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亞洲首度公開Zaha Hadid、Rem Koolhaas等建築大師珍貴原稿

*7/15(四)更新

忠泰美術館自7/15(四)起恢復開館,並採線上預約制, 7/15(四)~8/15(日)凡成功預約平日參觀《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即可於成功報到後,享免票參觀優惠。更多預約參觀細節資訊,請參考忠泰美術館官網:https://tinybot.cc/jutbooking/ 

此外,因應疫情考量,為提供民眾更寬裕的看展體驗與時程安排,展期將延長至12/5(日)。 

忠泰美術館年度重點建築展《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從5/8開始至9/5止,呈現AA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簡稱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於1971至1990年掌舵期間,充滿前衛性的辦學理念,透過教學、展覽與出版品等計畫,讓AA一躍成為培育建築大師的搖籃。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AA倫敦建築聯盟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

展覽規劃六大主題,展出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個人將近百件的珍貴典藏,包括繪圖作品、AA絕版出版品與紙本資料,其中包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建築大師新銳時期的繪圖原稿,同時也是這些珍貴原稿首次在亞洲公開!期待透過回顧當時建築新銳們的建築繪圖創作,引領觀者從建築教育的創新與前衛性去探究建築與創作的本質。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本次展出將近百件的珍貴典藏,其中包含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人,於新銳時期的繪圖原稿,同時也是這些珍貴原稿首次在亞洲公開展出。

AA前衛時代的紙上攻防戰:從建築繪圖、實驗策展,培育建築人才

「繪圖(Drawing)」一詞不僅是表達設計與形式的語言,更是傳遞思想與探索建築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1971年至1990年間擔任AA倫敦建築聯盟院長的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所推崇的建築教育核心。《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與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典藏(Alvin Boyarsky Archive)合作,透過展現這位將AA推上國際頂尖建築學府地位、培育出多名國際建築大師的關鍵人物,其辦學理念與紙上作品收藏,來剖析建築繪圖與創作本質的教育議題。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繪圖(Drawing)」一詞不僅是表達設計與形式的語言,更是傳遞思想與探索建築的重要媒介。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曾以「牆上作圖,我們作戰。」這句話,表達自己透過繪圖來反抗、變革建築教育的精神。在其擔任AA院長期間,十分推崇繪圖的藝術與概念,大動作拓展出版品定位,收錄當代建築師充滿前衛思潮的紙上創作。此外,由他開創的前衛教學制度「設計教學分組單元系統」(Unit System),要求各單位指導老師向院長「推銷」設計想法應聘成功後,再向學生「簡報」概念,並「募集」學生,篩選學生繪圖作品錄取單元學員後,才算正式開課。從教學方針變革,提供新銳建築師各自對話交鋒又充滿實驗性的合作交流平台,同時,繪圖的影響力也在手繪圖稿的傳播便利性、出版品蓬勃發展與課程系統的重要地位中,逐步擴大。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忠泰美術館現場展出包括繪圖作品42件、AA絕版出版品16件與多件紙本資料。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的兒子,同時也是這次共同主辦單位代表暨展品提供者的尼可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提到:「這些繪圖作為一種『對話』交流,無償致贈給我父親。透過展覽中回顧我父親不同的人生階段,與建築師間長達數十年的對話,亦能看見他們作品的發展歷程。」

亞洲首展:從六個主題脈絡剖析建築大師原稿與AA絕版出版品

本展是繼2014年首度於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米爾德雷德.萊恩.肯帕藝術博物館(Mildred Lane Kemper Art Museum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以及次年於普羅維登斯羅德島設計學院美術館(RISD Museum,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Providence)展出後,首次在亞洲展出。本次將呈現將近百件珍貴典藏,包括繪圖作品42件、AA絕版出版品16件與多件紙本資料等,透過展場中六個主題:「夏季學程」、「歐洲激進派」、「繪圖的氛圍」、「繪圖實踐」、「反思現代性」、「反思歷史」,從歷史記憶、當代文化、都市主義、新科技與新媒材的實驗,映照出當時風起雲湧的國際建築文化與AA獨特的學制下,建築師們如何透過手繪圖稿去述說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臺灣展覽顧問曾成德表示:「(展覽中的)前衛運動雖然停在了某個時刻,不過它也開啟我們對未來想像的可能,這也是希望本展能帶給大家的。」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反思歷史」主題關注於建築師透過繪圖表述對城市、歷史記憶和社會反思的一面,成為宛如集體記憶或歷史開放資料庫般的存在。

