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一連串的偶然,串起設計人王慶富與香港的美好緣分。2014年,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以「晒日子」榮獲香港設計周「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這個與全世界最精采的設計師共同評比的榮耀,王慶富到領獎當下才深刻感受它的意義非凡。也因為參與國際設計盛事,王慶富透過香港設計界的好友,近距離貼近香港,親身感受社會脈動,以及讓他尋幽探訪的常民生活風景,親近香江在地純粹手工的日晒況味。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來自日照充足的高雄左營、學的是食品營養,陽光與食物,似乎反映在王慶富始終關心設計本質的特色上,反思生活的意義,更期待以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正因如此,當年香港設計周的邀請賽,專注在地與本質的王慶富,在工作室的香港同事鼓勵下參賽、主動幫忙整理資料,意外拿下的大獎,讓他第一次領會國際設計盛會的高度。他觀察,當設計產業已成為下一波城市競爭角力場,香港力搶成為亞洲設計龍頭,每年「香港設計周」的舉辦已成為亞洲設計界盛事,各國創意崢嶸,更讓香港設計周成為國際櫥窗,吸引全球人士目光。而過去只在Facebook看到香港設計師朋友的動態,「領獎現場,和許多設計師理念相近、一見如故,也啟動了合作的可能。」包括2015年「TEDx Kowloon X 品墨日晒體驗工作坊 X 香港」的合作,王慶富循著自己的節奏,以設計為種子,慢慢在香港開花。

元創方、油街實現,展現香港文創活力

2019年的香港設計周,王慶富與香港有了更深度的連結。他受香港設計中心的邀請,以「晒日子」在設計光譜與亞洲各地的設計師、90多件曾獲設計獎項的作品共同展出,並舉辦「晒日子設計工作坊」等。那年,王慶富參訪多處香港藝文景點,像是三級古蹟、已婚警察宿舍活化的文創中心「PMQ 元創方」,現代工業風的空間設計、燈光與建材的細微營造,匯聚各類文創、手作店家,風格獨具。而香港皇家遊艇會改造的二級古蹟「油街實現」,成為推廣視覺藝術的展覽及活動中心,保留懷舊建築特色,像是紅磚牆、斜瓦屋頂和木製門窗,洋溢文化氣息,在此喝咖啡、看展覽,都能享受悠然時光。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PMQ 元創方」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油街實現

對「日晒食材」充滿熱情的王慶富,2019年還跑了一趟大嶼山:到大澳找蝦醬。前往香港之前,王慶富就做了功課,利用香港便利的交通抵達郊區,就為了尋覓這一味。「大澳的空氣就是漁港的味道,尤其晒起蝦醬,多數人覺得有股腥臭味,可是我認為那是很香港的氣味,有一種很在地、很迷人的香江氣息。」除了拜訪老字號的蝦醬廠,香港獨特的黃糖豆花,口感冰涼滑嫩,也是簡單有味的常民風景。王慶富也拜訪香港設計師朋友的家,地點坐落在新界山區風景幽靜的郊區,他隨著朋友的私房路線騎著單車,迎著微風、沿著山路一路通往新界東北一帶,竟能從香港遠眺深圳,讓他驚嘆不已,也對香港在地生活的秘境風光感到欣喜。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離島大澳

西九文化區 再次展現香港國際高度

「香港是高度發展的世界中心,每一次去都能感受它是亞洲樞紐的優勢,反映出不同文化、人種與大環境的需求,永遠處於龐大而國際化的高漲狀態,或許才對『晒日子』這樣小品細膩、在地生活的設計感到驚喜吧。」就像品墨良行宛如回歸傳統印刷業的營運型態,甚至在二樓門市陽台邊擺起「手工紅豆餅」,一個個需要時間慢慢來、手工細膩製作的飽滿糕餅,從內而外都是主人的堅持,也是王慶富為客戶烘烤生活本質的心意。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對於香港近年西九文化區的建設計劃,王慶富也不陌生,因為品墨良行正是海外受邀寄售商品的單位之一。事實上,坐落維多利亞港旁的西九文化區,其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展演,引發台灣設計界關注。其中,M+博物館以視覺文化為主題,將20及21世紀的藝術、設計與建築和影像的寶藏收納其中,格外吸引對視覺藝術敏銳的設計工作人;無論是從線上瀏覽策展,或是未來疫情結束,親臨造訪,感受繆思的靈光。

