最佳結果,別忘了多看它兩眼

《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X La Vie 贈票活動

時間|即日起至3/18 23:59

參加辦法|

於La Vie LINE官方帳號聊天室輸入「聲音的建築展」,並按步驟完成小互動,就有機會抽中《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展覽票券1張!

現在就追蹤La Vie LINE官方帳號>> http://bit.ly/36lYqyM

※票券可使用至展期結束。

文、攝影|Elif Chan

圖片提供|INCEPTION 啟藝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集劇集道具、歷史文物,刻畫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從戰爭題材、劇情到美術,公視歷史劇集《聽海湧》無疑是2024最受好評的臺劇之一。全劇以二戰時期為背景,故事圍繞著被派至東南亞擔任「戰俘監視員」的臺籍三兄弟展開,講述動盪時代下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9月10日起,看《聽海湧》不只能透過螢幕,也不妨走進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現場,藉道具、劇情相關文本,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透過呼應劇情真實歷史背景的臺史博館藏,深入《聽海湧》刻畫的時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回家,是「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二戰時期,臺灣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除了招募臺灣人擔任「志願兵」外,也徵調軍夫、軍屬等協助戰地管理或勞動,《聽海湧》主角新海三兄弟擔任的「戰俘監視員」即是軍屬的一種。戰時被動員赴海外各地戰場的臺灣人,在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甚至處死。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他們不只要面對戰爭的血腥與殘酷,掙扎於軍隊命令、人性糾葛之間,更墜入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戰敗後臺灣主權轉移所造成的身份認同困境。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特展重現劇集內外的真實歷史

臺史博特展「《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以歷史為本,交織劇集場景及真實歷史背景,透過3個單元:「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終戰與審判」,讓觀眾更了解劇中因時長限制而未能完整呈現的歷史背景,並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理解、走過《聽海湧》的動盪年代。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

《聽海湧》主角新海志遠生於1926年的高雄,公學校畢業,曾在1942年參加皇民奉公會,於1943年從軍擔任軍屬,赴婆羅州俘虜收容所擔任戰俘監視員。大他3歲的哥哥新海榮輝,則是堅定支持日本的臺灣年輕人代表。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二戰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達成戰爭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成為「皇民」,除了在臺灣社會全面普及日語,也推動神道教信仰、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措施,試圖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對於這些政策,不同世代的臺灣人抱持不同想法,如青年世代在學校受到更多皇民化思想,而容易傾向支持戰爭;中老年世代就未必如此。可當時的臺灣青年,無論戰時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深受日本的宣傳影響。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戰場,陸續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或通譯、戰俘監視員等軍屬,前往日本占領地協助統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臺施行「特別志願兵」制度,許多臺灣年輕人也就帶著各種身份奔赴戰場。二戰尾端的1945年,日本終於在臺正式施行徵兵制。不久後戰爭結束,散落各地的臺灣人,由於不同的戰場與身份,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聽海湧》新海三兄弟所擔任的戰俘監視員,並非正式的軍人,但仍受軍隊的各種規範。新海志遠等人受命監視戰俘,有的積極認同日本,有的如志遠是為了證明自己跟日本人一樣而從軍,但在與戰俘接觸的過程中,仍保有人性的一面。劇中透過戰俘監視營的生活,巧妙地論述了監視、被監視間的微妙變化。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終戰與審判

1945年8月,二戰結束,《聽海湧》劇中盟軍佔領了主角們所在的戰俘監視營,發現壕溝內的戰俘屠殺事件,戰犯審判隨之啟動。將視線從劇集拉回現實,當時臺灣人遍及了日本於二戰時所占領之處,他們在不同的戰場,迎來了1945年夏末的戰爭結束——如何復員回到臺灣,成為這些海外戰場臺灣人的願望。然而有些人如戰俘監視員,於戰後遭受審判,或被處死、或被刑而無法回家。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此外,戰爭結束後,臺灣由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人從戰前的「日本人」身份轉變為「中國人」,有人熱烈歡迎「祖國」接收,有人則是茫然不知所措,也有不少年輕人一開始對於新政府抱有期待,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學習「國語」,然而復員失業等社會問題,加上兩岸相隔50年的文化差異,最終壓垮了許多臺灣人的期待。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公共電視)

同場加映|主視覺定格荒涼海景、Podcast揭秘拍攝幕後

展覽主視覺延伸自《聽海湧》中的重要場景——主角在海邊聽著海浪聲,遙想家鄉。荒涼影像令人聯想,究竟對當時飄落在外的臺灣人來說,海的形狀是回家的道路,或是不再可能返鄉的暗示?「《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將於9月10日開展,不妨到展覽現場探索你的答案。

若想更了解劇集拍攝幕後,也可收聽《5分鐘聽海湧》Podcast,由導演孫介珩、製作人林佳儒等製作團隊成員,不藏私分享角色塑造、場景搭建等精彩細節。

《聽海湧》特展9/10臺史博揭幕!刻畫二戰時臺灣人的掙扎和困境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

