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跨界策展,善於用視覺說故事的方序中,這次玩起了聽覺,在大稻埕開設實體電台「Sidoli Radio小島裡」。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聲音故事,他想記錄也想創造,「累積,對我而言就是最難的創作,因為必須要用時間來換。」
屏東東港的夏天午後,因為颱風帶進了涼意。住在日式眷村的小男孩,頂著平頭、穿著背心和小短褲,趴在榻榻米上,睜大眼睛納悶著為什麼大人總要小孩睡午覺,是不是自己也想偷懶?狂風暴雨沿著屋簷,一滴一滴地落在水缸,「兜、兜、兜、兜⋯⋯」他知道節省的阿嬤又搬出水缸來接水了。「長大後每次聽到水缸滴水的聲音,就會想到那個時候,涼涼的,有榻榻米,睡不著。」明明談的是聲音,方序中說著說著,就因為想起聲音而看見了小時候的情景。現實沒有電影裡的時光機,但穿越時空的方法一直都有,一個聲音、一個畫面、一個空間,都通往了某個封存已久的時刻。
一個真正陪伴大家的空間
方序中穿梭時空的秘密基地,就是4月在大稻埕開幕的「Sidoli Radio小島裡」,集電台、咖啡、選物、唱片於一店。契機可以回溯到2015年開啟的「小花計畫」,當時眷村拆除頻傳,令他動念起記錄家鄉眷村和外公的生活,透過年復一年的展覽,主軸從了解自己的家鄉,慢慢演變成每個人心中不想失去的那件事情。「但當展覽結束的時候,好像也結束了某個階段性任務。如果可以在大家心裡停留久一點,是否就能成為一種真正的陪伴?」他腦中的畫面,是一個空間、團隊和資料庫,把生活裡的小事和瑣事都保存下來,或許會成為將來無可取代的寶藏。
醞釀中的想法,在2020年初有了行動。方序中與深耕地方旅行已久的游智維共同創辦「Sidoli Radio小島裡」,之後再找林凱洛加入,團隊正式成形。從小花到小島裡,方序中對於小字輩命名好似情有獨鍾?「『小』對我來講是一個親切感,每件事情都小小的,可是放在一起的時候,好像又多了一點點。」他說每次想名字都很困難,Sidoli是Story的變形,同一個故事經由不同人轉傳後, 每個版本都會長得不太一樣,搞不好真的有人把Story唸成Sidoli,「你可以想像一個長者在路上把你攔住,欸年輕人,挖尬哩供幾勒Sidoli啦。它的唸法像台語也像日語,英文也通,但可能會把你當成英文不好的人,哈哈。」
「小島裡不是一個單純的咖啡廳,是一個收集聲音、故事、記憶的實體電台和資料庫。」他直言咖啡廳和美美裝潢是一種手段,「在這個計劃裡,設計已經退到非常後面,現場感覺到的是一種整理,我把視覺、觸覺、聽覺、味覺整理起來,你看不到任何高科技,而是很親切、沒有距離感的沉浸空間。」空間設計找來本事空間和福氣創意合作操刀,整整花了半年,方序中也親自監工,門口就要求工班重做3次,覺得桌子磨不好,乾脆自己動手磨,搞得鄰居都很緊張,關心為什麼一再重來?也難怪最近他邀請朋友們造訪,很多人都說這個空間很像方序中。
錄下生命裡的一刻聲音
這些使人親近的手段,目的指向一進門就看到的電台錄音室。高中就在玫瑰唱片行打工的他,剛好遇上華語歌從卡帶變成CD的過渡期,「我就覺得哇,世界開始變快了,進入到未來。」從此音樂坐上一輛越開越快的列車,現在人手一機串流,前奏不喜歡就立刻滑到下一首,在還沒真正進入創作者想傳達的內容前,就快速地忽略。因此小島裡地下室開了一間只賣卡帶的唱片行,在卡帶的世界裡沒有跳過,只能快轉。針對電台錄製的內容,也設計了A、B面各15分鐘的錄音帶,「以前時間觀念會受限於電視,半小時看卡通、1小時看新聞。後來大家都看網路影片,就沒有制式的算法了。15分鐘是很可愛的單位,在時鐘裡很謙虛只占了一點點;它也是一刻鐘,留下15分鐘就是留下這一刻。」
