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就從喜歡一件作品開始!誠品畫廊總監趙琍親授收藏練功秘訣

我想買一件藝術品

購入大量藝術品,就可以成為所謂的「藏家」嗎?「要當一個藏家,大家會想說要去了解藝術,可是我認為更應該了解自己。」誠品畫廊總監趙琍說起話來語調和緩,內容卻是不帶贅字的大白話,就像她果斷的行事作風。她認為購買大量藝術品不一定就是藏家,而很可能只是資本家;「藏家」一詞是尊貴的,代表收藏者透過自己的審美與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系統,所以成「家」。

我想買一件藝術品
2020年郭旭達個展

聽來似乎很難,自成一格的收藏意味著對於文化、美學都要有涉獵、有看法。然而,起點卻也出奇簡單,「選到你最喜歡的那一件作品,然後就開始閱讀它。」她微笑道。


做功課,就從喜歡一件作品開始

做功課,就從喜歡一件作品開始,慢慢深入。趙琍以近期來台辦展,掀起一股熱潮的《奈良美智特展》為例。她建議粉絲們可以從仔細梳理感覺開始,逐一釐清自己「到底在迷什麼」,是喜歡他的作品還是工作室?抑或是崇拜奈良美智這個人,甚至是更籠統的「奈良美智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傳達出來的感覺。」

「很多人覺得他畫的娃娃好可愛,但用功的收藏者會找尋在『好可愛』之外,作品裡面屬於時代的語言;甚至以此為座標,追尋與他同輩或前輩的日本藝術家,觀察其間的差異與共性。」以自己的感覺為核心,據此發展出一個知識的系譜,趙琍說,藝術品或藝術家就像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越來越大的世界,越來越龐雜的線索。

這個系譜裡的知識、線索並不分貴賤輕重,趙琍認為「多讀就對了」,重要的是必須讀出端倪。以觀察藝術家而言,欲理解其風格與發展性,履歷、藝評與藝術史等三種資料,就各自有解讀上的重點。

藝術收藏_11
2020年於誠品畫廊舉辦的《防止藝術擴散》,邀請12位藝術家授權作品圖面,製作限量「口罩藝術」。

知識不分貴賤,但要看出端倪

看履歷,而不是學歷,「學歷是讓我對藝術家的風格、技法有個參考,但不會太重視。因為學歷可能無法造就一個藝術家。」趙琍習慣觀察年輕的藝術家離開校園或開始發表作品後,是否能持續創作,例如辦展與參展。因為展覽空間會主觀地、有條件地選擇藝術家,這便是一種篩選,「就算很年輕,能持續展出作品,就代表某種藝術特質與創作能量已經被看見。」

藝術收藏_10
2020年郭旭達個展

至於藝術評論,動輒數千字,論述又經常抽象到令人越讀越迷惘。趙琍認為不必強求全文看懂。「真正重要的可能只有兩三行,一個關鍵性的比喻。」她回憶,王嘉驥評論林明弘之文〈以天地為棟宇〉,提及以竹林七賢裡面喜歡裸體的劉伶回應他人譏諷之語,來形容林明弘的創作美學打開了藝術藩籬,使其融入家居與生活,卻因太過親切,經常令人不知已在藝術之境。「看到這段就懂了,在阿嬤花布的那個圖案下,林明弘的創作還有其他的意涵。」她說,好的評論是把鑰匙,能幫助讀者進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藝術收藏_09
姚謙導覽林彥瑋個展,姚謙(左)/藝術家林彥瑋(右)

讀史,則是能建立尺度,「讀最簡易版的當代藝術史;或從安迪沃荷、普普藝術開始讀起,這與1970∼1980年代以後的都市化、現代化生活有關,和我們現在的世界很靠近。」趙琍認為,讀史有助於收藏者建立基本觀念,明白風格流變;還能建立自己的史觀,觀察剛崛起的藝術家究竟是一時泡沫,還是真能獨領風騷。