展期|2024910日-202568

地點|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1樓大廳(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資料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 Three Tears in Borneo Facebook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平面與建築設計,感受從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緊鄰地中海的西班牙,自古以來受到不同政權與藝文流派的洗禮,以其獨特的文化多樣性和創新精神著稱。於台灣設計館登場的《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特展,邀請到來自瓦倫西亞的知名設計團隊OdosDesign創辦人Luis Calabuig、共同創辦人Ana Segovia,從6大主題切入西班牙當代設計輪廓,展出67件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等領域作品,展現西班牙對於全球設計未來的探索與貢獻。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OdosDesign創辦人Luis Calabuig、共同創辦人Ana Segovia。(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從6大主題切入西班牙當代設計輪廓,展出67件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等領域作品。(圖片提供:設研院)

關於西班牙當代設計:結合歷史與創新精神的重要力量

對於西班牙設計,你有什麼了解?這個富有地中海風情的半島,在歷史上經歷羅馬帝國、伊斯蘭文明、天主教統治等不同時期的政權影響,又歷經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洗禮,多元文化的交融在建築、裝飾藝術與手工藝中體現。而後,西班牙更成為20世紀現代藝術運動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誕生出畢卡索(Pablo Picasso)、達利(Salvador Dalí)等藝術家,開創了全新視覺語言。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展覽現場詳列出67件展品的歷史推演。(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各展品與其設計團隊的所在地。(攝影:Lucinda Chen)

西班牙在藝術設計方面的豐富遺產和創新精神,使其成為全球設計與藝術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回到當代社會,西班牙又是如何運用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持續發揮影響力?

6大主題展出:看見地中海風情的設計美學與卓越工藝

在《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展覽中,策展團隊Odosdesign著眼於設計的跨領域結合,結合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設計等類別,透過輕鬆畫風及活潑繽紛的展覽視覺,傳遞西班牙居家生活日常。展覽分為6大主題:當代經典日常符號地中海精神創新態度都會生活永續循環,與西班牙層層堆疊的地景紋理相互呼應,描繪出當代設計的輪廓。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地中海精神」展區以輕鬆且時尚的生活節奏,強調自然材料的使用,訴說西班牙對傳統文化和美好事物的熱愛。(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日常符號」展示結合功能性和美感的設計作品。(圖片提供:設研院)

展場以方塊隔間區分主題,匯集從知名設計經典到創意新銳品牌等67件當代設計師作品,包含Loewe以自然植物為主題的純淨香氛蠟燭;家具品牌SANCAL結合創意與工藝,跳脫既定形貌,同時強調永續材料運用的設計傑作;LLADRÓ雅緻瓷偶攜手設計鬼才Jaime Hayon創作的《The Guest》,以幽默手法和生動形象,從柔和的色調到最強烈的色彩,創造顏色與裝飾的無限可能。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當代經典」展區迎接永恆的優雅和精緻,體現超越時尚潮流的精緻美學。(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創新態度」展出大膽又前衛的產品設計,展現西班牙勇於突破框架的精神。(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左)《The Guest》、(右)Loewe《Scented Candle》。(圖片提供:設研院)

此外,還有近年備受國際矚目、2022年榮獲西班牙國家設計獎的Inma Bermúdez之代表作《FollowMe》,一款因無線且便於攜帶的燈飾,將創新與實用性巧妙融合;50年代設計先鋒Miguel Milá的經典燈飾《Cestita》,則融合在地文化與現代工業技術,展示西班牙設計的創造爆發力。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左)Inma Bermúdez《Follow me》、(右)Miguel Milá《Cestita Bateria》。(圖片提供:設研院)

在建築作品展出部分,有著名建築師Enrique Miralles設計的《Espacio Fundación Telefónica》博物館,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前衛的設計理念,成為西班牙重要的藝文重鎮;Ramon Esteve Estudio文化與醫療建築部門負責人Anna Boscà從當代的視角出發,強調建築遺產的重要性,並推動城市以新經濟模式重新詮釋,體現建築領域的前瞻性和多樣性,如《Conjunto Industrial Rodes》等作。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建築作品展區。(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Enrique Miralles《Espacio Fundación Telefónica》。(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Anna Boscà《Conjunto Industrial Rodes》。(圖片提供:設研院)

平面設計領域則有Oscar Mariné為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經典電影《Todo sobre mi madre》創作的電影海報,透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將一位強大母親的形象與濃烈的情感故事以大膽色塊的方式詮釋出來,傳遞西班牙設計在不同領域的無限創意。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平面設計作品區。(圖片提供:設研院)

對西班牙而言,設計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連接文化與產業的關鍵樞紐,其超越單純的實用功能,是同時滿足文化價值、社會敘事和群眾期望等的溝通工具,讓議題持續對話。《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展覽透過西班牙當代設計的多樣性與創意,為觀眾提供引導、感受設計所帶來的美好與驚喜,即日起於台灣設計館盛大展出。

《遇見西班牙》當代設計展登陸松菸!6大主題展出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與建築,感受經典到創新的力量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即日起於台灣設計館展出。(圖片提供:設研院)

遇見西班牙!朝聖當代設計

展覽日期|2024年9月3日-2024年11月17日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3展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