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處中尋找力量: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在獨處中尋找力量: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西元1348年,為了躲避席捲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十位男女遠赴佛羅倫斯郊外別墅,每人輪流講一個故事,度過難熬的日子,這是文藝復興巨擘薄伽丘小說《十日談》的故事背景;而當時間快轉到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藝術銀行則提出「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作為展覽母題,讓後疫情時期的獨處時光,也能溫暖又療癒人心。

01藝術銀行「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

談及這次展覽發想,主辦單位藝術銀行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在家工作、隔離,逐漸成為生活中的新常態。在此情況下打造理想的獨處空間,正是這次疫情迫使人們直面的重要課題。

為了深入討論這個題目,藝術銀行除了邀請長期合作的「馥閣集團: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JOSUIa軟裝」、「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三組室內設計團隊共同發想「獨處關鍵字」,也請合作團隊選出與關鍵字相呼應的藝術作品。

對此,藝術銀行策展人曾巧竹表示,「有別於多數人喜歡風格明亮、甜美的藝術品,空間設計師往往能選出風格獨特的作品,我們也想要藉由空間設計師的選品眼光,帶來不一樣的策展視角。」

藝術銀行獨處關鍵字:多功能、幽默、其他生物  
首先就主辦單位而言,藝術銀行以「多功能」、「幽默」、「其他生物」為獨處關鍵字,呼應在家工作期間,住家身兼辦公室的「多功能」狀態,並強調獨處時「幽默」和「其他生物」的陪伴,正是療癒人心的關鍵力量。

藝術銀行認為,「以充滿無厘頭的幽默感,來面對生活中各種『卡卡』狀態」,便是最理想的獨處。因此,團隊特別選出紀人友的〈鼻子癢〉、林思瑩的〈日常拉不拉〉二件作品,從〈鼻子癢〉中人物以雞爪抓癢的畫面,到〈日常拉不拉〉中的雙頭拉不拉犬,雖然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都以幽默的態度,回應生活中的「卡卡」。

02紀人友《鼻子癢》水墨作品

03林思瑩《日常拉不拉》雕塑作品

▲(上圖) 紀人友《鼻子癢》水墨作品 (下圖) 林思瑩《日常拉不拉》雕塑作品

馥閣集團獨處關鍵字:包覆、觀看、畫面  
而在藝術銀行之外,「馥閣集團:馥閣設計&拾卓設計& JOSUIa軟裝ㄒ」則在黃鈴芳設計長領軍下,提出「包覆」、「觀看」、「畫面」三組關鍵字。

說起關鍵字的發想過程,黃鈴芳設計長表示,「我獨處時很喜歡在一個狹小、『包覆』的空間中看紀錄片,『觀看』、『畫面』都會讓我在看紀錄片時,進入深沉且自由的自我對話狀態,這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獨處。」

舉例而言,廖文豪的〈賞石圖〉中,畫中人如石化般獨自看著石頭,而觀看這幅作品的人,彷彿也沉醉於〈賞石圖〉直到石化的境地,便是對於這種自我對話最貼切的描摹。而楊振華〈夏日水景〉畫中人裸體、無拘無束地躺在石頭上,彷彿跟魚兒彼此觀看的模樣,也是黃鈴芳設計長心中理想的獨處畫面;彭譯毅的〈羚〉則以線條勾勒羚羊飛躍的模樣,抽象手法為觀者開啟更多元的想像畫面,更能進入自我對話的深沉狀態。

collage_50

▲(左圖)廖文豪《賞石圖》水墨作品 (右圖)楊振華夏日水景版畫作品

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獨處關鍵字:閱讀、音樂、光  

至於「初倉設計整合有限公司」則在劉漢君總監的發想下,提出「閱讀」、「音樂」、「光」三大獨處關鍵字。

「我覺得閱讀能豐富心靈、音樂可以使人愉悅,而在空間中有光,更會讓人對生活有盼望。這三個關鍵字都是環繞著『心』,即便肉體被限制在某個空間中,『心』卻可以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劉漢君總監說道,「〈影像日誌No. 20赤峰五金行〉這件作品,一開始有流水聲、慢慢敲打五金的聲音,在這非常安靜的時候,彷彿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覺得這個作品非常切合我想要表達的獨處空間氛圍。」