美學就在生活之中 王慶富訪香港常民之美
▲「M+視覺藝術博物館」© Herzog & de Meuron

探索街頭攝影創作思維與街景的內外交界!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呈現3 種街頭攝影的詮釋思考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主視覺

 攝影是一場不斷穿梭於內外的旅程,既是對外在人事物的觀察,也反應創作者內心思考的探索過程。以街頭攝影為核心出發的《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集結陳尚平、李威辰、Emily Hsieh 等三位台灣當代影像的作品,以多樣的創作手法探討街頭攝影的轉化歷程,由傳統方式拍攝至AI共創,直到室內情境的物化詮釋,更展現內外交界的思考。12/6(五)至12/15(日)於鬧空間 NOW space、鬧房間 NOW room 展出!

內外交錯與穿梭的街頭攝影旅程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探究街頭攝影的本質,聚焦攝影師與觀者在內外之間的交融過程,主視覺以「隧道」為隱喻,不只象徵著鏡頭的通道,更表達由外在景物通往內在意識的過渡,因為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旅程,始終體現於攝影師與觀者的思考行為之中。簡言之,街頭攝影應非僅是將外在現實捕捉入鏡,而是拍攝者經由篩選和內化的創作過程,將街景透過內在理解後,經由影像輸出為藝術語言;觀者凝視作品時,也猶如進入影像構成的隧道,交揉個人經驗與情感,最終轉化為近身思索與回應。從外部街景,到攝影師的內在視角,再到觀者接收後之意識游移,可說是一個內外穿梭、交互反饋的多重轉換歷程。《IN & OUT 內外之間》便呈現了三位影像藝術家對此歷程的各自辯證。

兩層樓共計逾 50 幅作品,帶來三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創作,首先以傳統街頭攝影的形式,細膩觀察街頭外部環境,進而跨度至以街頭攝影實驗創作 AI 生成藝術,嘗試擴增內外跨界之間的維度,最後則進入室內情境,探究拍與被拍的物化歷程與主從哲學。亦以展覽動線規劃、子主題策展與別出心裁的作品演繹形式,一步步引領觀者游移於內外邊界之間,嘗試置身交會、過渡與對話的可能。

三大子題翻玩街頭攝影的創作形式 陳尚平《內外同框》

位於 3 樓鬧空間展出動線開端的是街頭攝影家陳尚平的作品,其創作方式最接近於傳統意義的街拍。陳尚平長期在台北街頭進行拍攝,並從事都市觀察,著有攝影書《我在台北放框框》等,也於新活水網站撰寫「毛邊意識」專欄。本次帶來超過 20張作品,以《內外同框》為題,從中可見對台灣都市環境的細膩觀察與其自身狀態的交織融合。

《IN & OUT 內外之間》
陳尚平《浮沫》。魚池表面薄薄的一層水沫,卻主導了我們的視覺。人們所眼見為憑的世界,往往亦只是景象內外間的那層浮沫。

「我在街頭拍攝時,會不斷在兩種身分間切換:一是偏重於解析外境的城市觀察者,另一則是尋求影像內在意味的攝影者。這兩種視角初時各自獨立,但隨著時間推移卻也逐漸融合,難以分割」。因此,此次展出作品既呈現台北人的環境態度,也滲透了攝影師的內在,表達出內外同框的交疊。

《IN & OUT 內外之間》
陳尚平《紫外線》。為了抵抗紫外線,我們習於覆蓋寶愛的汽車與商品;同樣為了迎接紫外線,也經常沿街晾曬衣物。迎拒之間,成就了我們的亞熱帶美妙街景。

