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shaan Adams以綜合媒材探討種族、宗教文化!作品藏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生活軌跡

Igshaan Adams首圖

生命經驗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現在的思維、邏輯、做事方法,大半是建立在過往累積的閱歷之上,正如觀者可從藝術家的作品中,了解到他們的思想脈絡,以及被埋入藝術載體的想法為何而生。南非藝術家Igshaan Adams近日在紐約舉辦「Veld Wen」個展,透過他著名的掛毯、雲狀裝置作品,訴說出生於種族隔離時代、作為酷兒,以及成長於穆斯林家庭但由基督教祖父母一手帶大的複雜人生故事。

FotoJet_90
Igshaan Adams於紐約舉辦個展「Veld Wen」

Igshaan Adams以綜合媒材呈現生命的混沌與美麗

Igshaan Adams擅長使用綜合媒材創作,作品揉合編織、雕塑與裝置等概念,跨學科的創作手法複雜而深沈。之所以結合多種素材與藝術領域進行創作,也許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Igshaan Adams出生於南非開普頓,在種族隔離時代的有色鎮Bonteheuwel長大,自小感受到時代與社會在不同種族間所劃下的界線,也承受無端卻必須身處弱勢的無奈。再者,Igshaan Adams家族成員多為穆斯林,可帶大他的祖父母信奉基督教,家庭對宗教信仰的不同看法,以及自己身為酷兒的成長過程,都成了他構築人生觀不可或缺的要素,也進而影響了藝術創作。

Igshaan-Adams-in-studio-18
南非藝術家Igshaan Adams與其工作室

藉藝術創作探討種族、宗教及性別文化

Igshaan Adams的作品表達了對種族、宗教與性別三大面向的探討,各個命題在他的人生中交互作用,就如同玻璃、金屬鍊、石材、塑膠等各式媒材,在他的作品中各自精彩卻又彼此纏綿交融。除此之外,對穆斯林社群的生活觀察、克里奧爾(泛指歐洲白人移民殖民地後所生後裔)社區的社會政治歷史,也體現在Igshaan Adams的藝術創作中。

FotoJet (1)_65
Igshaan Adams藝術作品藏有對種族、宗教、性別文化的探討

亮點展品1「綜合媒材掛毯」:以童年鄰居家油氈地板為藍本

本次於紐約Casey Kaplan Gallery舉辦的個展「Veld Wen」,以Igshaan Adams的掛毯、雲狀裝置作品為主軸。掛毯創作靈感源自於童年時朋友、鄰居家的油氈地板,為了讓作品更活靈活現,Igshaan Adams甚至請親友將家中的地板拆下,讓他在過程中方便進行更深入的觀察,並運用貝殼、玻璃、石材、金屬、塑膠、木質、尼龍繩、棉線等複合式媒材,呈現人們昔日生活在有色鎮的生活軌跡。

FotoJet (6) (1)_1
Igshaan Adams “KOPPELVLAK" (INTERFACE) @ 2021

FotoJet (3) (1)
Igshaan Adams "DIE GROT EN DIE GOUE VENSTERS" (THE CAVE AND THE GOLDEN WINDOWS) @ 2021

FotoJet (5) (1)
Igshaan Adams "RENTMEESTER" (STEWARD) @ 2020 

FotoJet (4) (1)
Igshaan Adams "NAGTRIES OP N VLIENDE PERD" (A NIGHT JOURNEY ON A WINDED HORSE) @ 2021

FotoJet (2) (1)
Igshaan Adams "N PLATFORM VAN STILTE" (A PLATFORM OF STILLNESS) @ 2021

亮點展品2「雲朵裝置」:以南非傳統慶祝舞蹈為靈感

展場中另有Igshaan Adams代表性雕塑裝置,其由鐵絲網與工作室的廢棄媒材相互組合,打造成雲朵狀、帶有詩意浪漫氛圍的大型裝飾,隨著與光線間的互動、從四面八方看各有不同風貌。創作靈感則源自於Igshaan Adams祖父母曾在家鄉表演的傳統慶祝舞蹈「Rieldans」,舞步中有大量的踢腳動作,當與地面摩擦,沙塵土壤會隨舞姿在空氣中飄散,這段童年回憶也被他埋入藝術品中,引領觀者進一步了解南非獨特文化。

