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入大量藝術品,就可以成為所謂的「藏家」嗎?「要當一個藏家,大家會想說要去了解藝術,可是我認為更應該了解自己。」誠品畫廊總監趙琍說起話來語調和緩,內容卻是不帶贅字的大白話,就像她果斷的行事作風。她認為購買大量藝術品不一定就是藏家,而很可能只是資本家;「藏家」一詞是尊貴的,代表收藏者透過自己的審美與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系統,所以成「家」。
聽來似乎很難,自成一格的收藏意味著對於文化、美學都要有涉獵、有看法。然而,起點卻也出奇簡單,「選到你最喜歡的那一件作品,然後就開始閱讀它。」她微笑道。
做功課,就從喜歡一件作品開始
做功課,就從喜歡一件作品開始,慢慢深入。趙琍以近期來台辦展,掀起一股熱潮的《奈良美智特展》為例。她建議粉絲們可以從仔細梳理感覺開始,逐一釐清自己「到底在迷什麼」,是喜歡他的作品還是工作室?抑或是崇拜奈良美智這個人,甚至是更籠統的「奈良美智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傳達出來的感覺。」
「很多人覺得他畫的娃娃好可愛,但用功的收藏者會找尋在『好可愛』之外,作品裡面屬於時代的語言;甚至以此為座標,追尋與他同輩或前輩的日本藝術家,觀察其間的差異與共性。」以自己的感覺為核心,據此發展出一個知識的系譜,趙琍說,藝術品或藝術家就像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到越來越大的世界,越來越龐雜的線索。
這個系譜裡的知識、線索並不分貴賤輕重,趙琍認為「多讀就對了」,重要的是必須讀出端倪。以觀察藝術家而言,欲理解其風格與發展性,履歷、藝評與藝術史等三種資料,就各自有解讀上的重點。
知識不分貴賤,但要看出端倪
看履歷,而不是學歷,「學歷是讓我對藝術家的風格、技法有個參考,但不會太重視。因為學歷可能無法造就一個藝術家。」趙琍習慣觀察年輕的藝術家離開校園或開始發表作品後,是否能持續創作,例如辦展與參展。因為展覽空間會主觀地、有條件地選擇藝術家,這便是一種篩選,「就算很年輕,能持續展出作品,就代表某種藝術特質與創作能量已經被看見。」
至於藝術評論,動輒數千字,論述又經常抽象到令人越讀越迷惘。趙琍認為不必強求全文看懂。「真正重要的可能只有兩三行,一個關鍵性的比喻。」她回憶,王嘉驥評論林明弘之文〈以天地為棟宇〉,提及以竹林七賢裡面喜歡裸體的劉伶回應他人譏諷之語,來形容林明弘的創作美學打開了藝術藩籬,使其融入家居與生活,卻因太過親切,經常令人不知已在藝術之境。「看到這段就懂了,在阿嬤花布的那個圖案下,林明弘的創作還有其他的意涵。」她說,好的評論是把鑰匙,能幫助讀者進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讀史,則是能建立尺度,「讀最簡易版的當代藝術史;或從安迪沃荷、普普藝術開始讀起,這與1970∼1980年代以後的都市化、現代化生活有關,和我們現在的世界很靠近。」趙琍認為,讀史有助於收藏者建立基本觀念,明白風格流變;還能建立自己的史觀,觀察剛崛起的藝術家究竟是一時泡沫,還是真能獨領風騷。
知識是為自己所用,而不是反過來侷限了自己的感受與視野。平常雖廣泛涉獵各類資訊,但身為畫廊經理人,接觸藝術家的前夕,趙琍卻會將所有資訊暫時拋諸腦後,「盡量不先去查他多有名,或多貴。如果拜訪的時候沒有看到作品,絕不敢貿然合作。」她喜歡看過作品後再回過頭來翻查藝評或其他資訊,佐證心中所想。
以劉小東和誠品畫廊的合作為例,雖然在2002年時,趙琍就透過藝術家蔡國強結識了當時已有名氣的劉小東,但親赴北京拜訪後,由於沒在工作室見到作品,她便無功而返。直到隔年,劉小東受邀來台至東海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駐校期間他為東海大學的學生與電影業中的一些年輕人畫肖像,也在校園中展出這批畫,趙琍一見便覺驚豔,當下立刻徵詢藝術家意願,自此展開合作。
「我一看就知道他很厲害,畫裡有很強的精神性。中央美院出身的學生,技巧好是不用說了,但也很容易走在老師的影子下,畢竟老師都是大師。可是劉小東的畫充滿個人風格,有他自己對這世界的思考。」她形容,同樣都是寫實風格,羅中立筆下的父親是中國人的父親,但劉小東畫的父親是他自己的父親,這就是時代的語言,「中國社會從集體走向個人,在繪畫藝術上,劉小東是一個代表。」
拍賣預展,就是藝術市場前哨站
除了觀察藝術家,收藏者也必須了解藝術市場。藝術品的價格與趨勢,又該如何掌握?趙琍坦言不愛提價格面的事,但是不愛提,並不代表不懂。
想掌握趨勢與價格,她建議收藏者要先做好第一市場的功課,也就是掌握畫廊辦展時所公開的藝術品價格;其次,當藝術品開始轉手,進入第二市場,也就是拍賣市場裡,價格就會開始波動,因此還必須看蘇富比、佳士得、羅芙奧等具公信力的拍賣公司所舉辦的春秋兩季拍賣預展,「這就是藝術市場的前哨站」。
在預展上,拍賣公司將部分當季的重點拍品公開展覽,讓藏家得以在現場檢視拍品的狀況。「看預展可以看到藝術品的品項、原作的尺寸大小,還能看到未來的趨勢。」趙琍說明,觀察重點是哪些類型的作品變多或者變少,這與作品好壞無關,佔比反映的是趨勢、和市場面的現實。
她以今年的拍賣會預展觀察所得為例,卡漫類型的創作,以件數而言佔了25∼30%,但早在3年前,這股趨勢已現出清楚的徵兆,雖然那時候僅是10%。按照趨勢發展,到了明年這類的作品可能還會更多,這就代表卡漫藝術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主流之一。「趨勢不要等著媒體分析,收藏者應該要自己去看預展,趕快看到,就能比別人更早出手。」
浸淫當代藝壇超過30年,趙琍在判斷人與市場上都有諸多心得,令人好奇,若是自己出手購買藝術品,是否也會做足功課?
「不會,在工作上已經要面臨很多現實壓力了,如果還有餘力收藏藝術品,我希望是充分享受它,而不是讓它來折磨我,哈哈。」她自認是古板之人,至今仍認為藝術的本質是人類的精神活動,所謂價格或行情,是這場精神活動的附加價值,「真的很在乎行情,買股票玩期貨會更直接,大家真的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趙琍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超過30年的當代藝術圈職涯,名字幾與誠品畫廊畫上等號。曾率先將劉小東、徐冰、蔡國強等知名中國藝術家介紹給台灣藝術圈;亦帶領誠品畫廊成為台灣首個入選「巴塞爾藝術展」的畫廊,為台灣當代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畫廊經理人。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誠品畫廊、Unsplash
完整內容以及更多藝術收藏入門指南,請見La Vie 2021/6月號《我想買一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