李威辰《虛實之間》

李威辰則以城市與鄉村的生活經歷為靈感,帶來了具實驗性的嘗試。將自身街頭攝影的作品與 AI 生成影像逐步結合,提出「在虛擬世界中街拍」的概念,擴展街頭攝影的可能性。在本次展覽子題《虛實之間》中,11幅作品從原始街拍逐漸過渡至AI生成的街景、模特兒外拍圖像對比,呈現真實、虛擬至超現實的模糊邊界,賦予街拍攝影新的敘事與審美維度,進一步顛覆觀眾對影像的認知與詮釋。

《IN & OUT 內外之間》
李威辰《慈悲的外送員》。
《IN & OUT 內外之間》
李威辰《再看扁你ㄛ》。

Emily Hsieh《主從關係》

展覽由外而內的探索,也於展覽空間、動線與作品內涵中體現。策展人 Emily Hsieh 於 4 樓鬧房間再由挑戰性的方式切入街頭攝影,藉《主從關係》提出攝影行為與模特之間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並將身體自主權作為創作的核心議題,呈現出影像創作中權力交替的微妙瞬間。「模特兒的身體在商業攝影中通常被視為展示商品的道具,攝影師也往往居於主導角色。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希望透過交替與互換的關係變化,共同完成此系列作品。」

《IN & OUT 內外之間》
Emily Hsieh《視.線 一》。將空間角落的深度的三維線條與軀體有機的背部曲線彼此交錯,以影像中的線條呼應被攝物與空間的關係。

在本次展覽 18 件作品中,Emily Hsieh 邀請街頭攝影師林國喬 KC Lin進入室內情境合作拍攝,她既將身體化為物件,全權交付給攝影師的視角,而在拍攝後保有討論、挑選、認定作品等主導權,藉此形式挑戰傳統人像拍攝之主從關係的意圖,並於創作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身體、意志與視覺再現的邊界。

《IN & OUT 內外之間》
Emily Hsieh《視.線 二》。將軀體背部的肋骨突起的線條與窗簾線條連結,讓物體與物體產生關係,透過刻意捕捉光影的對比,展現另一種線條的對話。

空間裡外、意識內外的反覆交錯

《IN & OUT 內外之間》藉由三位創作者的作品,引領觀者從外部的街頭世界進入攝影師的內在視野,並在觀看過程中完成個人化的詮釋。展覽選址於台北相機街廓,地點與攝影創作媒材間的互動成為意外的彩蛋,也可說是場域與影像的一場對話。不妨通過影像的「隧道」,進入攝影師的內在視角,並與自身經驗相互交織,感受由外到內再由內而外的深層共鳴!

《IN & OUT 內外之間》
鬧工作室大樓外觀。攝影/ 張藝霖。

《IN & OUT 內外之間》攝影展

時間:2024.12.6(五)-12.15(日)

地點:鬧空間 NOW space & 鬧房間 NOW room

(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8號 3樓&4樓)

開幕座談:12.7(六))14:00-15:00 《創作者三方對談》

展覽講座:12.14(六)14:00-16:00 
演講主題:陳尚平《內外同框》、李威辰《AI中的街頭攝影》

贊助單位:鬧工作室 NOW studio @nowstudio.tw

主辦單位:Emily Liu of Art 工作室 @emilyliu_of_art

領略無言之美, 每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世界:從藝術細節深究《大美不言》焦點展品

《大美不言》展覽遵循主題性探索的脈絡,共展出96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80件裝飾藝術博物館藏品和85件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典藏珍品,透過傳統工藝的豐富內蘊,令觀者毋須依賴文字或語言來傳達意義,而是藉由視覺、情感與心靈的共鳴,感受設計背後的美學哲思,展現藝術無國界的雋永魅力。