201802583_1088815141607915_7641447810440102265_n
Igshaan Adams "GETUIE" (WITNESS) @ 2021

46352735_929295733942867_5737627614524959215_n
Igshaan Adams雲朵裝置作品細節照

61011509_118958579324709_1507908849012354442_n
雲朵裝置不僅深具故事感,做為居家藝術擺飾也很合適

「創作時,我特別專注在內在與外在層面間不停歇的資訊交流與互動,當我將自身投射到這世界當中,同時也將世界的反應內化到我內心當中。」Igshaan Adams透過藝術剖析生命經驗、展開自我探索,也盼觀者在深入了解創作理念後,讓眼前的藝術品成為與自己開啟對話的觸媒。

資料|artsy.netCasey Kaplan Gallery

圖片|Igshaan Adams IGblank projectsCasey Kaplan Gallery(攝影:Jason Wych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李·帕赫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探索酷兒未來之途!交織神話與殖民歷史,水流象徵性別流動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從神話、民間傳說、殖民歷史等汲取靈感,菲律賓視覺藝術家李·帕赫(Lee Paje)藉繪畫探討複雜的性別議題,她常在畫中以「水」包裹人體形象,暗示性別的流動性;藉油彩銅板畫若隱若現的金屬光澤、摺頁書開展的扉頁等媒材及形式,象徵歷史的複雜性及迭代,並進一步揭露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即日起至215日,李·帕赫台灣首個展《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於安卓藝術展出。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故事從哪說起?神話中一場摧毀社會的洪水

在《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展覽中,李·帕赫重新探討性別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關聯,使歷史與神話交織並存。展覽名稱取自《靈魂之書》(The Soul Book)中記載的前殖民神話:一場洪水摧毀了社會,在故事中,「樂園」象徵豐收與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連結,並允許生命形態自由轉變。李·帕赫認為,這種轉變本質上蘊含「酷兒性」,並在作品中重新召喚這一概念,雖然洪水使樂園成為失落的場景,但「水」的流動仍回蕩於她的作品中。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畫中的性別流動意象:水流 X 金屬光澤 X 巴貝蘭文化

「水」常是李·帕赫作品視覺與隱喻的核心,並在《丈量、裁切,卻未曾分離》中達到視覺的巔峰;另在雙聯作《風吹開了天堂之門》中,身著教袍的牧師佇立在告解室,目光投向岸邊模糊的人影,且李·帕赫採用銅片作為創作媒材,其光澤與油畫層次也成為探討性別流動性的象徵。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被測量,被切削,但永不分隔 Measured, Cut but Never Divided》。(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帕赫以海潮幻化成的人形,暗示著他們獨特的身份與靈性,彷彿前殖民時期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巴貝蘭」(babaylan),其意指舊時擔任巫師或祭司角色的群體,這一身份可為順性別女性,也可為穿著並扮演女性的男性,突顯了菲律賓前殖民時期性別流動的特質,同時解釋李·帕赫作品中「水」所包裹的人體形象——水流是對性別流動性的視覺回應;衣飾般的紋理則代表人們社會表演的外衣,反映出信仰傳統、殖民主義及原住民文化如何縱橫交錯梳理與定義性別。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風吹開了天堂之門 The Door to Paradise Blew Open》。(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回到17世紀,藉藝術重構酷兒歷史

透過挖掘歷史檔案,李·帕赫藉《相擁》一作重新講述一則鮮為人知的故事:17世紀時,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官員——樓蘇,因頻繁出入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馬尼拉華人區尋求性關係,最終因「雞姦罪」於1670年被判有罪;而樓蘇之後成功脫罪,部分原因是來自他與鄭經的親屬關係,西班牙當局因外交考量而未追究。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相擁 Embrace》。(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在《相擁》中,兩個人物臥於床上,水的形象流動於他們之間,地上散落的衣物及物件呼應了床頭畫中聖米迦勒大天使刺殺中國魔鬼的意象,據稱這類圖像象徵了西班牙傳教士對菲律賓華人居民的焦慮。儘管此作引用了樓蘇的故事,但它只是藝術家所揭示的酷兒壓迫微敘事之一,這些微敘事也成為重建酷兒歷史的努力。