展覽六大主題搶先看

夏季學程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在任職AA院長前開設的國際設計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Design,簡稱IID)連續三個夏季舉辦的建築聚會,匯聚各種教學方法、理論與人物,架構起建築學術交流的全球網路,成為AA獨特學制的濫觴。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夏季學程」匯聚各種教學方法、理論與人物,架構起建築學術交流的全球網路,成為AA獨特學制的濫觴。

歐洲激進派

展品來自於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夏季學程期間交流所得的藏品,展出活躍於60和70年代的歐洲激進派團體如:倫敦的建築電訊(Archigram)、維也納的藍天組(Coop Himmelblau)、佛羅倫斯的超級工坊(Superstudio),同時也是此次展品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品。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藍天組,維也納,1968年成立。《超級空間》,約1969年,彩色照相膠印平版印刷、絹印。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本次展出「盒裝」(Box)、「作品集」(Folio)、「大開本」(Mega)等系列出版品,其中12套Folio與4套Box均為絕版珍藏。

繪圖實踐

探討繪圖將概念視覺化後,帶來的交流與對話,展場以宛如「俱樂部」沙龍座談般的空間,再現AA學院小組制教學架構中充滿對話的學習場景,同時也展出多位建築師的手繪原稿。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繪圖實踐」展場中規劃宛如「俱樂部」沙龍座談般的空間,再現AA學院小組制教學架構中充滿對話的學習場景。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忠泰美術館現場展出包括繪圖作品42件、AA絕版出版品16件與多件紙本資料。

繪圖的氛圍

本區展出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擔任院長期間,積極推展的出版品計畫,從「盒裝」(Box)、「作品集」(Folio)、「大開本」(Mega)等系列,如同紙上展覽會的出版品中,能看見建築師們充滿前衛與實驗的紙上作品;其中的12套Folio與4套Box均為絕版珍藏,本次展場特別規畫部分AA出版品提供觀眾翻閱。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阿爾文.博亞爾斯基擔任院長期間,積極推展的出版品計畫,《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場特別規畫部分AA出版品提供觀眾翻閱。

反思現代性

於本主題中,能看見建築繪圖對於推展及促進公共空間的全球討論,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媒介,透過展示、出版或參加國際競圖,持續在現代主義中挖掘發展的可能性並與國際對話,比如巴黎拉維列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競圖所繪的圖稿,其中包含札哈.哈蒂(Zaha Hadid)以及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簡稱OMA)、伯納德.初米(Bernard Tschumi)等在現今都極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或團體的競圖創作。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札哈.哈蒂,英國籍,生於伊拉克,1950年-2016年。《世界(89度)》,1984年,壓克力顏料手工及水洗上色、紙本。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鹿特丹,1975年成立。雷姆.庫哈斯,荷蘭籍,1944年生。史蒂法諾.迪馬提諾,義大利籍,1955年生。《龐畢爾斯塔》,荷蘭鹿特丹,1980年,彩色絹印、3頁紙本。

反思歷史

本區聚焦建築師透過繪圖表述對城市、歷史記憶和社會反思的一面,成為宛如集體記憶或歷史開放資料庫般的存在。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在繪圖中,透過視覺反省20世紀所經歷的恐怖與災難事件。約翰.黑達克於1986年在AA校園廣場的臨時建築體《時間的崩塌》(The Collapse of Time)的模型,為其探討納粹大屠殺歷史《罹難者》系列作品之一,以真假虛實交錯的敘事方式,闡述創作與社會的關係;俄羅斯「紙上建築師」派(Paper architects)的亞歷山大.布羅德斯基(Alexander Brodsky)和伊利亞.烏特金(Ilya Utkin)的蝕刻版畫,則企圖重新捕捉被蘇聯的進步與標準化政策拒於門外的那段過往。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左)約翰.黑達克,美國籍,1929年-2000年。《柏林假面舞會》概念發想草圖,1983年,筆、墨、三張不連續的素描本內頁、一張橫線筆記本紙。(右)亞歷山大.布羅德斯基,俄羅斯籍,1955年生。《無題(捧著建築物的人)》,1984年,蝕刻版畫、Johannot紙。