在小島裡,所有的錄音或電台節目,都以15分鐘為單位。禮拜一到三,會邀請大家來錄音室錄音, 有些是指定主題,有些是自由發揮;禮拜四到日對外開放,會在週間下午或週末安排節目,打開電台窗戶,不僅收錄講者聲音,現場的聊天、笑聲都會被記錄下來。聲音採集的計劃不單只有電台節目, 「我們的規劃是,對於文史故事是整理,現在發生的事情是記錄,未來新的可能是創造,比如說有發行單曲的計劃。」現在方序中隨身都會帶著一個指向性麥克風,接上手機就能使用,不想錯過任何巧遇的人事物。目前已完成10多個聲音故事的採集,預計6月會完成60個,所有的聲音檔案資料庫,未來也都會成立網站和大眾分享。
不好意思講,那就多做一點
從小花到小島裡,還有方序中鍾愛老電影、老物件的老靈魂,與其說他在抵抗消逝,更是在珍視每一個已經消失的過去和即將消逝的當下。「因為家人間的關係蠻緊密,一直對於存在、聚集、珍惜,都會多一點點的感受。家裡有年紀很大的長輩,更會去在意好像隨時都會改變的心情。但軍人家庭嘛, 不好意思講出來,我就是多做一點點、多觀察一點點。」他想起當兵第一次會客的時候,「外公來看我,我們見面的第一件事是他跟我握手,其實平常不太會跟長輩握手,因為已經是家人了。那次的握手我竟有長大的感覺,我是阿兵哥了,剃了平頭, 被操得黑黑的,外公看到我什麼都沒說,就是握手,那種互動方式感受很不一樣。」
因為不好意思講出來,方序中喜歡做出來,讓想傳達的對象直接感受,設計是如此,策展也亦然, 「也許我們現在做的東西都不是在創造,只是在彌補一些失去的過程。」他笑說要不是當年舅舅金士傑打消他當剪接師的念頭,勸他先去設計公司磨練,不然他才不想碰設計,「我以前真的不喜歡很規矩的東西,很討厭拿尺,在學校的基礎造型分數都超低。」或許這樣不規矩的種子一直存在,這幾年他嘗試離開電腦,探索設計更靈活的表達方式, 「我被放在設計師,但我認為設計的方法不是靠平面設計當作唯一表達。就像在小島裡,我讓設計站起來了,把設計變成空間、流動性的。」他近期的唱片設計常常看不出排版,而是在玩材質、結構或觸感;策展方法也往往沒有前例可循,2020年的桃園文創博覽會運用透明材質印刷、台灣設計展則用聲音來做方向引導。
「10多年前,每一次都覺得做設計是件很無聊的事,都在幫別人穿漂亮衣服,都在討好別人。我就很羨慕蓋橋鋪路的工人,因為他們做的事情被留下來了,可以被使用、幫助到更多人。」當時的方序中一直很困惑,「後來有位不是做設計的朋友和我說,你不用去羨慕那些工人,你應該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他們的小隊長,畫圖帶領他們蓋出更棒的房子、鋪出更好的路。我突然被點醒,好像是欸,如果我能夠帶領更多人,也許會有更多好的事情發生。」這也慢慢導向他開始成立工作室,發起或參與各項計劃。現階段的他,接案會選擇得更精準, 同時也做一些回饋社會的案子,達到心理的平衡。
做盡也看盡各種設計花樣,不禁好奇方序中還會期待接到什麼樣的案子?這題他倒思考了一下, 「打造一個社區好了!可以簡單生活、可以一直陪伴,也會讓人每天多一點點期待的社區。」他笑說自己是還蠻正面的人,每天睡覺前都會讓自己對明天有多一點點的期待,「這幾年我有很多想法是回到社會設計、社區設計,登高一呼的角色就交給別人,我就是做小小的事,帶領小小的人。」這場從小島裡聊起的採訪,還真的出現非常多小字輩的用字遣詞,好奇按下Ctrl+F搜尋, 這篇文章共有36個「小」字,恰恰好每一段都出現至少一次,不鋪張地宣示,也不黯然被忽視, 小小地謙虛地存在著。
方序中
現任設計工作室「究方社」的創意總監,參與的專案跨領域遍及專輯包裝設計、企業品牌規劃、裝置藝術及典禮視覺統籌等,擅長以「說故事」的設計方式呈現「溫度」,拉近設計與大眾的距離。擔任「小花計畫」系列展覽策展人,並持續參與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策展計劃。
文|張以潔
攝影|林科呈
圖片提供|究方社
欲知更多精彩專訪以及貓狗相隨的設計生活樣貌,請見La Vie 2021/5月號《貓派與犬派的設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