▲影片張徐展《影像日誌No.20:赤峰五金行》裝置與新媒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劉漢君總監也以野營為發想,在展覽現場實際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獨處空間。「在疫情時期,露營區總是人潮洶湧。但是野營直接將露營車開進自然中,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獨處空間。在夜色中,我也放了一盞營燈,表現出『黑暗中有光』的溫暖感受。」這不僅再次呼應關鍵字的「光」,更表現黑暗的疫情時期中,對於未來的昂揚希望。

「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獨處關鍵字:宇宙、平衡、超人  

最後,「雅群空間設計X構享聚落Compose」的張淑鈴創意執行總監則以「宇宙」、「平衡」、「超人」為三大關鍵字。

「獨處空間就是一個小宇宙,蘊藏無限的潛能與力量,就像林青萱的〈氣息〉中,那看似轉瞬即逝卻又永恆的活動證據;關鍵字『平衡』則代表每個人獨處時,可以好好自省,讓自己達成平衡,所以我們也以耿傑生的〈合群系列2:和聲-威利〉呼應人類身處在多元混雜的社會中,藉由獨處時的思考,試圖維持平衡的努力;最後,我們也用詼諧可愛的『超人』,表現人類在獨處時,經過思考不斷自我淬煉,最終變成超人的過程,更以李明道的作品〈鐵腳〉,表現自我突破的過程中,必須帶有如超人般勇往直前的力量。」


▲影片 (30s 預告) 林青萱《氣息》2012,動畫

06李明道作品《鐵腳》於2017年藝術銀行「FUN YOUNG遊戲」展覽展出照片

▲李明道作品《鐵腳》於2017年藝術銀行「FUN YOUNG遊戲」展覽

正如王爾德所說:「生活在陰溝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藝術銀行藉由「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特展中,那黑暗裡的溫暖營燈、勇往直前的鐵腳以及其它或沉靜、或幽默的藝術品,鼓勵人們在困頓的日子裡懷抱希望,也期待所有觀展的朋友,都能在獨處時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前進力量。

「再來呢?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空間」  

時間:2021.04.21~04.25

開放時間:4/21~4/22 10:00-18:00;4/23~24 10:00-20:00;4/25 10:00-17: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S4-027

詳細活動內容請參考:

藝術銀行官網 | 藝術銀行FB粉絲專頁 | 藝術銀行YOUTUBE

文字 | 郭慧  圖片提供 | 藝術銀行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秋季登場

桃園市立美術館2025年度展覽亮點!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推國際兒童藝術展,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將首次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合作,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以及臺灣首次以女性書藝研究為專題的「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隨著2021年10月橫山書法藝術館開幕、2024年4月3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開幕,以及12月1日連接兒美館與桃美館的「桃園市美術館新建人行連通空橋工程」開工動土典禮後,宣告大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而桃園市立美術館將於2025年推出4檔國際專題展及4檔以上深掘桃園地方紋理的館內策劃展。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最新工程外觀(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

3月初,由「桃源國際藝術獎」揭幕,將由來自澳洲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及本地策展人擔任評審委員,決選11位來自各國的藝術家,選出每年受國際矚目的首獎。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複審評審團陣容(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展出當代書藝家朱振南作品

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展出「當下.朱振南書藝展」,將由當代書藝家朱振南精選其代表性書法作品60餘件,將呈現創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新的藝術及審美感知,縱深的文化探尋,展現了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當下 · 朱振南書藝展」主視覺(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館群共同開啟藝術嶄新視野

4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展出由策展徵件獲選者「InTW舞影工作室」與參展團隊「思樂樂劇場」、「部落文化藝術團」、「陪你長大工作室」共同策劃的「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展,以及由兒美館策劃展出的「桃源文化繪本走讀散策」,前者以大型劇場打造開放式孩童展演空間,後者則以桃園文化生活出發,將在地讀本透過展覽延伸為一場春日小旅行。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故事從『不見的秋天』開始 」策展雙人組謝筱瑋(左)、謝筱婷(右)(圖片提供:策展團隊)