本展從建築教育探問出發,展覽期間也規劃多場活動,包括開展首日(5/8)的開幕講座,邀請本展策展人伊格爾.馬里亞諾維奇(Igor Marjanović)、簡.豪爾德(Jan Howard)、阿爾文·博亞爾斯基的兒子尼可拉斯·博亞爾斯基(Nicholas Boyarsky)及過去曾經在AA就學的台灣建築師現身說法,帶我們重返那個充滿活力及競爭氛圍的現場。展期間也預計在展場中舉辦四場「ADA新銳建築師對談:建築新銳的35/45」,邀請八組2020年ADA新銳建築獎得主,以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他們人生經歷,遙相呼應AA前銳時代的對話氛圍。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忠泰美術館年度重點建築展《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將於5/8開展。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時間|2021/5/8 – 2021/12/5,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資料提供|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阪世博「法國館」揭開法式生活藝術的養成之道!LV、Dior都參展,交織時尚工藝的自然劇場

大阪世博法國館

說到法國,你最先想到什麼?是浪漫,或是時尚?以上兩者都被巧妙融入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當中!

法國館以「愛的頌歌」為題呈獻一座「自然劇場」,外觀如劇院舞台的場館內暗藏著蜿蜒廊道,揭開法國在藝文、時尚、科技等領域的精湛技藝,屋頂花園則重現法國自然風光,鼓勵人們與大自然建立聯繫。此外,由LVMH策劃的時尚內容亦值得關注,集團旗下時裝屋Louis VuittonDiorCeline及珠寶世家Chaumet,都將以工藝為切角,帶來結合日本文化與自然元素結合的展覽。

大阪世博法國館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發想自日本紅線傳說的「愛」之敘事

日本流傳著「命運紅線」的傳說,意指命運註定被牽絆的兩個人,會透過小拇指上一條看不見卻堅韌、彷彿被施以魔法的紅線相互聯繫著。法國館浪漫地以紅線傳說延伸出「愛的頌歌」主題,讓愛的3種形式——「愛自己」、「愛他人」及「愛自然」——貫穿展館建築及展覽內容,講述法國在藝術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精湛技藝(savoir-faire),如何成就法式生活風尚;同時將法國自然地貌融入展館,揭示人類在生活中與自然連結的重要性。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連結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自然劇場」

法國館的位置非常理想,面向大阪世博主入口,訪客一出地鐵站遠遠就能看到。場館由法國、義大利建築及設計團隊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攜手,以「自然劇場」(Theatrum Naturae)為概念,打造一處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棲地,詮釋設計連結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力量,鼓勵觀眾重新發現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來到法國館入口,迎面的是富現代感、向外開放的立面,正面像是一座面向公眾的劇院舞台,側面則完全被覆蓋,為後續「好戲」保留神秘感,吸引訪客入內一探究竟。場館路徑先引領訪客沿著蜿蜒樓梯向上,漫步觀景陽台般視野開闊的環形步道觀展,最後抵達屋頂花園,再緩緩步行返回地面。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屋頂花園,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棲地

屋頂花園是法國館的一大亮點,這是一座歡迎所有生物棲息的樂園,景觀重現法國不同地區、從高山到海岸的自然風光,提醒人們時刻與自然保持聯繫。此外,完全被植物覆蓋的屋頂自成微氣候,能在炎熱夏日有效為場館內部降溫,有助於減少可能產生的城市熱島效應。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Coldefy、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深入探究法式工藝!LV、Dior、Celine、Chaumet齊聚法國館

雖法國館內容涵蓋藝術、文化、科技、生態等領域,但說到法國,怎能不提時尚?繼擔任2024巴黎奧運主要贊助商後,LVMH集團再度參與國家盛事,其旗下時裝屋、珠寶世家等都將呈獻精彩內容:Louis VuittonDior將策劃常設展(4/1310/13),CelineChaumet帶來快閃展覽(4/135/12),展現深厚的硬箱、時裝及珠寶工藝底蘊,呼應法國館展現法式精湛技藝(savoir-faire)的精神。以下帶看各展覽亮點:

▍Louis Vuitton,穿越時空的硬箱圖書館

2024年底開幕的紐約臨時旗艦店,Louis Vuitton再度與來自OMA的日本建築師重松象平(Shohei Shigematsu)合作,構思一場以「硬箱圖書館」為亮點的展覽。現場將集結85Louis Vuitton具代表性的硬箱作品,及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創作、畫面如夢幻晶洞的錄像裝置,展現品牌引以為傲的硬箱製作工藝;聲音場景也毫不馬虎,由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特別設計。

大阪世博法國館
(圖片來源:LVMH)
大阪世博法國館
非大阪世博展覽現場,僅示意。上圖左為Louis Vuitton曼谷概念店「LV The Place」的行李箱隧道;右為2022年於洛杉磯舉辦的《200 個旅行箱,200 位夢想家》展覽。(圖片來源:Louis Vuitton)

▍Dior,時裝到香氛、歷久彌新的法式優雅

展覽以呼應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的經典「Dior Bar Jacket」揭開序幕,這款源自1947年的設計藉束腰剪裁凸顯女性身體線條,在二戰後掀起「New Look」時尚革命,傳承至今也由歷任創意總監延伸出多代版本。

大阪世博法國館
展覽以呼應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的經典「Dior Bar Jacket」揭開序幕。(圖片來源:LVMH)

緊接時裝的是Dior香氛作品,Miss DiorJ’adore等名作一字排開,將與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攝影師高木由利子之作,一同在法國佈景設計大師Nathalie Crinière打造的佈景中閃耀光芒。

大阪世博法國館
非大阪世博展覽現場,僅示意。上圖為Dior 2024年於東京舉辦的《Miss Dior: Stories of a Miss》展覽。(圖片來源:Dior)

▍Celine,串連巴黎意象與日本傳統工藝

Celine從日本「漆器」(Urushi)切入,將其與自家經典標誌「Triomphe」串連,展現品牌與日本文化及工藝知識間的連結;現場也將展出視覺藝術家中村壯志(Soshi Nakamura)及致力推廣漆器工藝的「彦十蒔絵」之作

大阪世博法國館
Kaia Gerber與Danielle演繹Celine「Triomphe」包款。(圖片來源:Celine)

開展之前,先來認識「Triomphe」的有趣出身!故事得從1970年代說起,當時品牌創辦人Céline Vipiana的車子在巴黎凱旋門附近拋錨,等待支援時她意外發現圍繞凱旋門的鎖鏈是由雙C組成,恰巧呼應自家品牌,於是以鎖鏈為靈感設計出「Blazon Chaîne」圖樣;時間來到2018年,Hedi Slimane擔任品牌創意總監時為這經典圖樣取了新名「Triomphe」,並推出同名方包,風靡一時。究竟Celine會如何將「Triomphe」與漆器結合?令人期待。

大阪世博法國館
Celine「Triomphe」標誌靈感來自凱旋門的鎖鏈。(圖片來源:Celine)

▍Chaumet,以「蜂巢」為題的珠寶工藝饗宴

擁有兩百多年歷史、擅於將大自然之美轉譯為珠寶的Chaumet,將以自家最具代表性的「蜂巢」標誌為題,展現精湛珠寶工藝。為什麼是蜂巢?在拿破崙時代,Chaumet曾是皇家御用珠寶商,而蜜蜂是當時的皇室標誌之一,象徵著權力、忠誠與豐饒;蜂巢則蘊藏大自然的豐沛生命力,其六角形結構和繁複幾何線條不僅為珠寶造型注入無限靈感,也巧妙呼應著法國的國土輪廓,自那時起蜜蜂及蜂巢元素便常見於Chaumet的珠寶作品中,品牌備受歡迎的「Bee de Chaumet」系列即是以蜂巢為意象打造。

大阪世博法國館
Chaumet「Bee de Chaumet」珠寶系列作品。(圖片來源:Chaumet)
大阪世博法國館
Chaumet「Bee de Chaumet」珠寶系列作品。(圖片來源:Chaumet)

2025大阪世博「法國館」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更多資訊可至法國館官網查詢

「福爾摩沙時代」開展!展出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回顧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

