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耗資8千萬,以1比1擬真神還原了消失的「中華商場」,讓不少老臺北人為之讚嘆,在懷舊氛圍中再現作家吳明益筆下的魔幻寫實。吳明益享譽國際的長篇小說《複眼人》也將改編成舞台劇,4月24日、25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首演。
▲ 吳明益小說《複眼人》改編為劇場版
吳明益的《複眼人》和倪匡的科幻小說有著相似的命名邏輯,如《藍血人》是流著藍色血液的外星人、《支離人》是四肢可分離活動的木乃伊,《複眼人》則擁有一雙由無數的眼睛組合起來的複眼。
但不同於倪匡總是在第一章就破題介紹角色出場,《複眼人》從雪山隧道的一次崩塌寫起,隨即轉以類民族誌介紹神秘海島瓦憂瓦憂,島族相信世界是一座島,出海沒回來的次子會變成抹香鯨;接著從臺北搬到東海岸的文學教授阿莉思出場,一心想自殺的她,遇見島上漂來的少年阿特烈。
▲ 演員鴻狄於劇中飾演布農族女孩鄔瑪芙
複眼人直到第七章才如鬼魅般現蹤,布農族的達赫講述自己注定無法成為好獵人的兒時回憶裡,形容複眼人「由無數的眼睛組合起來的複眼,像是雲、山、河流、雲雀和山羌的眼睛,組合而成的眼睛」、「每一顆眼睛裡彷彿都各有一個風景,而那些風景,組合成我從未見過的一幅更巨大的風景。」
複眼人再出場時,故事已接近尾聲,遇到阿莉思在山裡瀕死的丈夫和兒子,但他說:「誰都不能幫、誰都不能救」、「只能觀看無法介入,就是我存在唯一理由」,原先看似違背人性,後來卻翻轉了讀者對於死亡的認知,放下為阿莉思揣在心頭的悲喜,「一切風景都只在複眼人一枚遠比針尖微小的單眼中,僅存於記憶。」
▲ 德籍導演盧卡斯‧漢柏被《複眼人》原著深深吸引,萌生改編為劇場版的念頭
擔任《複眼人》改編執導的德籍導演盧卡斯.漢柏(Lukas Hemleb)表示,小說本身像是有機的,每一次重新閱讀,都會發現不同的重點,將《複眼人》改編成劇場作品,是非常困難的任務,結合戲劇、肢體、音樂、影像、偶等元素,「這一切都是為了呈現原著中的主要內涵:臺灣人文的多樣性。」
盧卡斯說,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曾將《錯把太太當帽子的男人》一書改編為舞台劇《點點點的男人》(The Man who),其中一個角色只能見到半邊臉,照鏡子化妝時也只畫半邊,但拿照片給他看時,他卻只能看到沒有化妝那半邊。這就是選擇性對現實感知,「複眼人的另一個隱喻,就是它超越了單獨個體對於現實的感知。」
「西方世界都是大寫的I的個體文化,也代表我們心裡的一種狀態。」盧卡斯說,來到台灣後和原住民族相遇,發現「I」並不是唯一感知到的現實,不是只有單一個體的存在,他看到了可以是集體的、共同的感知。
盧卡斯指出,在德國,臺灣的文學相對沒有那麼大的知名度,但《複眼人》進了柏林影展的決選,未來有機會看到電影版,那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小說中的抹香鯨擱淺或垃圾渦漩,電影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呈現,「但如果是把一大堆垃圾放到劇場裡,絕對是一個很蠢的做法,而且會破壞原著的想像。」
對於小說將改編成舞台劇,吳明益表示,他的文本《複眼人》沒有拘束,期待看見其他創作家,或者說競爭者,在同等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用「複眼」去看待及呈現,「這些轉譯每次都給我一些燃料,因為盧卡斯的作品,我好想繼續完成我的下一個作品,他又燃起我熊熊的烈火!」
▲ 《複眼人》形象照,由左至右:徐堰鈴(飾阿莉思)、阿洛(飾哈凡)、懷劭‧法努司(飾敘事者)及蘇達(飾達赫)。
2021 NTT-TIFA《複眼人》
4/24(六)、4/25(日)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enk.in/ntt07CB7T
文/何宗翰
圖/臺中國家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