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遠在台灣最南端屏東漁村裡的設計案,躍上多家國際設計媒體版面,這是由屏東在地「拾五設計Atelier Boter」為私人辦公室「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 Fish Forest」設計的街角空間,室內僅16坪,承載辦公室、教學空間、工作坊、晚上辦桌的多元功能,最有趣的是利用退縮騎樓,變成在地居民的聚集之地,這麼有意思的地方,你怎麼能不認識它?
把空間「釋放」給里民「反向」操作空間
這個案子是一個私人辦公室,大小港邊已經在林邊鄉開業三年多,這個鄉鎮很小,鄰里互相認識,雖然說是私人辦公室,但時常會有鄰居、小孩走進來串門子。以前辦公室在新址隔壁的透天厝,如果仔細看會發現,新地點就是台灣最常見的轉角鐵皮屋,拾五說:「一開始業主想做辦公室,但我們想像的是,應該貼近在地人生活習慣來定義,這裡應該是里民中心的延伸,就是一個讓大家聚集在一起、有目的地討論事情。」應該把空間「釋放」出去給里民使用,可以「反向」操作空間,而且一定要退縮,讓出戶外平台的空間「這是我感受到這裡最接地氣的生活方式。」
與里民間建立關係的騎樓
這個接地氣是什麼意思?下午這裡會吹陸風,當地的居民喜歡在騎樓聊天(台灣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拾五認為:「一個空間如果可以被使用,即使是沒有目的的使用,都可以成就空間有意義的開始。」實際的作法則是,他們把門口原本為了防止淹水而鋪設的斜坡、沒有被定義使用方式的空間「往後退」,當這個空間出現,就可以很輕鬆的規劃它,不再是傳統強調最大坪效,把室內往外推到馬路,導致無法收尾「只要把這個退縮空間和馬路之間的關係整理好,就能讓空間以一種更輕鬆的方式,與里民間建立關係。」
退縮空間 創造更接地氣的使用情境
再更深入地說,這裡原本是台灣最常見的轉角屋,一般都是柏油路和辦公室貼得很緊,「柏油路要連接到(室內)水泥地間,材質上有什麼漸層變化可以玩?後來我們找來大顆鵝卵石,用傳統洗石子工法,以15公分間隔鋪設,打造有秩序、有條理的排列,作為銜接柏油路交通的一個媒介。當完成後,在地的老伯帶著一點抱怨口吻說:「走到這裡都要特別小心,踩到石頭腳很痛。」這剛好是拾五想要的效果「從外面走進辦公室的人,應該有一個放慢腳步的過渡,在心情穩定的狀態下走進去,而不是倉促地跑進去。」
辦公室外的水泥平台,是區分室內外過度的空間,可以擺放盆栽,也可以讓大家坐著休息,還有另一個用意是,「正常窗戶是左右開,但我們選用推射窗,當它往外推,有一個平台區隔,也不會撞到路人。」另一方面,這裡風向不固定,他們特別用了「導風」板,將風引進室內,讓它能擋風又能維持室內良好的通風效果,因為工作坊會推出製作一夜干的課程,辦公室的通風條件就變得格外重要。
選用熟悉的材質 呈現最自然的氛圍
室內使用大量的夾板材料「一方面是預算考量,另一方面是在這裡,如果過度使用特別的材料,反而讓人不容易靠近。」他們特別挑選顏色相近的夾板,創造出「自然」協調的樣子,他們也沒有用油漆再潤飾,「油漆永遠是被我們擺在最後的選擇,畢竟它是化學顏料,能避免就會盡量避免。」
用窗簾區隔空間功能
在這個小空間裡,要符合業主多元功能的需求,拾五利用「窗簾」、而不是可移動的夾層木板,作為空間區隔的手法「窗簾還蠻常被這樣利用的,當隔音不是重要考量時,就會考慮用它。我們刻意做成弧形,是為了讓方正空間,增加活潑和柔軟視覺感受。」白天只要窗簾一拉,就能區隔出兩種功能不同的空間,晚上只需要把辦公桌椅移開,立刻變成坐滿40個人的室內辦桌聚會空間。
|
|
從早到晚都歡迎光臨的透明落地窗
大小港邊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整個空間是用通透的「落地窗」包覆,改變大家為了追求隱私而封閉空間的設計,「我們的位置在街角,如果封閉,視覺會被阻隔,當換上透明玻璃時,白天可以為室內引入自然光線;到晚上,好像有東西凹進去,搭配室內木作,就像洞穴一樣。」無論早晚,視覺上都是開放空間、歡迎大家來坐!
photo by 林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