「福爾摩沙時代」開展!展出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未曝光之作等200件作品,回顧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開展,此展同時也是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成立,由南美館進行策劃的首檔重量級展覽。展覽不僅回顧了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百年發展,同時展現臺南作為臺灣文化心臟的重要地位,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美術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根源。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將分三階段進行,計劃展示臺灣美術自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創作脈絡及其對國際美術的影響。首段選定1950年前出生百餘位藝術家逾二百件作品,並透過八大主題展示出臺灣美術的百年風華。而南美館希望透過展覽,展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變遷,並強調臺南在這一歷程中的文化意義與歷史價值。

→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聚焦臺灣美術近現代發展脈絡

福爾摩沙時代大展第一展間即帶給大家臺灣國寶級藝術作品及重要文物。(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大展第一展間即帶給大家臺灣國寶級藝術作品及重要文物。(圖片提供:南美館)
小早川篤四郎《臺灣歷史畫帖》系列(圖片提供:南美館)
小早川篤四郎《臺灣歷史畫帖》系列(圖片提供:南美館)
朱銘的《太極對招》(圖片提供:南美館)
朱銘的《太極對招》(圖片提供:南美館)

探索「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本展內容橫跨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各種藝術樣式與思潮,包括「地方色彩」、「國族意識」與「現代性」等討論,旨在回顧臺灣美術如何在外來與本土的雙重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並強調藝術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創作歷程與精神。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展出國寶《甘露水》(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展出國寶《甘露水》。(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大展涵蓋2館一樓及二樓展覽室及公共空間。(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大展涵蓋2館一樓及二樓展覽室及公共空間。(圖片提供:南美館)
廖修平、林智信的版畫作品與馬白水的《橫貫公路》系列(圖片提供:南美館)
廖修平、林智信的版畫作品與馬白水的《橫貫公路》系列(圖片提供:南美館)

精選典藏與重要藝術家作品

展中,可以欣賞到多件重要的國寶級作品,如陳澄波從未曝光的《南海普陀山》、黃土水《甘露水》、張大千《廬山圖》及其他重要古物等,這些藝術作品既是臺灣美術歷史的縮影,也見證該時期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與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

陳澄波重要文物《嘉義遊園地》與《清流》(圖片提供:南美館)
陳澄波重要文物《嘉義遊園地》與《清流》(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B第二子題地方色彩 城鄉記憶(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B第二子題地方色彩 城鄉記憶(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C展出子題 身體意象 時代印記(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C展出子題 身體意象 時代印記(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F_子題「從南國到民國(水墨)」(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F 子題「從南國到民國(水墨)」(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G_子題 「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G 子題 「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灣近現代美術沉浸式體驗

其中一間展覽室更設有沉浸式影像科技,將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許武勇等臺灣藝術前輩的經典作品,轉化為環場影像,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藝術家創作的時代氛圍與美學風格。

透過高解析度投影和動態影像呈現作品,結合音樂及地面感應互動裝置等多感官體驗設計,讓觀眾能「走入」畫中,近距離體驗筆觸、色彩、構圖之美,並與藝術家「互動」,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理念。

展覽室D「沉浸式體驗 走進大師的藝術世界」將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許武勇等藝術家作品製作成環場影像。(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D「沉浸式體驗 走進大師的藝術世界」將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許武勇等藝術家作品製作成環場影像。(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圖片提供:南美館)

南美春室推出期間限定套餐

另外,因應展覽的推出,位於2館5樓的南美春室The POOL也與資策會合作,推出展期限定套餐,融合視覺與味覺的五感體驗將同步登場,套餐以臺灣前輩藝術家謝國鏞的畫作為靈感,將作品的色彩、意象轉化為味覺創作,讓觀者透過餐桌上的藝術DIY體驗,感受時代流轉中的文化沉澱。此展期限定套餐將於展覽期間內供應,邀請觀者一同透過味覺與創作,探索「福爾摩沙時代」的藝術世界。

此展期限定套餐將於展覽期間內供應,邀請觀者一同透過味覺與創作,探索「福爾摩沙時代」的藝術世界。( 圖片提供:南美春室ThePOOL)
此展期限定套餐將於展覽期間內供應,邀請觀者一同透過味覺與創作,探索「福爾摩沙時代」的藝術世界。( 圖片提供:南美春室ThePOOL)

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
展出時間:2025/03/25~2025/07/06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I
展覽官網: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595

資料提供|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