知識是為自己所用,而不是反過來侷限了自己的感受與視野。平常雖廣泛涉獵各類資訊,但身為畫廊經理人,接觸藝術家的前夕,趙琍卻會將所有資訊暫時拋諸腦後,「盡量不先去查他多有名,或多貴。如果拜訪的時候沒有看到作品,絕不敢貿然合作。」她喜歡看過作品後再回過頭來翻查藝評或其他資訊,佐證心中所想。

藝術收藏_03
幾米〈囈語呢喃〉,2021

以劉小東和誠品畫廊的合作為例,雖然在2002年時,趙琍就透過藝術家蔡國強結識了當時已有名氣的劉小東,但親赴北京拜訪後,由於沒在工作室見到作品,她便無功而返。直到隔年,劉小東受邀來台至東海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駐校期間他為東海大學的學生與電影業中的一些年輕人畫肖像,也在校園中展出這批畫,趙琍一見便覺驚豔,當下立刻徵詢藝術家意願,自此展開合作。

藝術收藏_01
劉小東2021年版畫作品〈黑土坑樂章〉

「我一看就知道他很厲害,畫裡有很強的精神性。中央美院出身的學生,技巧好是不用說了,但也很容易走在老師的影子下,畢竟老師都是大師。可是劉小東的畫充滿個人風格,有他自己對這世界的思考。」她形容,同樣都是寫實風格,羅中立筆下的父親是中國人的父親,但劉小東畫的父親是他自己的父親,這就是時代的語言,「中國社會從集體走向個人,在繪畫藝術上,劉小東是一個代表。」

藝術收藏_02
劉小東2021年版畫作品〈黑土坑樂章〉

拍賣預展,就是藝術市場前哨站

除了觀察藝術家,收藏者也必須了解藝術市場。藝術品的價格與趨勢,又該如何掌握?趙琍坦言不愛提價格面的事,但是不愛提,並不代表不懂。

想掌握趨勢與價格,她建議收藏者要先做好第一市場的功課,也就是掌握畫廊辦展時所公開的藝術品價格;其次,當藝術品開始轉手,進入第二市場,也就是拍賣市場裡,價格就會開始波動,因此還必須看蘇富比、佳士得、羅芙奧等具公信力的拍賣公司所舉辦的春秋兩季拍賣預展,「這就是藝術市場的前哨站」。

藝術收藏_05
2021年初幾米個展現場空間照。

在預展上,拍賣公司將部分當季的重點拍品公開展覽,讓藏家得以在現場檢視拍品的狀況。「看預展可以看到藝術品的品項、原作的尺寸大小,還能看到未來的趨勢。」趙琍說明,觀察重點是哪些類型的作品變多或者變少,這與作品好壞無關,佔比反映的是趨勢、和市場面的現實。

她以今年的拍賣會預展觀察所得為例,卡漫類型的創作,以件數而言佔了25∼30%,但早在3年前,這股趨勢已現出清楚的徵兆,雖然那時候僅是10%。按照趨勢發展,到了明年這類的作品可能還會更多,這就代表卡漫藝術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主流之一。「趨勢不要等著媒體分析,收藏者應該要自己去看預展,趕快看到,就能比別人更早出手。」

藝術收藏_06
松浦浩之個展佈展過程

浸淫當代藝壇超過30年,趙琍在判斷人與市場上都有諸多心得,令人好奇,若是自己出手購買藝術品,是否也會做足功課?

「不會,在工作上已經要面臨很多現實壓力了,如果還有餘力收藏藝術品,我希望是充分享受它,而不是讓它來折磨我,哈哈。」她自認是古板之人,至今仍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人類的精神活動,所謂價格或行情,是這場精神活動的附加價值,「真的很在乎行情,買股票玩期貨會更直接,大家真的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趙琍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超過30年的當代藝術圈職涯,名字幾與誠品畫廊畫上等號。曾率先將劉小東、徐冰、蔡國強等知名中國藝術家介紹給台灣藝術圈;亦帶領誠品畫廊成為台灣首個入選「巴塞爾藝術展」的畫廊,為台灣當代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畫廊經理人。

藝術收藏_08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誠品畫廊、Unsplash

完整內容以及更多藝術收藏入門指南,請見La Vie 2021/6月號《我想買一件藝術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