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落院位於台中新社,以和宅料理美學設計菜式,歷時10年細細打造的和宅美學、石頭小坡上的茶屋以及台日食器呈裝在地食材,處處展現用心。從台中新社開往中興嶺山腰的路程並不短,但木門打開後所見的一切絕對值得――這可能是近10年內最「雕琢」的商業空間之一,位於海拔465公尺、占地1,025坪,座落山稜線上,在風的吹拂下空氣特別清澈。
「飛花落院」的初衷
門外招牌疾書的字體「飛花落院」來自唐詩「息燕歸檐靜,飛花落院閒」,當年台中麻葉餐飲集團執行長魏幸怡看見了這塊長滿竹林的平地,遠眺大肚山、八卦山與中央山脈的連綿美景讓她不惜多次拜訪原本住在這裡的地主,地主老夫婦在聽聞他們的打造願景後終於割愛,直到完工之前,還不時回來探望,「你們把這裡弄得真好。」他們曾對著魏幸怡這樣讚嘆。
打造過程中,還有燕子飛來築巢,團隊甚至為了讓燕子媽媽可以安心哺育幼鳥而延後工程,「我們跟燕媽媽說,如果二樓蓋好了,喜歡的話可以再回來築巢,結果真的有燕子回來,第一間、第二間、第三間房間都不滿意,第四間終於滿意了,現在巢就築在那裡。」
10年細細打造的和宅美學
木門打開後的瀑布流水,伴隨著日本傳統樂音迎接食客,順著走進去,裡頭是女主人花了10年一磚一瓦皆不妥協的長篇故事,兩層樓高的蜿蜒日式庭院,只佔了空間的1/4,端坐檐廊也是一番風景,一樓作為用餐空間,可接待50位顧客,而二樓的茶室、茶屋、露臺格局幾乎無一處重複,極美角落俯拾皆是,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調性與設計思考。
二樓露臺的枯山水以砂石波紋比擬水景流動,這是日本僧侶冥想的表現方式之一,充滿意境的紋路反映著畫者當時的心境,而這裡的枯山水上擺放一棵「雷鳴之樹」,這是具200年歲月的雞蛋花樹,據說因雷擊而倒在路邊,團隊將這個帶有燒黑痕跡的木頭帶到了枯山水之上,像是延續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裡頭的「山水席」牆面同樣有著枯山水的同心圓,呼應外頭的寂寥之感;這裡的窗簾刻意設計到比頭部再低一點的位置,希望來訪的人,能帶著彎腰謙卑的態度去感受大自然。
石頭小坡上的茶屋
另一頭由石面堆砌而成的小陡坡,上頭乘載著遺世獨立的茶席,這是飛花落院最難完成的景觀,功夫之處就藏在下方的石頭――來自苗栗的大石頭,都是魏幸怡與擔任設計師的先生一塊塊選來台中,不切割、不打磨,請怪手將原型石頭用土法堆疊,得轉轉角度、試試重量,一天不一定能堆好一塊,極盡堅持、甚至有點頑固的工程一點一滴藏在每個空間細節,「每個人見到我都問,餐廳什麼時候會好?我都說快好了,但一直到現在10年了,我終於可以跟大家說開幕了。」魏幸怡笑著說這一切,但殊不知背後的心血與資源投入竟是如此難以道盡。
和宅料理美學設計「菜式」
來到這裡,享用一頓以季節調味的美食,才能真正理解主人家的用心,以「和宅料理美學」設計菜式,訴說帶有日式美學空間的意境,像是擺上春天櫻花的「櫻茶」、象徵櫻吹雪的前菜「白花椰菜豆腐琥珀凍」,皆有著極細緻的滋味層次;煮物海老真丈淋上了醬汁,像是春天期盼已久的綠芽終於冒出。
台日「食器」呈裝在地食材
這裡的食器也讓人愛不釋手,特地擺上頭尾兩端都是尖形的利休箸,代表著與天一同進食,這也是400年前的安土桃山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親自將杉木細削而成、款待貴客的御箸,而這種只使用一次的「無垢」筷,便是希望客人能以乾淨無瑕的筷子,好好享受美食。
盛裝煮物的器皿,特地使用在台東拉勞蘭部落創作的林精哲所出品的陶器,與日本尋找的漆器與陶器交替端出,就像是飛花落院融合日式精神,卻又展現在地脫俗品味的想法。缽物的菜色,也特地使用新社的名產香菇,以及山下大坑的麻竹筍製作成大根煮,順應時節的食材也讓這道菜成為賓客最愛的定番料理。
作工精彩、食材極佳的凌物、強肴呈上後,最後的食事則呈裝著油菜花、芥藍菜、青豆等季節蔬菜,炊製成釜飯,亮點便是那藏在米粒中的酥脆米香,帶有花椒香的釜飯最後再加入一點高湯做成茶泡飯,無盡滿足。
餐後茶品與甜點
最後走上茶屋,每個茶桌都有專門的茶人為大家沏茶,並端上美麗的小甜品。喝著全發酵的東方美人,更能感受這種悠揚的美。若是在夜晚,還能將山下的閃爍夜景一同啜飲。這個美麗秘境宛如十載歲月縮影,許多事物早已更迭,但美依舊與歲月共存,或許來到這裡,能一解許多人無法遠遊的苦悶,也讓大家得以窺見以細工雕琢出的美好感動。
文|張芝維
圖片提供|飛花落院
營業時間:午餐時間11:30-14:30;晚餐時間17:30-21:30(週一、週二公休)
訂位連結(採預約制):https://reurl.cc/qmA7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