「大美不言」出自《莊子・知北遊》,談天地間有自然之美,四時交替、萬物榮枯、都有定序,但卻不必言語。惟自然之美有其時空環境,未必可以隨時再現或任意轉移,於是人們取材如珍珠、珊瑚、琥珀、珍貴寶石及金屬礦物,透過藝術家的修飾與雕琢,成為可以隨身佩帶的珠寶及裝飾藝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煙盒」(196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本次展覽所規劃5個主題單元:「自然萬物」展示取法自然並以自然萬物為藍本的作品;「動靜有形」呈現動感與活力的設計;「奇幻仙境」則構築奇幻天地;「神祕莫測」揭示作品中隱藏的驚喜與奧祕;「五彩繽紛」展現製作上的色彩運用與巧妙技藝。《大美不言》特展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開啟故宮百週年院慶的展覽,於台北及嘉義接力舉行。在獨有沉浸式氛圍的展場中,還可以體驗色彩之極致應用,透明玻璃及壓克力展台,營造出展件漂浮於空間中的視覺效果,在充滿色彩又晶瑩剔透的環境中,欣賞與感受作品之美。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向竇加致敬》(HOMAGE TO DEGAS)雕塑(1984 年),「波浪」(Wave)系列,法國。(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自然萬物

第一個展區中,藝術家致力於再現動植物的美麗與和諧,瞬息萬變又亙古長存,脆弱嬌嫩與強大並存。花卉於東方文化傳統中經常用以象徵季節——梅花代表嚴冬、蘭花喻示春意盎然、蓮花象徵夏日盛景,而菊花則象徵秋高氣爽。故宮院藏〈剔紅菊花圓盤〉、〈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正是運用後者作為主要裝飾元素,圓盤正面雕刻5朵菊花,線條奔放有致,裝飾華麗,營造出生機盎然的視覺效果。茶壺則施以釉面抑或雕塑,均勻遍布呈現這種花卉,並列這兩件藝術品,便不難發現單一題材如何透過多樣的創作手法,呈現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剔紅菊花圓盤〉——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方壺〉——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再看到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摺疊屏風〉、〈伊勢形紙〉,菊花與長壽的概念有密切關聯,亦與日本藝術備受崇敬的季節之一——秋天,密不可分,是裝飾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在這些型紙上,花朵逼真的特寫,映襯著茂密的葉叢,捕捉花瓣在微風中飄逸婆娑的動態美。而屏風則於一面配飾山水圖景,另一面則繪有各式菊花。據說這面屏風很可能在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是日本首次參與的西方國際盛事。而使用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於1933年獲取專利的Mystery Set隱密式鑲嵌技術,〈CHRYSANTHEMUM胸針〉設計於上層採用黃K金隱密式鑲嵌紅寶石,下層則以鉑金鑲嵌鑽石,完美捕捉菊花綻放之美,並展現獨特紋理與細節,體現梵克雅寶卓越非凡的工藝造詣。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伊勢形紙〉(模板)——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1868–1912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HRYSANTHEMUM胸針〉——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7 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動靜有形

藝術作品如何以獨特方式展現輕盈活躍的生命力?此展區的51件作品體現藝術家出色的工藝,運用材質、技法和巧奪天工的機關,栩栩如生地表達動感效果。故宮院藏〈端石海天浴日硯〉儘管尺寸不大,整件作品的雕刻深淺起伏疏密有致,令渦流波瀾富有韻律感,起伏滾動的流線形塑造洶湧澎湃、氣勢磅礡的海洋氣勢。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向竇加致敬雕塑〉,則為玻璃藝術大師Matei Negreanu巧妙玩轉運動的物理面向、非物質面向與無形的面向,營造形式與空間之間搖搖欲墜的平衡,他獨特的創作手法流露在作品表面流轉的光影效果、霧面質 感與半透明的特質,在80年代的法國玻璃工藝界別樹一幟。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端石海天浴日硯〉——國立故宮博物院(1368–1644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而自1906年以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便憑藉對黃金精湛的駕馭能力,以多樣的手法塑造作品的紋理與細節。〈煙盒〉上綴飾的起伏紋路,或稱「璣鏤雕花」(guilloché)工藝,乃是透過在黃金表面刻劃密集平行的波浪紋,營造出光影變幻的浮雕效果;時至70年代,〈歐普藝術御門手鐲〉運用「米蘭網」(Milanese mesh)工藝,於作品表面進行壓模處理,呈現錯落有致的波浪紋路,彷彿泛起了陣陣漣漪。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歐普藝術御門手鐲〉——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7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奇幻仙境

