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於2021年2月26日至3月28日舉辦第2屆「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並以「黑暗之光」為主題,邀請台灣、日本、法國等8組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參展,打造出依美術館自然環境所創作的大型戶外光影裝置,不僅呈現出光的不同樣貌,亦盼望藉由藝術之光,讓人們感受到作品欲傳達的正向能量。
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2月26日~3月28日臺中國立美術館戶外園區登場
在被不安籠罩的2020年,生活頓時蒙上陰影,而身處最黑暗的時刻,更需要有光、有希望,點亮每個人灰暗的心,因此,本屆的光影藝術節以「黑暗之光」為題,將帶領人們窺見藝術裡的光與希望。於2月26日~3月28日在台中國立美術館戶外園區展出的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邀請國內外共8組創作團隊參展,創作出呼應大自然現象的大型戶外光影裝置,當中亦包含程式控制的互動裝置、配合國美館5G環境設置的互動裝置等,讓人看見光的不同樣貌,相當精彩。
直擊「黑暗之光—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8組作品!
1. 萊普斯團隊《影格 - 電玩情節》(播放時間:每15分鐘播放一次,每次約7分鐘)
來自法國的萊普斯團隊以LED照明裝置結合音樂及科技聞名,且擅長運用空間,並進行程式編排融入裝置劇情;此次替光影藝術節打造的作品更運用了台灣人耳熟能祥的音樂,讓人相當驚喜。
情節一開始如同電玩遊戲在一片混沌中展開,牆上跌跌撞撞的燈管小人,正如同努力適應疫情時代的我們,最後能看見110個燈管小人攀爬在國美館牆上,不只是重現慶典的情形,亦是回應在疫情下,群聚是如此困難的事。
2. 有用主張《狂收藏-龍捲風》
由陳冠宏與陳映竹共同成立的有用主張,此次打造出以光構成的龍捲風,藉此也讓人去反思,有些人追龍捲風,把它視為美好的存在,而多數人把他視為自然災害,究竟龍捲風是如何的存在?則靠觀者來定義。
而當美術館中出現光龍捲風,代表的是人們克服恐懼,或是將其當作展示品般展示宣揚?進一步引領大家思考,未來盼能好好運用人類的力量,造福全世界。
3. 蔡宜婷《對稱加速度
》
為動力藝術家、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蔡宜婷,以不平衡的老車懸起一顆巨大的石頭,建構出這帶有一股緊張力量的作品。而民眾可以透過掃描說明牌上的QRcode,上傳自己生命中有意義的照片或影片,讓車輛前投射出來的光,與映射在地面上、由大家上傳的影像所構成的風景,共同建構出作品,也行成專屬此刻的影像之詩。
4.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光廊》
擅長透過互動科技、電子機械、網路、燈光為媒介的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打造出一道沈浸式的光廊;觀者拿起手機掃描說明牌上的QRcode,走進作品中後,腳下隨即出現專屬自己的光圈及色彩,而當腳步移動,光點亦會跟著改變,有趣的是,與他人交會時,光也會隨之產生迴響,正如同人之間的互動過程。
5. 謝佑承 X 王中原《高壓電》
電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能源,但它卻是隱形般的存在。謝佑承與王中原透過想像20世紀以前,人們是如何目擊這個大自然的龐大雷電能量,而在現今,我們又是如何看待人造光與夜晚所帶來的改變?藏在巨大黑暗中的《高壓電》,以突如其來的閃現,在文明進步或災難將至的預兆之間,重新思考自然與光的關聯。
6. 安可工作室《環形邊境》(播放時間:每15分鐘播放一次,每次約7分鐘)
來自瑞士的安可工作室擅長帶入當代建築空間,將聲音視覺化及分散至空間之中,這他們以光影使得水池與周圍環境相映反射,黑暗中,首先是嚴謹的幾何形狀,鏡像的表面傳遞出有序的訊息;一旦鏡像的水面開始出現震盪與波浪,燈光線條也旋即扭曲變化,工整的環境開始變得凌亂,在秩序與失序間交雜,現實與詮釋開始對話。
7. 高德亮《座標系列 - 樹林》
來自澳門的高德亮善於運用雷射和光線,投影製造自然又科幻的空間,此次將水平儀投射在樹上及旁邊的一堵牆上,紅色的雷射光線在空間中交織出特別的視覺效果,宛如樹披上了紅衣,也讓人有走進紅色花林之感。
有趣的是,原本有些葉子已脫落的樹木,在作品建構期間,慢慢冒出芽來,讓自然環境一同造就這件藝術裝置,不同時間來,亦有不同感受。
8. 千田泰廣《日行跡》
日本藝術家千田泰廣以自然經驗為基礎,擅長以「空間意識」和「身體感覺認知」為主題創作沉浸式藝術裝置,此次打造的《日行跡》,使用白色尼龍線隨機編織在空間中,在黑暗中,交織而成的結構與投影出的白色光線,宛如一片星空之景,而以不同速度移動的光點,就如同流星,也讓人一抬頭,便見證到美麗的「流星雨」。而其實不須過多的說明,靜靜享受這片星辰就能感受光的最大魅力。
黑暗之光 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日期:2021.02.26(六)~2021.03.28(日) 17:00~22:0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廣場玻璃帷幕、入口二樓戶外平台、E亭、美術館前方草坪、空橋等戶外空間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