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羊在臉書粉絲團擁有超過10萬粉絲,他8年的登山生涯除了造訪海內外各山頭,也勤於記錄與評論發生在台灣山岳圈裡議題和現象。他笑稱自己並未想當網紅,但若能善用影響力把正確登山觀念擴散出去,讓更多人愛山、爬山,就能一起創造更完善的登山文化。(*疫情之下請遵守防疫政策,期待未來山林與我們能有更健康的相遇。)
他本名黃鈺翔,卻更常被喚作「雪羊」。從小喜愛自然,大學選擇唸森林系,卻直到大五那年爬上玉山,才開啟他和山岳的緣份。8年登山生涯他達成許多記錄,除了百岳攀登將近完百,更為人關注的是他勇於挺身評論山岳時事,力圖在政府、山友和非山友之間建立交流平台,以消弭彼此觀念之間的隔閡。我們常用KOL一詞簡稱「網紅」,事實上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原文是「重要意見領袖」,或許更能貼近雪羊的角色。
山給的教訓
不過,今日的自信有很大原因,來自從過往的挫折中學習。雪羊回憶初攀玉山後幾年,自己多偏向做些「厲害的事」,像是花上十幾、二十天進行登山大縱走。2015年,雪羊走南一段時認識東華山社的前輩黃秋豪,隔年便跟著他走上29天的大縱走。「這徹底打開我的眼界,原來爬山可以這麼具有挑戰性!」山路的里程增加,他的信心也開始飆升。
功力大增後,2018年他轉戰海外,和黃秋豪與吳金臺兩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到吉爾吉斯攀爬7,134公尺的列寧峰,卻讓他狠狠學到教訓。那次的高海拔環境使他身體出狀況,導致全隊在6,100公尺處便撤退,他的心理上像遭到迎頭痛擊,卻也有真誠的反思:「之前覺得自己體能不錯,只是因為台灣環境太單純。我抱著天真認知去爬海外大山,但在高海拔放大效果下,平常訓練的結果便會看出成效。這次在前輩強大背影下,我才發現自己只是脆弱的普通人。」列寧峰一役再度改變他的登山思維,他放下以往追求極限成就的心態,回歸初衷再度上山,可能是因為山很美,也可能是因為太想親眼見證許多傳說中的地名。
藉山岳議題打破同溫層
意氣風發的少年,在往返山頂的路上得到更多謙卑反思,也意外開啟評論山岳時事之路。他笑說自己可能天性比較有正義感,敢跳出來寫沒人敢寫的事,改變以前「人人埋頭爬好自己的山,沒人出頭評論」的現象。他勇於寫文討論張博崴山難事件、受困尼泊爾梁聖岳案和獨攀被搜救下山的李明翰事件,雖然引來許多登山圈以外的批評,卻也傳達出多數山友長久以來礙於輿論而不敢明說的心聲。山難是否應該申請國賠?有能力的山友獨攀是否應受到譴責?山難搜救是否應採使用者付費制?國家是否有封閉山林,阻止民眾上山的權限?這些過去被關在潘朵拉盒子裡的問題,都在他的文章裡被拿出來放在陽光下討論。
討論這些事件,讓他臉書「雪羊視界Vision of a Snow Ram」粉絲頁人數迅速翻倍,在他看來意義不僅是讓登山同溫層變厚,也讓議題擴散到登山相關社團之外,使得更多圈外人了解登山文化的精神。「2019年中以前,要在台灣的網路上找到實體的登山輿論幾乎沒有,但當我這邊累積超過10萬人以後,就會成為方便的管道,可以提供政府方便的管道來測試輿論。」雪羊笑說他從沒花錢買廣告,所圈的,都是被議題吸引而自主加入的粉。2019年10月行政院終於發佈「開放山林」政策,雪羊就是台下與會者之一,他在現場感受眾人協力改革山林政策的成功果實,雖然未來要做的還很多,這仍是一個好的開端。
改革山岳教育不能停
因為對公共議題的倡議使命感,為他贏得更多網路聲量,卻也帶來更多責任。在眾聲喧嘩的網路平台裡,他說自己盡量聆聽不同聲音和角度,藉此修正自己的想法與結論。目前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的他,也把學院裡的訓練發揮於此。「盡量貼近真實,不全用自己的角度構築世界,也不輕易妥協。」他說。
「想要改變登山觀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從文化下手。」2020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大家開始蜂擁上山,儘管造成一些亂象,雪羊倒也樂觀認為,這都是促成未來文化養成前必經的一步。好比說,如果5年前跟山友說,如廁用完的衛生紙要帶下山,可能不被接受,但現在照做的人已經越來越多,這就是文化已在改變。「我們要談的是怎麼去塑造一個文化,讓更多人響應。當然難免仍有反社會的人,這時就要用公權力介入。例如,熱門山屋應要有莊主管理,不能再用志工,這樣環境才會改善。」
雪羊的言談之間,常帶著愛之深、責之切的沉重,因為一個議題的背後總又會扣著另個議題,沒有休息的一天。他說下一步,就是推動改革國家公園管理計劃。「國家公園的山屋應該設置管理員和管理站,並採使用者付費制,這樣才能認真管理山上人流數量,讓上山的人享受自然,而不是因為缺人、缺錢,導致山被越玩越爛。」他笑說2020年以前他大破大立,對政府「罵很兇」,現在也逐漸懂得放慢腳步,給當局一些空間。「人不可能什麼都要,要很多面向一起努力才會進步。」
除了網路影響力,私底下他也持續以影像與文字記錄山林、舉辦知識課程與講座,用個人的力量推廣山岳文化。「只要上了山,我仍會想認真記錄,把令人感動的畫面帶回家,內化成自己的力量。有許多文史工作前輩,他們花很長時間向山學習,累積的故事對文化來說非常重要。未來我還想踏察中央山脈深處更多布農族部落的故事,聆聽族人跟自然共處的文化。」即便已是擁有10萬粉絲的KOL,遇到山、遇到前輩,雪羊仍然不忘謙卑。
雪羊
本名黃鈺翔,專注用影像與文字,將山中故事帶回人間的報導者,期許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山岳作家。自2013年首次登上玉山開始,登山生涯邁入第8年,走過97座百岳、許多中級山縱走與海外大山之餘,也常為山中不平之事發聲、平時致力登山教育,期待更多台灣人加入守護山林、珍惜文化與環境的行列。臉書為雪羊視界Vision of a Snow Ram
文|李郁淳
圖片提供|雪羊
想認識更多在山裡尋求靈感的人?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7月號《走進山裡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