桃美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暑假期間,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推出國際兒童藝術展,本次展覽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度攜手合作,由該館學習與推廣副總監Annabelle TAN、學前教育助理總監Elaine CHAN、學習與推廣助理總監WANG Tingting三位教育策展人與本館機構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共同策劃國際兒童藝術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本展邀請臺灣與新加坡兩地藝術家以「自然」為主題,針對兒童及家庭觀眾全新發想創作兒童藝術作品,藉此邀請兒童重新認識探索生活周遭的自然世界,進而深化兒童對於自然永續、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等重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首度大規模女性書藝專題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預計於秋季推出「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盧慧紋教授擔任策展人,大規模呈現耗時2年的研究專題展。本次展覽重大意義為臺灣女性書法藝術的研究填補歷史空白,透過匯聚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及歐美地區的作品共計9個國家、56名/組不同世代之女性書藝家共同參與,其中更將針對本次展覽專題推出13組委託新作。本展除重新審視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家在書法領域中歷史與現狀,促進跨區域女性視野對話,也將推動性別議題在書法藝術領域的討論與認識。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橫山書法藝術館「自由自在—臺灣當代女性書藝展」策展人盧慧紋(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書藝雙年展年末壓軸登場

年末橫山書法藝術館則將推出邁入第二屆的「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龔卓軍、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林俊臣擔任雙策展人,展覽名稱以「運動中的書法:從文人的案頭到諸眾的街頭」為題,從今日當代藝術策展和國際書法發展現況,回望「日常書寫」的書法視角,反思書法藝術對於當代社會的各類參與,發掘書法在今日社會、文化,乃至於政治運動場域中扮演的角色。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2025橫山書藝雙年展」策展人林俊臣(左)、龔卓軍(右)(圖片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更多展覽活動詳情可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一座「理想的城市」是什麼樣子?藝術是否能促進生命的循環與再生?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透過木構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經典文藝復興畫作等展出,以當代手法回應理想城市的定義。

當代的「理想城市」為何?

2025大阪世博會義大利館主題為「L'Arte regenera la vita」(藝術使生命重生)。義大利館表示,藝術的定義很廣泛,而創造力更是不拘一格的;而義大利設計之所以享譽全球,正是因為他們「用手思考」的創意力。該展館由建築師Mario Cucinella設計,秉持著「以現代手法重新詮釋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概念,打造劇院、廣場和花園等場域,並於曲面牆展示文藝復興時期作品《The Ideal City》。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The Ideal City》是三幅極其相似的畫作,其作者被推測為不同人,但至今未能確定作者身份;畫作誕生於15世紀左右,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完美城市比例的理論。義大利館期望《The Ideal City》的展出能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自然、永續性與生活,重新想像一座「理想的城市」。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木造沉浸劇場、義式迷宮花園

觀眾將穿越一座大型門廊來到義大利館,展開他們的體驗。以木材建成的劇院,展示著義大利的藝術、工藝與文化故事;展館頂樓則是以當代視角重塑經典的義式迷宮花園,工整的幾何設計中,裝飾著雕塑、噴水池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館內的每個物件,無論是材質上、設計上、技術上都經過精心規劃,能在世博會結束後被再生再利用,無需進一步處理;這也呼應了義大利館的主題「藝術使生命重生」。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大阪世博義大利館模擬圖(圖片來源:Italy Expo 2025)

梵蒂岡館同步登場

此外,本次大阪世博的梵蒂岡館也由義大利館主辦,設置於義大利館內,是為世博會歷年首見的情形。在展館中,梵蒂岡將帶來卡拉瓦喬的名作之一《Deposition》(埋葬基督),該作象徵著愛、虔誠和信仰的改變力量,並在建築師Mario Cucinella所設計的空間中,凸顯出對於希望與和平的願景。透過展覽和藝術裝置的獨特視角,梵蒂岡館期望將「美」化為催化劑,團結人們走向精神復興的未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建起木造劇院與迷宮花園,用現代手法詮釋經典
Caravaggio, Deposition(圖片來源:Vatican Museums)

此外,梵蒂岡館也特別設計了充滿日式風格的視覺識別,融合了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天主教元素,將聖伯多祿大殿與日本的太陽標誌結合,傳遞普世流通的視覺語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