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這麼大的城市,一個綠地都沒有,就會變工業區。」景觀設計師吳書原這麼說。的確,扣除自家的綠植栽,都市人最後一片綠地,很有可能就寄託在公共空間的綠化。從國外趨勢、植栽選擇到綠化手法,以永續思維進行把關,讓大自然的天生野味,保存在日常之中。
倫敦從1920年代開始,便以「Garden City」 田園城市的觀念進行都市改造實驗;百年後,進一步提出「City in the Garden」概念,「只要有人開車進入倫敦市中心,監視器拍你車牌,10鎊帳單就會寄到你家,也就是所謂的塞車稅。」這樣的都市設計策略,10年下來成效顯著,隨著自駕車比例減少,大眾也習慣搭乘地鐵、巴士等大眾交通工具,許多道路紛紛轉作綠化人行空間,都市綠意成為顯學,曾在倫敦從事景觀設計工作長達十載的吳書原如此分析。
不只是英國,MVRDV台灣項目總監廖慧昕也分享荷蘭都市綠化現況,這些年,越來越多私宅都有頂樓花園,「從創辦人Winy Maas 這幾年演講中也可以發現,以前主題多半是『What’s next』,好比城市擴張之下,亞洲未來城市樣貌;後來變成『Everything is urbanism』,甚至今年一場以講述未來城市為主軸的經濟論壇,講題就是『Everything is landscape』。」可見城市景觀、都市規畫、建築物三者緊密連結的趨勢。
至於台灣,並肩作戰的思維尚未普及,都市大樓的景觀設計多在填補建築縫隙,「比如台中七期豪宅、台北帝寶,都是建築放上去之後,景觀設計師才進來,幫建築師填補花台、種植花草樹,其實怎麼做都脫不了填縫的角色,綠地之間是不連貫的;可是一塊土地,建地30-40%,剩下70%其實都是開放空間。」因此,吳書原認為,建築師和景觀設計師應該在設計初期,就一起規畫公園綠地整體架構,再將建築輕放上去,甚至建築本身也可以透過挑高透明的大廳設計,和周圍景觀進行對話,增添綠意的綿延感。
野放景觀最對味
歐美許多知名公園早與荒野畫上等號,例如英國海德公園(Hyde Park)整片森林野地感十足,兼具皇家獵場功能;或是倫敦近郊漢普斯特得(Hampstead)山丘,數百年來未經人為干預,倫敦高級住宅區也隱身於此;還有德國慕尼黑英國花園(English Garden)、美國中央公園(Central Park)、日本明治神宮的原始樹林等,通通以不雕琢的野放觀念種植而成。
延伸閱讀 ▶ 松菸「不只是圖書館」新空間亮點!古蹟澡堂變身閱讀、策展、秘境花園等藝文場域
「荒野不等於荒廢,荒野在都市裡的定義是:有控制的自然。那既然要變成供人使用的自然空間,就必須讓設計手法介入,進行『不留痕跡』的整理。」例如位在松菸的「不只是圖書館─澡堂花園」,操刀此案的吳書原表示,最初這裡是一處荒廢中庭,勘景時還看到老鼠和蛇,如今搖身成充滿詩意的微型荒野,呼應松菸的斑駁牆面,靈感來自英國鄉間老式建築凋零後無人看管、野花草在屋縫間恣意生長的樣子。仔細走一圈可發現,花園植物種類多元,這是由於中庭各隅日照角度不同,透過電腦運算,模擬日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的狀態,就能根據不同日照區塊選擇相應的植物種類,例如銀灰色植物陽光需求大,日光死角則種植蕨類植物為佳等等,植物編排上具備一定程度的科學邏輯。
不同於松菸的小尺度庭園,「台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則是一個8,000坪眷村基地,從日治時代便屹立至今,為了跳脫眷村改造常見的獨門獨院、紅色鐵門樣式,將戶戶之間的圍牆拆掉,只保留幾個門柱和牆基,以水平開展式地景為設計的核心概念,沿途種滿台灣所有禾本科植物,野放景致一覽無遺;眷舍則變身一件件藝術品,安放於水平地景之上,市民漫遊其中,整個空間充滿流動感,再加上園區前後兩座公園,這裡成為台南最大的中央公園──療癒身心的「不私房」場域。
公共空間綠化新想像