此展區共34件作品皆生動展現居住於夢境的奇形動物、奇美拉與混合生物的形態與符號,隨著時代與文化的演變而不斷蛻變。故宮院藏〈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指涉的正是漢代探險家張騫的故事,運用空心樹幹的形象描繪張騫從天界返回時乘坐的著名木筏。這件作品以簡潔流暢的線條雕琢乾燥樹幹的紋理,彰顯人物的平滑面容。

(攝影:La Vie)
(攝影:La Vie)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蓋碗〉由法國銀匠Jean-Baptiste Odiot於1819年製造,握把上兩位身披羽翼的女性造型,象徵著羅馬女神維多利亞,支座還綴有羽冠獅頭裝飾與棕櫚葉紋。Odiot為這類蓋碗創造多款握把,蛇形和天鵝造型便是其二,包括此類蓋碗的大型餐具系列,為法國餐具工藝帶來卓著聲譽。

2010年的〈LUNA長項鍊〉,採用隱密的機關設計,可拆卸單獨作為胸針佩戴,它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主題高級珠寶系列,影射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講述尼莫船長和他的船員在潛艇「諾第勒斯號」內探索深海的故事。玉髓、月光石、黑色蛋白石和縞瑪瑙,營造一系列淡雅和深邃的漸層色調,彷彿海底世界的深邃無垠,彈奏豎琴的娜伊亞德女妖圖案凝聚了整件作品,鑽石琴弦宛如水滴般閃爍。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梵克雅寶「LUNA長項鍊」(2010 年)可拆卸式胸針,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高級珠寶系列。(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神祕莫測

即便一件實用物品的功能看似一目瞭然,但仍可能蘊藏一些奧妙玄機之處和鮮為人知的工藝技術,這個展區中的28件作品,件件都在挑戰觀者的視角。根據記載,乾隆皇帝在他的宮殿內擺設眾多如故宮院藏〈竹黃貼花百什件〉的奇趣盒,作品以竹片拼貼而成,集美觀與實用於一身,其採用多層隔間的設計,並在側面設有隱藏抽屜,用於存放各類物品,如鼻煙盒、扇子、玉器、瓷器等。打開這件百什件,猶如揭開一則祕密,工匠巧妙設計一種既能保護、又能展示這些藝術品的神祕奇趣盒。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由建築師兼室內設計師雅克・阿德內特(Jacques Adnet)設計。黃銅裝腳模仿竹子的輕盈,呈現X型,不只增強結構強度,亦反映出亞洲藝術的影響,突顯當時法國傳統風格的地位,也令人想起18世紀典型的女用書桌「bonheur du jour」。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件櫃與座椅成套的辦公桌〉——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約1950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另外,於1933年獲得專利的百寶匣(Minaudière),是結合精緻美學和實用性的長形方盒,可收納粉餅、唇膏、梳子、香煙等。1935年的〈CURL百寶匣〉在邊緣內設有隱藏的鏡子和腕錶,隔層設計令人聯想到Walter Gropius和Eileen Gray等現代主義者的作品,而這些作品於蓋子上的裝飾:鐫刻的金色圖案、鑲嵌細工或漆飾,皆如此件設計,展現了豐富多樣的珠寶藝術,以及亞洲裝飾藝術對世家的影響。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CURL百寶匣〉——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35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五彩繽紛