探討性別表達自由,反思殖民歷史

在本次展覽中,李·帕赫以油彩繪於銅板與紙本裝置之上,書寫出一幅多層次的當代敘事畫卷,重新檢視性別流動性與菲律賓殖民歷史之間的交互關係,並通過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揭示被忽視的文化與性別敘事。

李·帕赫《失落與重現的樂園》安卓藝術展出!神話與殖民歷史交織,繪出酷兒通往未來之途
Lee Paje《BIRTHING》。(圖片來源:leepaje.com)

菲律賓藝術研究學者Gianpaolo L. Arago指出,李·帕赫並未將性別與殖民歷史視為單純的變遷,而是揭示殖民主義如何鞏固異性戀規範的社會結構,若僅以「殖民者原住民」或「異性戀酷兒」的二元對立來解讀李·帕赫的作品,過於簡化;她透過多層次的語境,汲取前殖民時期的神話和被遺忘的歷史軼事,梳理出細膩且豐富的詮釋。「樂園或許失落,但李·帕赫將之重新尋回:無論是性別表達的自由,還是對後殖民主體的反思。於此,神話成為通往酷兒未來的一道可能之門。」

「失落與重現的樂園」李.帕赫

展期|2025年1月4日-2月15日

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以台灣民間日常、在地文化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李明則,自2025年1月4日起於安卓藝術推出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Walk Your Own Path),一次展出包含水墨畫作、複合媒材創作等的20組新作。

2009年至今首個大型個展

李明則出生於高雄,1980年代曾生活於台北,隨後又在1990年代返回故鄉。其創作雜揉生活所見所感、廟宇彩繪的圖法佈局以及章回小說的敘事氛圍,以神話般的手法展現常民文化豐富的層次深度。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1996年,李明則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台灣頭.台灣尾》,同年於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主體性─認同與記憶》展出,1997年前進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灣,台灣:面.目.全.非》,2009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我愛台灣.更愛南台灣》個展。而本次《走自己路的》是繼高美館大型個展後,李明則又一次結合繪畫、複合媒材與立體創作的大型展覽,同時也是安卓藝術15周年的首場活動。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李明則《走自己路的》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走自己路的》展覽同名新作發表

這次展出,觀眾將能見證李明則耗時三年籌備的20組新作,其中六聯屏的同名鉅作《走自己路的》寬達11公尺,融合藝術家一直以來吸納在地風情與紋理的空間表現,也刻劃他喜愛的江湖遊俠和卡通漫畫英雄人物,更融入近年曾熱議的話題如台海危機、黃色小鴨等。作品的構圖與技法延續了水墨畫的敘事傳統與線描法,以橫向的視線引導,傳遞時空交疊、虛實共生的世界,凸顯李明則獨特的創作性格。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寬達11公尺的六聯屏鉅作《走自己路的》(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以高雄道路命名為靈感的《一心》到《十全》

李明則擅長在有限畫幅內,創造出無盡想像的超時空旅程,《一心》《十全》系列水墨畫也是如此。該系列以高雄道路命名典故為靈感,集結了各種水墨畫譜的技法,在源自傳統形式的描繪中透過拼貼式的構圖和手法翻轉出水墨的嶄新語彙和生命。雖然墨色單純,李明則仍能運用大量線條,創造出多面向的時空漫遊,一幅幅畫作彷彿任意門般,帶給觀者無盡的想像。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一心》到《十全》系列水墨畫(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除了畫作,李明則也在本次展覽中發表數件全新的複合媒材創作,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處理出如補丁般的肌理,用獨特而風趣的視角展現舊時代的美好回憶。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結合民俗故事的人物造型的複合媒材創作(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大型個展《走自己路的》!11公尺巨幅聯屏、20組新作打開超時空漫遊的任意門
藝術家在玻璃纖維材質上以紗布和紙黏貼覆蓋,再用拼接、黏貼的技法輔以焚燒的痕跡(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李明則個展《走自己路的》

展覽日期|2025年1月4日至2025年2月27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3:00–18:00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