談到由MVRDV設計、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完工的「台南新化果菜批發市場」時,廖慧昕先舉公司代表作鹿特丹市場(Markthal)為例,和巴賽隆納、巴黎等隨處可見的戶外傳統市集有所不同,由於荷蘭人對於「飲食」的重視程度較低,公部門期望構建一棟拱門狀的室內市場,以精緻的攤販區域設計為亮點,藉此推動荷蘭飲食文化,果真成功吸引當地人、甚至各國旅客慕名朝聖,顯示設計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那麼屬於台灣的果菜批發市場又是什麼模樣?「我們當初提案時就覺得一定要在『屋頂』作文章。」近年地方創生能量滿滿,台南食農教育也實行徹底,滿足基本批發、零售功能之餘,MVRDV將屋頂打造成山形梯田,作為人們親近自然的新去處,更期待落成後,梯田屋頂能成為在地農產行銷大平台,例如舉辦小農市集、食農教育活動等;創造新穎視覺衝擊的同時,空間機能也進化了。
延伸閱讀 ▶ 台南「新化果菜市場」9月正式啟用!MVRDV打造山形梯田屋頂設計顛覆傳統市場美學
屋頂是綠化的好所在,說到植栽來源,鹿特丹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 Rotterdam)全新博物館暨館藏所(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屋頂花園,植栽就是來自原基地,施工初期將基地原生樹木移至苗圃種植、同時栽種新樹,綠化植栽生長期與工程期並進。過程中,廖慧昕也領會溝通之必要,當初不只樹保團體,附近的醫院、兒福安置機構其實各有立場,如何透過多次協商會議磨合彼此意見十足關鍵,「要一步步讓每個團體都覺得沒有損失,終於,大家目標一致,這其實蠻難得的。」
都市人的田園交響曲
「台灣過去30年景觀設計的發展,多半沿襲日式庭園,以純視覺欣賞為主,例如Zen Garden(禪庭)我們都是坐在簷廊往外看,庭園你是不能走進去的。」吳書原說,此與人類最早生活在森林裡的狀態相悖,「許多現代人關在都市水泥盒裡而不自知,但關久了,DNA裡自然會產生一股渴望回歸的心,就像週末會去爬山、露營,其實都在回應對大自然的鄉愁。」
都市計畫之所以規畫大規模綠地,其實就在回應人類的這份渴望,吳書原以「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為例,除了視覺體驗,還結合其他感官,「比如聞一聞迷迭香,碰觸植物、感受質地,或是所種植的植物也可能吸引蜜蜂、蝴蝶、鳥,甚至讓附近居民摘下來炒菜,變成可食性地景。」加入五感,形成所謂「療癒式庭園」,舒緩現代人身處高壓環境的不適感。
要和生態有所對話,透過環境藝術的方式實踐也是一個好方法。廖慧昕回憶居住阿姆斯特丹時,住家街區的公共藝術裝置「Bee’s tables」設有蜂窩,「當時附近每戶人家都收到花種,鼓勵我們在陽台種花,讓蜜蜂來採蜜。」這個藝術裝置成功引導居民落實綠化行動,也彰顯永續概念的重要性;當綠化意識融於生活,人人都可以成為都市園丁!
吳書原
太研設計Motif Planning & Design Consultants主持人/設計總監。畢業於東海大學景觀學系、英國AA建築學院景觀都市學碩士,在倫敦及台北累積多年工作資歷,為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策展人,作品曾獲世界景觀建築師學會IFLA傑出獎、倫敦設計獎金獎、德國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也是亞洲第一人獲得美國多年生植物學會所頒發的植物設計大賞。
廖慧昕
MVRDV Senior Associate協理/台灣項目總監。出生臺北,現居荷蘭鹿特丹,2005年加入荷蘭MVRDV建築團隊至今。參與了各種規模的地區或國際項目,主要負責台灣與亞洲等區域的項目,從台北忠泰建築與藝術基金會的明日博物館《垂直村落》展覽、到近年來的台南中國城廣場與海安路景觀規畫方案、台南新化果菜市場、桃園美術館競圖等。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太研設計Motif Planning & Design Consultants、MVRDV
更多設計新知以及建築專題,皆在La Vie 2021年2月號《創意人的自學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