色彩可忠實再現自然界最細微的暈影,也能為想像賦予生命,第五展區的81件作品,展示裝飾藝術的領域中,隨著技術和材質的演進,色彩光譜不斷發展的方式。故宮院藏〈碧璽佩〉、〈碧璽雙耳瓶〉、〈玻璃碗〉、〈紫水晶鐲〉、〈胭脂紅彩杯〉,其中有3件作品的色彩源自礦物質,而另外2件碧璽作品,則以精湛的鐫刻工藝見長,打造如意、蝙蝠、龍等圖案。玻璃碗的金紅色,是經由燒製前於紅色染料中,加入金粒呈現出的效果,而白色的部分則是透過琺瑯層打造,其中晶瑩透亮的粉紅色是這件作為酒器的玻璃碗,獨樹一格的罕見特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紫水晶鐲〉——國立故宮博物院(1644–1911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蛋白石水晶由骨灰、錫和砷組成,是19世紀法國水晶製造業的一大創新技術,而採用蛋白石水晶製造的產品,稱為「類蛋白石」(opaline),一推出即廣受歡迎。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藏〈戒指座〉點綴著小飾瓶的戒指架,充分展現當時生產作品琳瑯滿目的色彩:源自白蠟或砷的白色、金鹽的粉紅色、銅氧化物的藍綠色,以及銻的黃色。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胭脂紅彩杯〉——國立故宮博物院(1662–1722年)。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20年代和30年代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目光轉移至紫水晶和石英等寶石,〈猴飾桌鐘〉上有著一隻環抱幼猴的紫水晶靈猴,停憩於縞瑪瑙和黃K金組成的分層圓形底座上,而時間則顯示在長方形的開口處,周圍環繞著琥珀砌成的菱形圖案,點綴閃爍鑽石;結構整齊、具幾何造型的〈煙具套組〉皆由玫瑰石英製成,火柴盒採用黃K金點綴,鑲嵌凸圓式車工藍寶石,呈現強烈對比的色彩,呼應了30年代的建築和室內設計的風格。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猴飾桌鐘〉——Van Cleef & Arpels Collection(1926年)。(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大美不言》展覽經由多元的藝術形式,展示了無言之美的力量。這種美不依賴於語言的敘述或解釋,而是透過視覺與心靈的雙重感知,觸動觀者的內心深處。展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靜謐的世界,等待著觀者以心靈去感受與體驗,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真正的美隱於無聲無形之中,卻直擊人心。

焦點展品一次看!

〈洋彩玲瓏轉旋瓶〉——國立故宮博物院/陶瓷,清 乾隆皇帝(1736-1795)

此件乾隆時期瓶器的結構特別複雜,由4個相互銜接的旋轉部件組成。瓶身裝飾極為豐富,繪有五彩祥雲紋、紅色蝙蝠、如意紋(雙環相向纏繞,末端對稱)以及蓮花和芭蕉葉紋。裝飾輔以精緻的鏤空,形成兩對雙龍攫持蓮花和靈芝的圖案。這些不同的裝飾元素在瓶身旋轉中層疊交錯,變化繁複。此件作品的工藝技巧、機關裝置以及裝飾圖案,概括本次展覽的5大主題。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洋彩玲瓏轉旋瓶〉綴飾龍和蓮花圖案,彩繪洋彩琺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瓷器、琺瑯、鍍金,法國塞弗爾國家瓷器廠(1736-1795)

這件來自布洛瓦的長頸水壺是19世紀法國奢華製品上乘之作。當時塞弗爾國家瓷器廠將餐具等物品供應至整個歐洲,並受到法國文藝復興的啟發,揉合卓越的技術專長和知名藝術家才華。壺的底色和堆花裝飾(pâte-sur-pâte)手法則受到亞洲陶瓷的啟發,展現製造廠探索工藝的技術。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布洛瓦帶蓋長頸壺〉揉合素描家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雕塑家Auguste Rodin和Thomas-Jules Roger、畫家Suzanne Estelle Apoil卓越的技術專長與才華。(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Van Cleet & Arpels Collection/黃金、鉑金、祖母綠、鑽石(1952)

前衛的〈Zip Van〉項鍊出自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開創性的設計,靈感源自飛行外套和軍服上的拉鍊,後來於30年代時引入時裝設計。世家洞悉時尚動態,巧妙將此設計機制運用於珠寶創作。此項鍊於1938年獲得專利,1950年出產,其中滑動自如的流蘇式拉鍊頭,使得這件作品具備多樣佩戴方式,拉開時可做項鍊佩戴,拉闔時則可轉換為手鍊。這件1952年製的〈Zip〉項鍊,綴飾著由黃金製成的心形圖案,並點綴祖母綠寶石和鑽石,流露動感與神祕感,充分展現出世家所擅長的可轉換式珠寶的設計與偏好。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Zip項鍊〉可轉換為手鍊。(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文|張瑋涵 攝影|La Vie 圖片提供|《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